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是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根本性因素,一切經濟社會現象歸根結底受生產力狀況所決定與制約。
新質生產力作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特指在信息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中,通過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所形成的高質量生產力。綜合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學者們的研究基礎可知,新質生產力是以技術革命或創新為前提、以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為手段、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價值,以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深入理解:首要特征為“新”,涉及新資源、新科技、新成果的引入,囊括勞動力素質提升、勞動對象創新及勞動工具的更新換代,及其優化融合;核心優勢體現在“質”上,意味著追求卓越的品質、效率與效能,這展現了生產要素的不斷進化如何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供需精準對接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最終歸宿是“生產力”的躍升,即創造并應用新的先進生產力,驅動產業結構與形態的持續革新,引領生產方式變革和生產關系優化,從而激發新動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新質生產力具有鮮明的創新性特征。它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這種創新性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貫穿于管理、制度等多個方面,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新質生產力具有“共享性”特征。生產力發展主要被視為提升效率的手段,而將公平主要交給分配政策來解決。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視為一個循環互嵌的聯系過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共享不僅關乎分配,也關乎生產力發展。發展成果共享將最大程度地調動生產主體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革新。
新質生產力具有“再平衡性”特征。協調是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關鍵優勢。協調發展理念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實現生產力的精準均衡發展、補齊短板、化解掣肘。生產力的發展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石,新質生產力正是出現在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場景,促進整體的再平衡。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空間上協調好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在時間上協調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層次性提升的統籌協調過程中,平衡布局新質生產力的生長空間,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實現協調發展。
加強科技創新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至關重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以奠定科技創新的堅實基礎。同時積極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吸引和集聚全球頂尖科技人才和創新資源,形成強大的創新合力,助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實現新質生產力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全面優化產業結構,以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加快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綠色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協同發展,構建高效、協同、開放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此外,還應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通過吸引全球優質資源,推動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升級。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協調,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賴于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技術創新的持續推動以及產業結構的深度轉型升級。
制度創新通過改進組織結構、運行規則等多方面的制度體系,深刻影響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和水平。不僅能夠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還能夠激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活力,從而打破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為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應加強包容審慎監管,鼓勵創新探索,讓企業敢于嘗試。應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提高國有企業的治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此外,還應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特別關注中小企業的專精特新發展。
同時應注重培養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通過政策激勵、培訓提升等方式,提高企業家的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為經營主體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創新資源和服務。
新質生產力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其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以及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等方面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和動力源泉,促進了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持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應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和國際合作,吸收借鑒全球先進科技成果和經驗,推動新質生產力與國際接軌并走向世界。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