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闡明了科技創新在推動視覺藝術多元化與觀念革新中的關鍵作用,旨在探討科技是如何變革藝術創作工具和手段來推動表現形式、創作流程及藝術觀念的變化的。通過分析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在藝術中的應用,提出科技驅動的跨媒介與跨領域創作方法,不僅擴展了藝術家的創作可能性,而且改變了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與觀眾體驗。研究結果顯示,生成性藝術和AI生成藝術模糊了傳統藝術的原創性與藝術家身份,重構了藝術價值標準與審美體驗。結論指出,科技不僅推動了視覺藝術的多元化發展,還促使藝術觀念向動態、互動、多維度體驗轉變,為未來藝術創作與傳播方式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關 鍵 詞] 視覺藝術;科技創新;AI生成藝術;藝術觀念;多維體驗
從文藝復興時期科學與藝術的跨界互動到現代的數字技術變革,科技的進步不斷推動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演變。在視覺藝術領域,科技的作用逐漸從輔助工具轉變為創新驅動因素,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創作手段和表達方式。如今,藝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媒介,數字技術、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不斷拓展藝術的邊界,推動其走向多元化。
一、數字藝術的興起與觀念變革的理論基礎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傳統的物質生產力逐漸被知識、信息和技術創新等新質生產力所取代。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創新對生產方式、社會結構及文化形態的深遠影響,其改變了經濟活動的運作方式,使人類創造性表達、文化傳播和藝術形態產生了重大變革。這驅動了數字藝術的興起,賦予藝術新的表現形式和觀念革新,推動了藝術從傳統媒介向數字化、交互式媒介的轉變。
(一)科技驅動數字藝術的興起
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圖形設計技術、信息技術等的迅速發展,數字藝術應運而生。數字藝術是一種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運用計算機技術對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數據進行處理、存儲、修改或更新的藝術形式或藝術過程。它不僅是一種基于技術手段的創作模式,更是一種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表達方式。數字藝術根據媒介與表現形式可分為數字影像、動畫、繪畫、網絡藝術、多媒體、虛擬仿真、數字設計和數字音樂等類型,并且各自通過數字技術實現互動性、虛擬性和多樣化的藝術表達。數字藝術與傳統藝術的一個顯著區別在于“去物質化”特性,強調通過技術工具來創作、展現和傳播藝術作品,打破了傳統藝術媒介的物理和時間限制。
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認為“媒介即信息”[1],科技作為藝術的新媒介,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遞方式,也深刻影響了內容的本質。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會重構藝術創作的框架和認知方式。數字藝術的興起正是科技作為新媒介帶來的信息、感知和互動方式的深刻轉變。
(二)觀念變革的理論基礎
我國視覺藝術觀念的變革經歷了從傳統寫實主義到現代抽象藝術、從單一形式表達到多元化與跨媒介融合的轉變。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念變革,經歷了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到形式主義的過渡,再從玩世現實主義與政治波普到多元化、全球化藝術表達的轉變。藝術家逐步擺脫了傳統的意識形態束縛,采用更為前衛、個人化的藝術語言,并通過反諷、調侃等方式回應社會現實和全球化的沖擊。[2]視覺思維的觀念變革體現在從傳統繪畫中對自然和現實的模仿向現代繪畫對光、色、主觀感受表達的轉變。[3]宋清(2015)在《當代藝術與設計觀念變革》一文中闡述了跨界變革使藝術和設計創新發展的大趨勢。
科技創新驅動觀念變革理論涵蓋了本體論的轉變,即藝術不再局限于物質存在,還在于思想層面,觀念藝術是用思想的藝術取代感官和審美的藝術[4];現象學的觀眾體驗變革,使觀眾成為互動參與者;后現代主義的多元化與去中心化打破了藝術的權威性和統一性;在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的影響下,數字藝術強調符號和意義的流動性;全球化與信息化促使藝術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形成更加融合、多樣的創作環境。這些理論共同推動了藝術從傳統的靜態、實體化形式向互動性、多元化的數字藝術形式轉變。
二、科技創新驅動視覺藝術多元化表達
(一)技術革新藝術創作手段的多樣化
