黨的制度建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制度治黨”,要求“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今后工作中的“七個聚焦”戰略重點,這為如何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加強黨的領導和改進黨的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制度治黨是新時代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領導水平的一條主線
中國共產黨是使命型政黨。縱觀我們黨的歷史,“歷史使命”這一命題既是一個長期性命題,也是一個階段性命題,長期性使命就是我們黨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階段性使命就是指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或歷史階段的主要任務。
黨的使命是與人民和民族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承擔著人民和民族寄托的長遠而光榮使命的政黨,這是中國共產黨有別于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政黨的根本所在。正是由于有了這一根本區別,我們才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黨和國家發展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懈追求之心和對于歷史使命的義無反顧的擔當的發展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這部發展史的一條主線。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以“管黨治黨”為主要內容的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是中國共產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一大法寶。在黨的自身建設問題上,鄧小平同志把制度建設引入黨的建設,這是對毛澤東建黨思想的豐富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根據黨的歷史的經驗教訓,全會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由此開啟了執政黨建設新篇章、制度治黨新探索。
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面對國際國內兩大變局,管黨治黨形勢更為嚴峻、更為復雜。我們黨在借鑒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新問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制度建設、推動制度治黨。經過近十二年的努力,我們初步建立起了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以準則、條例等中央法規為主干,由各領域各層級黨內法規組成的有機統一的黨內法規體系。這一黨內法規體系,體現著制度建設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實踐特性,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重要保障。
二、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應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在全面梳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各方面體制機制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11項體制機制改革。首先是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的長效機制。“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這是恩格斯對于理論思維的重要性最為經典的闡述。加強思想教育和理論武裝,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增進全黨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廣大黨員、干部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樹立起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其次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于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用人導向至關重要,用什么樣的人、不用什么樣的人,關乎黨風民心,決定事業興衰。樹立政治過硬導向,嚴把政治關,把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第一位要求。樹立擔當作為導向,充分發揮激勵機制“指揮棒”作用,對擔當作為、創新競進的干部大力進行正向激勵,對不作為不擔當的干部嚴肅問責,讓能干者能上、優秀者優先。樹立清正廉潔導向,選用依法辦事、為政清廉、品行端正的干部。
再次是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三個區分開來”,強調“要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認真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辯證分析黨員、干部在改革探索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綜合研判、科學精準地區分先行試錯、探索失誤、無意過失的容錯糾錯行為與明知故犯、違反禁令、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的邊界,從而在實踐中強化底線意識、明晰權責邊界、完善制度激勵,為勇于擔當者、敢于試錯者、大膽探索改革創新者保駕護航。
三、確保黨的堅強領導核心必須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為有效途徑
勇于自我革命是黨百年奮斗培育的鮮明品格,蘊含著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精神密碼。在各個歷史時期,黨始終堅持嚴于管黨治黨。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推進反腐敗斗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探索出依靠自我革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有效途徑,開辟了百年大黨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加強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建設,是黨在全面從嚴治黨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之一。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目標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作出重大部署。首先是健全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治監督是督促全黨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有力舉措,要在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上下更大功夫。政治監督具體化,就是把政治監督的要求轉化為具體行動。政治監督精準化就是聚焦問題、抓住要害,把政治監督任務精準到點、責任落實到人,堅持問題導向,樹牢系統觀念,創新監督方式。政治監督常態化是指在內容上全涵蓋、對象上全覆蓋、責任上全鏈條、制度上全貫通,以“長”“常”結合的理念縱深推進政治監督常態化。
其次是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腐敗是“政治之癌”,產生腐敗最重要的因素是權力集中監管缺失。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深化整治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腐敗,嚴肅查處政商勾連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完善對重點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機制,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加強誣告行為治理,健全追逃防逃追贓機制,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這些制度建設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最后是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健全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配套制度。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推進執紀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機銜接,健全巡視巡察工作體制機制。優化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機構職能,完善垂直管理單位紀檢監察體制,推進向中管企業全面派駐紀檢監察組。深化基層監督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修改監察法,出臺反跨境腐敗法。這些體制機制建設能有效扎緊防治腐敗的制度籠子,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和反腐敗法律體系,增強制度剛性,防止“破窗效應”,貫通執紀執法,強化綜合效能,確保各項法規制度落地生根。
(作者丁銀河系湖北省委宣講團成員、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作者張靜雯系湖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