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廈門前的牛,昂首挺胸、氣貫長虹。后腿之間代表雄性的睪丸被摸得錚亮。為了給股民以信心,上交所也是煞費心思,不僅前幾年門前換成了“抬頭牛”,室內能用紅色的地方,絕不用其他顏色。一圈下來裝點用的植物幾乎都看不見,或許因為那都是綠色。
時間再回到一個月之前,“924”金融新政出臺,降準、降息、降首付、降存量房貸利率……二級市場迎來了幾十年不遇的連續跳空,90度地把A股重新拉到了3 700點以上。證券公司連夜開戶、交易所服務器被擠爆、股民貸款賣房炒股等利好消息,把國慶的假日氣氛烘托出了金錢的味道。
10月8日甫一開市,A股就高開低走,迎來了跌停,接下來就是一個多月的3 300點保衛戰、3 200點保衛戰……
上交所門前的氣氛和天氣一樣漸漸緩和,市場也逐漸從狂熱轉向冷靜,賺到錢的和沒賺到錢的都沉默了。
00后股民是跑步進場的。
小十八(網名)在理發時甚至都不知道股票是什么。他聽到黃頭發的年輕理發師和一位“郭德綱式”寸頭的顧客在那聊,隔壁小餐館的一個大兄弟瞞著老婆把家里的存款拿去炒股了。老婆知道后“砸鍋賣鐵”要跟他離婚。一天后,這位大兄弟賺了10萬元回來,老婆婚也不離了,餐館也關了,專心回家陪大兄弟炒股,還甜膩膩地稱要為大兄弟再生一個胖娃娃。
發型理成啥樣都無所謂了,小十八和大多數00后一樣,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他回去把自己炒鞋的錢以及借唄的錢全部拿出來,邊“百度”炒股教程邊排隊開戶。“沒想到還有這么好玩的事情。”
有證券公司統計,在國慶前一周新增開戶的投資者中,00后成為主力,占比達27%,90后占比為23%,80后占比為24%。一些大學的校內討論區,也開始被炒股話題占據。
90后、00后雖是炒股的新生力量,卻都是玩資本和金融的老手。比特幣、互聯網金融、期貨、基金,他們的成長與金融科技的成長同頻,也養成了屬于他們這一代的投資邏輯。
由于年輕,00后天然對上幾輪行情缺乏清晰記憶,對之前的經濟周期沒有直接體會。很直接的例子是2008年金融危機,對于當時只有c20b68d8eecaba145000709566bff025七八歲的他們來說,更多是課本上的概念。而且,隨著對土地財政的戒斷,意味著人口+信貸的房地產驅動落幕,老馬也不再識途,在既往經驗和路徑很多都失效的情況下,他們反而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積極情緒。
于是,00后炒股就像打游戲一樣。在操作中,他們會關注底層邏輯。比如在熊市中,資金會向頭部聚攏,可以選擇有想象空間的題材進行短線投資。在判斷板塊輪動時,要關注已經漲起來的龍頭票,分析其背后的邏輯,判斷是否具備發散力。
他們也會因為金融知識的快速積累顯得“少年老成”“做短線與長線投資有很大區別,短線更注重情緒、政策和資金面,重點在于判斷公司的短期爆發力。在分析消息時,側重考慮消息的發酵邏輯和延展性,以及對公司短期爆發力的影響。”
“在短線操作時,有些股票會不停地漲停,漲停也分很多類型,比如放量漲停、T字板、一字板、縮量漲停和爛板等,需要我們判斷漲停的健康程度。如果當天成交量很大,最后還漲停了,那第二天必然有一些縮量。”
短線在00后各種所謂的“經驗、盤感、戰法”相結合下,配合當天的盤面獲得了“馬后炮”一樣的結論。
若把“馬后炮”直接講給小十八和他的朋友們聽,他們既承認,又不承認。他們把股市的不確定性,歸納成另一種風水學:炒股不決,塔羅占卜。
塔羅占卜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流行在00后中的炒股文化。塔羅牌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往往被少男少女們用來占卜感情,詢問緣分。在股市里,它已然成為一種決策工具,尤其是當00后面臨不確定時。