技術革新使視覺藝術的創作手段更加多樣化和自由化。數字工具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引入推動了藝術創作走向數字化、多維度和程序化。Photoshop、Blender、VR、AR等數字工具使得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更加靈活高效,數字繪畫、3D建模及3D打印突破了平面限制,實現了虛擬到實體的無縫轉化,為雕塑和裝置藝術帶來了全新可能。人工智能的加入從根本上改變了藝術創作的方式。AI技術,尤其是生成對抗網絡(GAN),能夠自動生成符合設定規則的藝術作品,使得創作不再僅依賴于藝術家的手工技巧,而是通過人機協作達成。藝術家由創作者轉變為AI的“訓練者”或“引導者”,這種創作身份的重構使得藝術作品充滿了科技的獨特魅力。生成性藝術與程序化創作進一步拓寬了藝術的邊界,藝術家通過編程設定規則,計算機根據這些規則自動生成獨一無二的作品,提高了創作的隨機性和復雜性,使藝術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和持續的變化能力。因此,科技的進步不僅提升了創作效率,也豐富了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推動了藝術創作的多樣化與創新。
(二)跨媒介融合與互動沉浸體驗
科技創新推動了視覺藝術的跨媒介融合與互動沉浸體驗,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趨勢。周婷(2019)在《新媒介時代下視覺藝術的融合路徑探討》一文中闡述了緊跟科技優勢,整合新媒介傳播平臺,發展以綠色數字媒體藝術為特色的視覺藝術新理念[5]。科技創新推動視覺藝術多平臺傳播和市場去中心化發展。通過融合影像、聲音、裝置等多種元素,藝術家能夠創造出多維度、多感官的藝術體驗,拓寬藝術表現的深度和廣度。影像與聲音、雕塑等多媒介的結合使藝術作品在視覺、聽覺等方面對觀眾產生了多樣作用,打破了藝術的傳統界限,呈現出更加復雜的表達形式。新媒體藝術和互動裝置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藝術的互動性,觀眾通過視頻、投影、體感設備等與作品進行實時互動,使得每次體驗都獨一無二,打破了藝術作品的靜態性。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則增強了藝術的沉浸感與互動性。VR讓觀眾可以進入虛擬世界自由探索,AR則將虛擬圖像疊加在現實中,帶來獨特的增強體驗,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科技推動的跨媒介融合、互動裝置與沉浸式技術,為藝術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藝術創作從視覺呈現轉變為觀眾參與的多維體驗,增強了藝術的互動性與沉浸感,進而創造出更加豐富的藝術表達。
(三)跨學科融合與全球文化多樣性
科技創新推動了視覺藝術的跨學科融合與全球文化的多樣性表達,使其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并在文化層面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跨學科合作成為視覺藝術的重要趨勢之一,藝術家與科學、社會、工程等領域的專家合作,將藝術與科學、社會及環境等深度結合,創造出如生物藝術和數據可視化藝術等形式。這些作品不僅在視覺上具有沖擊力,還探討了生命、倫理和社會現象,賦予藝術科學深度和教育意義。在全球化背景下,藝術家通過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形成了跨文化的藝術表現,突破了單一文化的限制。通過結合東方水墨與西方抽象等風格,使藝術作品展現出多樣化的文化融合,進而使視覺藝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數字平臺的普及進一步促進了視覺藝術的全球傳播,其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地理限制,而且社交媒體和虛擬展覽能使藝術作品面向更廣泛的受眾,增強了藝術的普及性和影響力。
三、科技創新驅動視覺藝術觀念變革
(一)藝術原創性與藝術家身份的重構
人工智能(AI)的發展深刻改變了藝術創作的過程和藝術家的角色,重新定義了“原創性”這一概念。傳統藝術創作依賴藝術家的獨特靈感與手工技巧,但生成對抗網絡(GAN)等AI技術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生成新的藝術作品,使得藝術家的角色從直接創作者變為規則設定者與引導者。這種人機協作的創作方式充滿隨機性與不可預測性,作品的最終形式由算法、數據及偶然因素共同決定,引發了人們對藝術原創性的反思。AI生成藝術作品的版權問題也使傳統的版權歸屬變得復雜,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創作歸屬權和藝術倫理。這種變化對現有的法律框架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對創作者身份和作品權屬產生了新的思考。此外,AI工具降低了藝術創作的門檻,導致創作去專業化。非專業人士也可以通過簡單的AI工具生成復雜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變得更加民主化和普及化。這既是對藝術家獨特地位的挑戰,也擴大了藝術創作的參與范圍。
(二)藝術價值與審美標準的重塑
科技的介入重塑了藝術價值標準與審美理念,推動了藝術價值從傳統技藝與情感表達向技術應用與創新過程的轉變。在傳統觀念中,藝術的價值與藝術家的技巧、思想和情感表達密切相關。而在生成性藝術和AI藝術等新興形式中,藝術價值更多體現于技術的應用、創作的創新性及人機協作的獨特體驗。生成性藝術(Generative Art)強調創作過程的隨機性與不可預測性,這使得每個作品都是獨特的。藝術家設定規則與框架,計算機通過算法和隨機性生成作品。藝術價值不再單純依賴手工技藝,而在于算法的復雜性和創作過程的獨特性,藝術家角色由獨立創作者轉變為規則設定者與引導者,這種過程性成為生成性藝術的重要價值所在。互動性和參與感成為衡量藝術價值的新標準。通過互動裝置和虛擬現實(VR)等技術,藝術不再只是靜態的視覺展示,而是一種觀眾與藝術共同創造的體驗。觀眾的行為直接影響作品的表現形式,使得每次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的互動性與觀眾參與的深度成為評價其價值的關鍵因素。藝術不再是藝術家單方面的表達,而是通過觀眾的反饋與互動實現了新的藝術體驗與價值。科技的發展還推動了藝術審美標準的多元化。傳統藝術注重和諧、平衡等視覺美學,而科技驅動的藝術更關注創作背后的算法邏輯、技術與藝術的互動過程及情感共鳴。這種多元化的審美標準突破了傳統評價體系,強調創作過程中的技術與人機互動,使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產生了豐富的可能性。
