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活頁式教材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以職業能力清單主線進行編制,基于職業崗位能力重構課程體系,基于核心能力遴選教材內容,開發學習情境,確定教學任務,設計活頁式結構;教材的呈現方式應多樣化、可視化;利用信息化技術拓展紙質教材的空間,形成以紙質教材為核心的“紙質教材”“數字資源”“在線開放課程”三位一體的新形態教材體系。
新型活頁式教材; 能力本位; 開發路徑; 開發策略
G634A
[定稿日期]2023-04-12
[基金項目] 2024年度四川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項目(項目編號:GZY24C06)、2024年度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編號:CSZ24133)、2024年度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24CZYR003)、2022年成都市教育科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ZYJY2022035)
[作者簡介]陳劍紅(197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土木工程、職業教育。
0 引言
教材是職業院校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是教師“教”和學生“學”內容的主要依據。隨著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入,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一直在改革創新,但教材改革的力度不大,導致教材支撐不了課程教學需求,大大降低了教材的使用率。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的新時代下,如何開發出更好地滿足課堂教學需求、提高教學質量的高品質教材[1],成為擺在職業教育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之一。筆者長期從事教學教育工作,一直致力于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帶領團隊積極展開了《建筑構造與識圖》的新型活頁式教材建設,在不斷探索和實踐過程中,設計和開發了以職業能力清單為主線、將“學習情境、學習任務、學習活動”作為教材內容的邏輯結構、基于職業行動導向的能力本位教材。
1 新型活頁式教材建設
1.1 職業教育現狀
1.1.1 知識本位教材不能適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
現在所用的《建筑構造與識圖》教材內容是把本科《房屋建筑學》《建筑制圖與識圖》等教材壓縮而來,構造與識圖兩者是相互獨立的知識體系,按照“基礎構造、墻體構造、樓地面構造、屋頂構造、樓梯與電梯構造、門窗構造”等學科體系編寫。隨著信息化技術在教育上的不斷應用,教材中增加了一些AR、二維碼、視頻、動畫等課程資源,但其本質的學科體系并沒有改變,還是知識本位的教材。知識本位教材主要強調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忽略了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性,導致了“學”與“用”的分離,與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相背離。
1.1.2 傳統教材不適合當前學生學情
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群體是職業院校的在校學生以及部分參加繼續教育的社會人員,他們文化底子比較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有限,空間想象力不強,對所學職業知識缺少具象的實體概念,特別是對于理論知識系統學習能力較弱。目前傳統知識體系的教材,理論性、學科性較強,文字太,多內容冗長,表現形式過于簡單,深奧難懂,不適合高職學生學習,學生對教材的使用率難以保證。
1.1.3 教材內容嚴重滯后產業鏈發展
隨著產業升級,綠色建筑、裝配式產業的發展,建筑科技技術的創新,一些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方法的使用,建筑施工中一些重復性的體力勞動和簡單的腦力工作不斷被建筑機器人所替代。教材內容更新較慢,跟不上產業鏈的發展,阻礙了職業院校新型復合型人才的發展,職業教育需要改變“用昨天的知識教授今天的孩子解決明天的問題”這種困境。
1.2 政策引領
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提出“統籌規劃課程與教材建設,對接最新行業、職業標準和崗位規范”,教材與行業、職業標準和崗位規范的連接更加密切。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職業教育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改革模式,統籌規劃課程與教材建設,創新并改進現有的傳統教材,探索適合學生特點和培養需要的教學模式。2019年1月以來國家層面正式發布多個文件(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年5月《高校擴招專項工作方案》、2020年9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2021年12月《“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并配套建設信息化資源,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