在面對股市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時,00后和其他年代的投資者一樣,都可能會感到焦慮和壓力,塔羅牌占卜提供了一種心理慰藉,幫助他們緩解不安情緒,尤其是在面對重大決策時。
塔羅牌提供了“預測”股市的能力,拋硬幣、抽簽、星座同樣也能。但那顯然都是他們心理的反應:人們永遠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楊懷定是作為“楊百萬”去世的。
1988年,他用2萬元去炒國庫券,賺了人生在證券市場的第一桶金。30年里,他靠自己在資本市場的買進賣出,穿越了A股無數個周期,掙得2 000多萬元全身而退。
我們為什么會記得楊百萬?只有在某一領域取得某些傲人成績的人,才會被大眾廣為記憶。楊百萬身后躺得板板正正的,是無數個李破產、王負債、鄭跳樓。能安全穿越股市周期的畢竟是極少數的一些人,因為縱觀A股幾次重要的牛市,它們的發端有跡可循,但隨之而來的熊市,更像是一次次突然襲來的黑天鵝。
1990年12月到1992年5月,中國股市迎來了第一個長牛。滬指從95.79點,用524天漲到了1 429.01點。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一年內僅有8只股票,人稱老八股;而當時股票交易前需先手工填寫委托單,被編到號的人才有資格拿到委托單,能買到股票等于中了頭彩,因為沒人愿意拋出。這使得滬指從1990年12月開始計點,一路上揚,造就了第一次牛市。1992年5月21日,上證所取消漲停板,將牛市推至頂峰,當日指數狂飆到1 266.49點,單日漲幅105%。
巨大的熊市在牛市當頭時就開始醞釀。1992年8月,深圳發售新股認購抽簽表,吸引了一百多萬股民參與搶購。由于前段時間的股票表現太好,此次抽簽供不應求,出現了舞弊行為的傳言,導致沒買到抽簽表的股民極度失望和憤怒,并最終釀成了“8·10事件”。
受事件影響,深圳股市從8月10日的310點,猛跌到8月14日的285點,跌幅達8.1%;上海股市也從10日的964點狂跌到12日的781點,跌幅達19%。
以十大牛股匯通能源為例,牛市時漲幅達466.49%;熊市時跌幅達-79.70%。
1993-1995年,為大力推進與發展國債市場,我國開設了國債期貨市場,立即吸引了幾乎90%的資金,股市持續下跌。1995年2月,“327”國債期貨事件發生;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在期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資金短線大規模殺入股票市場,掀起了一次暴漲。
當很多人還興沖沖跑在開戶炒股的路上時,僅3個交易日,股指從582.89點漲到926.41點,A股史上最短的一次牛市就結束了。
大盤的漲跌或許還沒那么驚心動魄,個股的漲跌更能顯示證券市場的“賭性”。
1991年上市的萬科A是上海市場最早的一批股票,也是地產界的龍頭,打開其股價的K線圖,由于該股期間多次高送轉,復權之后最高價高達5 156.99元(2018年1月31日),而最低價在4.3元,足足翻了1 199倍。
中國經濟不斷地發展,地產板塊一馬當先。舉例而言,我們目睹了上海中心城區的房價從2000年的3 000元均價漲到60 000多元,現貨市場足足翻了20倍,證券市場當然會提前反映在股價走勢上。但有幾個散戶可以把萬科A的股票從上市的4.3元保有到歷史最高位?又有幾個散戶能夠及時出手,以防止股價跌回現在的9.22元(2024年10月30日,未復權)?
