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以共同締造為基礎性工程的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是落實全會精神的先手棋、落地版。兩次作為湖北省委共同締造試點的南漳,始終堅定扛牢政治責任,將制度建設作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常態長效的主線,經過3年的實踐探索,實現了從盲從到自覺、從表象到實質、從單一到聯動、從試點到推廣的四個飛躍,努力以“南漳之制”助推“省域之治”邁向新臺階。
在因地制宜、守正創新中增強行動自覺
緊密結合山區縣實際,以守正促創新、以創新強守正,通過把過程弄明白、把問題想清楚、把工作干到位,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南漳實際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一)推進治理框架構建明細化。在中央明確鄉鎮、村(社區)兩級治理層級的基礎上,向上和向下分別延伸了一級,確定為縣、鎮、村(社區)、村民小組(居民小區)四級,明確了縣級基層治理主體責任和制度供給功能、發揮“一線指揮部”作用,鎮(區)基層治理“樞紐”和服務功能、發揮統籌推進協調落實作用,村(社區)組織動員和服務群眾功能、發揮承接資源服務推進共建共治作用,村民小組(居民小區)發動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構建了定位科學、職能明晰、權責一致、資源與事權匹配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框架。
(二)推進治理單元設置科學化。針對農村“空心化”嚴重、服務群眾難以到邊到底等現實困境,遵循“因地制宜、有利發展,規模適度、便于自治,尊重習慣、群眾自愿”的原則,山區以30—50 戶、丘陵以 80—150 戶為標準,采取拆分、合并、整合等方式,將村民小組由1487個優化調整為1611個。針對城市社區人口規模過大、服務戶數過多、標準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對城關鎮卞和、徐庶等6個居民超過1萬戶的社區,按照常住居民 3000—5000 戶的標準,由6個優化調整為11個,增加社區干部47名、增加網格員61名、縣財政年增加經費415萬元、有效減輕了基層負擔,實現了治理精細化。
(三)推進治理主體構成多元化。堅持以黨組織為主導、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在農村按照“鎮(區)黨委—行政村黨支部—村民小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在城市按照“鎮(區)黨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完善黨的組織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群團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經濟組織,推動黨組織縱向到底、群眾性組織橫向到邊,構建一核多元治理格局。用好群團組織凝聚群眾,建立群團組織3282個,開展職工維權、“兩癌”篩查、青年創業孵化等活動近1.2萬次,受益群眾近6萬人。激活自治組織帶動群眾,自下而上推選產生村民小組理事會、小區業委會等自治組織1100多個,組織發動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培育社會組織服務群眾,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建立草草義工、藍天救援隊、蓮夏基金會等社會組織1695個,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近2萬個。發展經濟組織聯結群眾,以培育發展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共培育集體經濟組織28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42個,帶動2.3萬余名農戶年均增收1.1萬元。
(四)推進治理手段方式智能化。依托“數公基”搭建“共同締造+智慧鄉村”平臺,實現統一平臺“多合一”、數智賦能“一套表”,基層治理數字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統一平臺“多合一”就是將常用的黨建、政務、綜治、社保等十個平臺整合到一個門戶,實現了“只進一網站、登錄多平臺、能辦所有事”;數智賦能“一套表”就是將公安、民政、人社、衛健等20多個部門、50余種采集表格整合為“一套大表”,需填寫的表格數量從70余張減少至10張,表內項目指標從683項減少至204項,系統數據自動錄入、自動化程度達50%,目前鎮、村兩級表格報送工作量減幅分別達80%、70%。
(五)推進治理基礎保障最大化。推動編制下沉,將鎮直屬事業單位編制總量由84個增加到260個,解決“三中心”工作力量不足問題。推動財力下沉,真正讓基層有錢辦事。推動服務下沉,將衛健、城管、文旅等14個部門266個政務服務事項納入縣級綜合窗口受理,并向鎮、村(社區)延伸,實現“一網通辦”“一網聯辦”。
在破立并舉、標本兼治中增強制度自覺
為推動共同締造走深走實、善作善成,注重從機制上“解題”、實干上“破題”,堅持運行體制和保障機制兩手抓、兩手硬,通過解剖一個問題、解決一類問題,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機制。
(一)完善上下聯動推進機制。成立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一名縣領導包保、一個縣級工作專班駐點指導、一個鎮級工作組具體抓落實的“三個一”推進機制。精心制定試點方案,對四級框架67項工作任務,明確22名牽頭“四大家”領導、22個責任單位、124項工作措施和完成時限,清單化、項目化、路徑化推進。
(二)完善民呼我應辦理機制。線上依托“12345”熱線平臺開發“南事易辦”反映問題小程序,將民呼我應反映渠道延伸到居民“指尖”,實現了社情民意一點即通、接訴即辦。線下用好屋場會、灣組會、“黨代表接待日”“共同締造·人大代表在行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等載體,多方位收集社情民意;規范化建設鎮、村(社區)兩級綜治中心平臺,實現了矛盾糾紛“一站式調處”。
(三)完善全員參與激勵機制。建立“以獎代補”項目庫,推行競爭性激勵分配機制,共收集項目495個,當前已實施281個,撬動社會投資2.15億元。持續擴大“時間存折”志愿服務品牌效應,讓有“德”者有“得”,累計發放“時間存折”10.9萬余本,登記時長近164.5萬小時。
(四)完善從嚴考評監督機制。優化考核評價辦法,建立以基層評價為主的部門考核制度,在考核內容上,考核指標由原來6大類47項,壓減至5大類8項,以考核“瘦身”為基層減負松綁;在權重設計上,建立“以下評上”干群合評機制,基層干群測評占比由40%提升至70%,民主測評分值由30%提升至40%。
在學用相長、知行合一中增強價值自覺
經過實踐探索,共同締造是社會治理的金鑰匙、群眾工作的催化劑、干部歷練的大熔爐,是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的辯證統一,是群眾觀、價值觀、政績觀的有機結合。
(一)黨建引領是共同締造之“魂”,必須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于共同締造工作始終。共同締造的核心要義在于加強黨的領導,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只有將黨組織觸角延伸到基層“神經末梢”,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共同締造各項工作才能目標一致、方向一致、行動一致向前推進,真正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
(二)群眾主體是共同締造之“本”,必須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發動群眾。共同締造的核心在共同,關鍵靠組織發動,實質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實踐證明,只有建立健全群眾性組織,把每名群眾納入一個或多個組織,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組織各展所長、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治理新格局,才能匯聚起基層治理強大合力。
(三)問題導向是共同締造之“基”,必須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工作的牽引,是努力的方向。發現問題是前提,解決問題是關鍵。實踐證明,只有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貫穿共同締造始終,深入查找問題,組織發動群眾一起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贏得群眾信任和支持。
(四)體制機制創新是共同締造之“要”,必須堅持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邊推廣。體制機制創新是推動共同締造走深走實、常態長效的重要保障。實踐證明,只有進一步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破立并舉、先立后破、標本兼治,促進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群眾自治良性互動,才能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 " " " " " " "(作者系南漳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