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知識更新、技術迭代越來越快,學習成為每個人的終身需求。正如此前職場年輕人掀起的“夜校熱”,高校里的“微專業”同樣承接了這部分需求。
所謂“微專業”,是指在大學本科專業目錄之外,圍繞某些新興的職業領域,以職業能力和素養培養為導向設置的專業。通常情況下,一個“微專業”由5至10門核心課程組成,比如,立足數字化浪潮,有高校上新數字文化傳播、數字產品開發等“微專業”;人工智能成為“風口”,高校隨之開設相關“微專業”,有的側重基礎應用知識,有的偏向邏輯思維訓練。“小而精”的特點,加上報讀門檻基本不限、上課時間相對靈活,讓“微專業”吸引了眾多上班族前來“充電”。
選擇一門“微專業”既是提升個人能力的積極嘗試,也包含著不少人對于高質量就業的期待。當然,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微專業”尚處摸索階段。在沒有前序知識儲備的條件下,跨專業學習的實際困難該如何應對?濃縮版的專業學習如何保證質量和深度?學生在修讀“微專業”后獲得了一定能力,但證書并非獨立的學歷證明,如何獲得相應的社會認可?新的嘗試必然會產生新的問題,“微專業”還需要不斷調整優化。
素材解讀
相比于傳統教育的全面性、系統性,“微專業”直面應用、重視實踐,為不少求學者降低了“跨界”的成本。高校是人才的搖籃、知識的殿堂,更是創新的基地。期待高校提供更多接地氣的“社會課堂”,更好與社會所需對接,為更多人創造“另一種人生可能”。
適用話題
終身學習、社會課堂、創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