唐萬新是被通緝入獄的。
唐最初是新疆一介商人,從做電腦生意賺得人生第一桶金,于是在1992年,唐氏兄弟注冊成立新疆德隆實業公司,注冊資本800萬元。隨后1992下半年,極具資本嗅覺的唐,通過雇傭“黃牛”排隊,認購抽簽表買新股,短短幾月就獲利幾千萬元。
從資本市場獲利頗豐以后,唐情歸故里,搞起了實業,先后通過整合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投資這老三股一舉奠定江湖地位。
“三駕馬車”規模合計達到150億元,但盈利能力都很差。老大湘火炬還因為收購過快,經常虧損,資產負債表更是嚇人,2003年高達70%,欠款34.5億元,而1997年這個數字只有1.1億元。合金投資與屯河雖然都基本保持盈利,但每年的利潤貢獻不過一兩個億,而唐萬新后期的滾動已經動輒需要幾十億的資金,三家公司的盈利根本支撐不住。
在2000年至2003年,短短3年多的時間里,由于焊莊的入駐,三家公司股價分別上漲1 100%、1 500%和1 100%。“德隆系”股票能有如此巨大的漲幅,唐萬新股市第一焊莊術功不可沒。他頻繁投資、轉讓及高送轉令股價飆升,將價格操縱發揮到極致,先后共使用了4萬個股東賬戶,有關聯關系的上市公司19家。
2003年7月,中國證券市場“啤酒花”“南方證券”“青海信托”等一連串危機事件爆發后僅一個月,全國范圍內就有十幾家銀行對德隆開始“只收不貸”。這一下子就掐斷了德隆本來已經脆弱到極點的資本循環。2004年,情急之下的唐萬新錯上加錯,竟然拋售流通股套現。結果市場越拋越緊張,直到4月13日,合金投資跌停。4月14日,德隆“老三股”全線跌停,幾周之內,不可一世的德隆僅流通市值就損失達上百億元,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的散戶們不僅要跟趨勢斗、跟貪念斗,還要跟資本大鱷斗。而大鱷們眼中只有金錢和韭菜。
2023年,為了資本市場行穩致遠,全面注冊制正式實施,奧聯電子卻頂風作案,通過內控治理、信息披露違規等,被證監會立案調查。2019年,海印股份發布數個具有極大誤導性陳述的虛假公告炒作自家股價;2021年,短視頻興起,“股神”“專家”遍布網絡,“忽悠式薦股”割韭菜,讓許多散戶上當受騙;2013年,中銀絨業通過注冊皮包公司、關聯交易、虛構合同等財務造假,讓許多股民至今后怕;2021年,解直錕去世,“中植系”大亂,靠信托、典當、擔保、理財等組建的金融帝國,叱咤風云幾十年的中植系企業紛紛暴雷,無數股民傾家蕩產。
一個正常的證券市場,是瞄準企業未來的成長價值,用真金白銀投資企業,從企業成長中獲益。企業的生長周期會伴隨各種危機、誘惑、方向和路徑,但只要目標堅定,并一直在圍繞最終目標前進,就沒有中途減持的道理,特斯拉是這樣,蘋果、英偉達也是這樣。這也是萬千股民推崇備至的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的核心。
最開始,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是“撿煙蒂”,尋找資本市場中被嚴重低估的企業,通過長期持有而獲益,后來價值投資被芒格發展成尋找質優價廉股票的能力。但這套投資邏輯卻被中國不少私募基金再發展成“做莊理論”:通過巨資購買低價股票,哄抬股價,再運用自媒體等釋放利好信息,吸引散戶入局,再利用中國證券市場的交易規則,長線短投,迅速套現。空留一地雞毛、情懷錯付的散戶大軍。
美國散戶是虧完離場的。
1792年,美國股市誕生,1927年到1929年,道瓊斯工業指數翻倍,大批美國民眾跑步入場,甚至不惜借高利貸炒股。當時美股流通股市值的90%被散戶持有。直到1929年10月24日,美股突然崩盤,隨之而來的是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股散戶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
轉折點來自美國養老金入市。除了可間接持股、機構投資者加強外,美股注冊制的推行導致退市股票增多,個股踩雷機會大,僅2013年到2017年,美股就有1 438只股票退市,A股僅27只,極大地打壓了美國散戶熱情。
根據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11月底,A股投資者數量達到2.11億,散戶占比超過99%。A股成交量近90%由散戶貢獻。2023年,美國股市散戶交易量為23%。散戶蜂擁到A股,在2017年換手率高達428%,權益類公募基金換手率為297%,而同時段的美股換手率僅為116%和26%。
散戶的非理性和短視行為,是不利于股市健康發展的,衡量一只股票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機構投資者占比,A股去散戶化也定是大勢所趨。去散戶化并不意味著驅逐散戶,而是散戶與機構投資者合作,以“專家”“基金”理財的方式,做長期價值投資。只有這樣,A股才能更理性和從容,才能走過牛熊交替的周期,迎來類似于美股一樣的長期大牛市。
今天,雖然金融政策不斷釋放,但宏觀層面國際環境的復雜和供求關系的緊張并沒有完全改善,資本市場需要的不僅僅是更多的金錢,而是更多的信心。
信心來自哪里?
或許我們都應該像00后那樣,遺忘歷史,變回初生牛犢;又或許我們應該淡化在股市中“暴富”的心理,把它作為一項比存款更有回報的長期投資;又或許,我們更應該投資我們自己,讓自己的預期值更高。不過最后還是要回到那句: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