科技的融入促使藝術價值與審美標準從單純的技藝展示向過程、互動與技術創新轉變。藝術創作不再僅僅是藝術家獨自的情感表達,而是藝術家、技術與觀眾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為當代藝術價值和審美理念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三)觀眾體驗的重構
科技的進步重構了觀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將觀眾從被動的欣賞者轉變為藝術創作和體驗的積極參與者。在傳統藝術中,觀眾的互動僅限于視覺和情感感知,而科技驅動的藝術通過互動裝置、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互動裝置藝術讓觀眾通過肢體動作、聲音、觸摸等行為直接影響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使觀眾成為創作過程的一部分[6]。這種動態共創的方式打破了藝術的靜態性,使每個觀眾的體驗都獨一無二,建立起了觀眾與作品之間的新型互動關系。VR和AR技術進一步增強了觀眾的沉浸式體驗。VR技術讓觀眾能夠“進入”虛擬世界,身臨其境地感受藝術作品的細節,而AR技術則將虛擬元素疊加到現實環境中,增強了藝術的真實感和空間感,使觀眾從被動的觀察者轉變為積極的體驗者。大數據的應用使得藝術體驗變得更加個性化和定制化。通過分析觀眾的行為和偏好,藝術展覽可以為不同觀眾提供量身定制的內容和互動方式,增強了展覽的吸引力和互動性,滿足了觀眾的個性化需求。
(四)視覺藝術的傳播與市場變革
科技創新深刻改變了視覺藝術的傳播方式和市場結構,使其更加去中心化和數字化。傳統藝術傳播依賴畫廊、博物館和拍賣行等機構,而數字平臺和虛擬展覽的興起打破了這種中心化模式。社交媒體、在線畫廊和虛擬展覽使藝術家能夠直接面向全球觀眾展示作品,克服地域和空間的限制,增強了藝術的普及性和開放性,降低了傳播門檻。NFT(非同質化代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為藝術市場帶來了顛覆性變革。NFT賦予數字藝術作品獨特身份,使其可以確權和交易,繞過傳統畫廊和拍賣行,實現了更公平的收入分配。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則確保了作品的真實性與版權歸屬,提高了藝術市場的透明度和信任度。這種去中心化的市場模式使藝術家擁有更多自主性,增強了藝術市場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同時,社交媒體和數字營銷的普及大大提升了藝術作品的推廣效率。藝術家可以通過社交平臺與觀眾直接互動,分享創作過程及背后的故事,增強觀眾的理解與共鳴,縮短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這種直接溝通的方式拉近了藝術家與受眾的聯系,使藝術推廣更具個性化與深度。科技推動視覺藝術傳播和市場向去中心化、數字化發展,賦予藝術家更大的自主權,拓展了藝術作品的傳播和市場化路徑,塑造了更加開放、高效、多樣的藝術生態。
四、結論
科技賦予藝術創作全新的可能性,促使視覺藝術向多樣化、跨媒介、跨學科的方向發展,藝術作品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間,而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打破時空界限,實現動態和沉浸式的互動。科技創新不僅推動了視覺藝術形式的多元化,也促使藝術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藝術在創作方式、價值評判、觀眾體驗和市場結構上,都呈現出與科技相互融合的趨勢,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藝術生態體系。這種科技與藝術的融合,使視覺藝術不斷演變,進而走向更加開放、互動和復雜的未來。科技創新為視覺藝術的表達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拓展了藝術的邊界,也為人類文化和社會帶來了新的藝術體驗和價值認知。
參考文獻:
[1]菲利普·馬爾尚.麥克盧漢:媒介及信使[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皮力.觀念的形態:1987—2007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念變革[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7(4):10-13.
[3]蔡元.視覺思維的觀念變革:印象派繪畫的視覺革命及其對現代繪畫藝術的開端意義[J].社會科學戰線,2005(2):282-284.
[4]王丹云.觀念的變革:20世紀60年代的“藝術去物質化”現象與“藝術的終結”[J].藝術工作,2024(1):44-49.
[5]周婷.新媒介時代下視覺藝術的融合路徑探討[J].企業文化(中旬刊),2019(5):255,284.
[6]王漢鈺.新技術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分析[J].新美域,2023(11):127-131.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張淑敏(1999—),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設計、數字藝術服務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