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錦囊
社會科學通俗作品與科普作品同屬知識類讀物,是高考現代文閱讀的常見文本。社會科學通俗作品的理解與分析應注意下面三點:
1.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內容。社會科學通俗作品,是用較為淺顯的語言向廣大人民群眾介紹文學、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等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通俗性的學術論文,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普及性讀物,所以有一定的閱讀難度。學術類作品往往會在標題指明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這樣我們便可快速抓住文本中的核心概念,再順著這個核心概念,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進而理解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專業知識。以2023年全國甲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為例,文本出自徐良高的《以考古學構建中國上古史》,標題指明了文本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論述對象。文本首段概括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及其在上古史構建方面的廣闊前景;二、三段分別從考古發現和重構上古史體系角度分析;四、五段從實踐角度總結考古學在重構上古史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結尾段從學術方面論證其可行性。同時要理解文章內容,仔細閱讀文本是最重要的,要認真比對選項與文本的差別。
2.借助關鍵詞句,分析內在邏輯。社會科學通俗作品邏輯嚴密,論證充分。據此,考生可以借助關鍵詞句來理解文本的內在邏輯。以2023年新課標Ⅰ卷現代文閱讀Ⅰ第5題為例,其要求概括“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文本第一段提出問題,二、三段分析問題,第四段是結論。所以,答案應該在二、三段,即作者調查研究的方法。第二段第一句“但是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持保留意見”,第三句中的“幾位經濟學家”,屬于援引專業權威人士的觀點。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是作者根據前面的事實和數據推論出來的,是作者的第二種證明方法。第三段中“我去了”“我看到”,是作者的實地調研,是第三種證明方法。邏輯嚴密,有理有據。
3.提煉文本觀點,靈活遷移運用。社會科學通俗作品屬于知識類讀物,主要任務是“授人以知”。所以,高考閱讀這類文本不僅要提煉作者觀點,還要做到靈活地遷移運用。以2024年新課標Ⅰ卷現代文閱讀Ⅰ第5題為例,就要求將文本中的觀點遷移運用到“看問題,想問題”上,并將歷史學的特定觀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1990年12月,費孝通在日本東京的東亞社會研究國際討論會上發表了題為“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的演講。他提出,在各種文化中塑造出來的具有不同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人們,帶著從思想上到行為上各種不同的方式進入了共同生活,怎么樣才能和平共處,成為必須重視的大問題。1992年,費孝通赴香港參加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共同舉辦的首屆“潘光旦紀念講座”,發表了題為“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課題”的演講,再次指出當今世界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建立新的秩序。這個秩序不僅僅需要一個能夠保障人類繼續生存下去的公正的生態格局(即生態秩序),而且需要一個所有人都能夠“遂生樂業、發揚人生價值的心態秩序”。一年后,費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座談會的演講中又重申:“如果人們能有一個共同的心態,這種心態能夠容納各種不同的看法,那就會形成我所說的多元一體,一個認同的秩序。”他反復強調心態秩序背后隱含的是,如何能夠在保持價值多元的情況下,建構一個秩序井然、運作順暢的社會結構。
把上述三段論述放在一起做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可以清楚地看到,費孝通所說的“心態秩序”絕不是說我們要有共同的心理構成,我們對所有事情的看法都要一樣。相反,費孝通強調的是我們必須學會容納各種不同的看法和觀念,在此基礎上形成共識才是心態秩序建立的關鍵。而如果我們有了對這點的認同,能夠容納不同的價值觀,就有了新的秩序。相反,如果沒有觀念上的多元,盡管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秩序很容易建立,但這在社會學上也只被稱為“機械團結”。但是,機械團結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復存在,真實存在的是不同的問題和觀念之間的張力。所以才有費孝通提出來的新的挑戰,也就是建立心態秩序新的挑戰。其中,對于多樣化的承認和多元化的尊重,在費孝通當年的三段論述中,正是建立心態秩序的基礎。
如果上述理解有道理的話,新的問題就來了。多元的價值觀和多元的行為方式,必然會產生張力。不同的人奉行的理念不一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互動的情景和需要。費孝通的三個演講其實都在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全人類如何能夠和平共處、各美其美,進而探討在這個背景下,怎樣才能使大家認識到這種多元本身就是我們最有價值的部分。進一步,在此基礎上又怎樣發展出更多的具有操作性的、更細微層面的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在具體社會實踐和政策制定中怎樣取得更具操作性的進展。
(節選自閻云翔《多元化:心態秩序與中國式現代化》)
材料二:今天無論我們說哪一種“秩序”,“秩序”本身作為一種規范化的社會追求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其中,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給“心態秩序”的維系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所謂“不確定性”,是指事物的特定屬性和存在狀態,既包括事物發展本身的不穩定性、變動性,也包括認知主體囿于自身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對事物發展狀態的不確定認知。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興起,“不確定性”作為一種結構性力量已登上舞臺,成為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征。西方風險社會學領域已普遍認為傳統的“風險”概念似乎不足以反映和應對現代社會發展的變動性和復雜性。“不確定性”是風險的本質和首要特征。而“風險”則是不確定性的一種具體表達。“風險”也可看作不確定性所暗含的負向發展可能性的具象化,體現著對不確定性指向化、客觀化的概率判斷和“確定性”表達,是一種可量度的“不確定性”。就此而言,“不確定性”比“風險”更能準確描述和概括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征,并逐步推動風險社會學研究向不確定性社會學研究轉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143個主要國家數據的檢測情況發布的2020年“世界不確定性指數”的研究報告,有三個結論性的認識:(1)不確定性指數不僅與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中的風險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且最近十年所觀察到的不確定性水平超過了過去60年的總和。(2)自2012年以來,全球發展的不確定性水平開始快速攀升。(3)未來十年內,全球的不確定性水平將繼續以更加強勁的勢頭攀升。
我們生活在這個不確定性的社會中,或許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它的“不確定性”。由此可見,在不確定性中,“發展”實際上并不是沿著某個確定的軌道在生長,也不是與某個預設的目標有意勾連,而是蘊含著無窮力量、活力和潛能的行動。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動中取動”,在不確定性中認識和把握不確定性,學會用不確定性的發展思維去理解和適應復雜多變的世界,進而學會在發展的不確定性中尋找甚至創造“心態秩序”的確定性。如果我們的思維還停留在“確定性”發展的刻板模式中,那么發展也就停滯了,由此形成的“心態秩序”最后也會因為跟不上新的形勢而陷入一種更大的失衡甚至崩潰之中。
(節選自文軍《發展的不確定性與心態秩序的維系》)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現代社會發展需建立“心態秩序”,分別強調了“多元認知”和“不確定認知”的獨特價值。
B.材料一關聯費孝通關于“心態秩序”的論述,提出現代社會如何理解“多元”價值,推動相關研究和實踐的問題。
C.材料二指出,“秩序”體現規范化的社會追求,現代社會“不確定性”結構性力量的出現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
D.材料二認為,我們生活在不確定性的社會中,必須學會在發展的不確定性中尋找甚至創造“心態秩序”的確定性。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心態秩序”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秩序,其著眼點是社會心態,指向有序、發展的社會結構的建構。
B.建立心態秩序需容納各種不同的看法和價值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共識,承認多樣化和尊重多元化。
C.在風險社會學領域,“不確定性”比“風險”更能反映和應對現代社會的變動性和復雜性,準確體現特征。
D.我們可以在不確定性中認識和把握不確定性,通過建立新的理論體系去理解和適應復雜多變的世界。
3.以下概念工具不適合用來分析“社會結構”的一項是( )
A.差序格局 B.上層建筑
C.血緣地緣 D.圈層文化
4.依據材料一,如果引用名言解釋費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以下最適合的一項是( )
A.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B.寬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
C.每個人的基本道德觀念生而不同,不可等量齊觀。
D.寬容意味著尊重別人無論哪種可能的信念。
5.“躺平”和“內卷”是反映當前社會心態的高頻詞。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