2 《建筑構造與識圖》教材的設計理念
《建筑構造與識圖》教材徹底拋棄原來普通教育學科體系,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以“建筑施工圖識讀”這一職業能力清單為主線,通過任務引領、行動導向,融知識學習、技能培養、職業素養、價值引領為一體,貫通了知識在應用中銳化、能力在活動中鍛煉、職業素養在工作中養成、價值在成果中體現,實現基于職業行動導向邏輯的能力本位教材。
3 《建筑構造與識圖》教材開發路徑
3.1 根據職業能力清單,確定教材內容
本教材對接職業崗位要求,從“建筑施工圖識讀”這一崗位能力清單為切入點,以實際工程項目——綜合管理樓建筑施工圖為載體,職業活動為導向,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進行整合、序化課程內容,重構課程體系,確定教材內容。為此《建筑構造與識圖》模塊課程就包含了原來知識體系《建筑構造》《建筑制圖與識圖》兩門課程的內容,把制圖原理、構造做法、識圖規范、繪圖方法融入到綜合管理樓建筑施工圖識讀與繪制的活動中,培養學生“建筑施工圖識讀”的職業能力(圖1)。
3.2 根據典型工作任務開發教材的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也是學習領域的具體化形式,教師選擇好合適的載體,根據學習環境、學生學情、職業教育成長規律把典型工作任務轉化成教學任務,也既是典型工作任務教學化處理的結果[2]。《建筑構造與識圖》選擇實際工程項目的建筑施工圖圖紙作為載體,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設置了8個學習情境,分別為學習情境0認知建筑、學習情境1認知建筑施工圖的形成、學習情境2識讀建筑總平面圖、學習情境3識讀建筑設計總說明、學習情境4識讀建筑平面圖、學習情境5識讀建筑立面圖、學習情境6識讀建筑剖面圖、學習情境7識讀建筑詳圖,每一個學習情境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學習情境之間重復的是步驟或者過程,而不是內容。
3.3 分解工作過程,確定學習任務
分解每一個學習情境的工作過程,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學情,又細分若干個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之間的關系是遞進的;每一個學習任務又根據其操作過程,設計具體的學習活動。以學習情境1認知建筑施工圖的形成為例,根據職業教育“從入門到專業,從單一到綜合”的成長規律,其分成了“圖線繪制—基本形體三視圖繪制—臺階三視圖繪制—小房子基本視圖繪制”這4個任務。學生通過繪制圖線,熟悉圖紙的表達方式和職業規范;通過繪制六棱柱(基本形體)三視圖,理解三維空間形體形成二維平面圖紙的方法;通過繪制臺階(組合體)三視圖,掌握建筑構件在二維圖紙上的表達方式及圖樣之間的對等關系;通過繪制小房子基本視圖,認知建筑施工圖形成的方法、原理及規律,為后面綜合樓建筑施工圖識讀奠定基礎。學生通過“做”——掌握知識,通過“做”——應用知識,通過“做”——內化知識,通過對這些有邏輯關系的教學化工作過程多次的應用、比較,實現知識的遷移和內化[3],從而達到經驗建構到知識的重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習做事,實現能力本位的教學(表1)。
活頁內容設計是整個活頁式教材開發的主要內容,是培養職業能力的落腳點[4],活頁式結構一般包括7個部分。
(1)課程思政融入點及思政目標。根據本教學任務的內容,確定思政元素及引導途徑。
(2)學習目標。每一個學習任務根據學習任務制定相應的能力目標、職業素養目標、知識目標,這些目標是任務完成以后學生需要達到的。
(3)任務單。任務工單活頁主要是給出教學任務,包括任務書、任務背景、任務要求等內容,學生通過任務工單接收任務。
(4)任務準備。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生在完成任務前需要準備的工具、學習用品、軟件、規范等資料。
(5)任務實施。這一活頁是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而設置的,每個學習任務包含若干個子任務(學習活動),學習活動通過若干個引導性的引導任務(學習問題)構成,這一些引導任務是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具體步驟。例如學習任務1.1中繪制圖線,子任務按照繪制順序就設置了“子任務1.1.1:繪制A3圖框線”“子任務1.1.2繪制學生作業標題欄”等,子任務1.1.1中設置了“引導任務1:A3圖幅的大小”等,學生根據這一系列的引導就能清晰的完成任務。
(6)考核評價。考核評價是檢查學生任務完成的情況和過程。評價主體上除了教師評價還有學生的小組互評,學生評價注重知識與技能,教師的評價更加注重工作過程中的工作態度、職業素養等。每一項都有具體評價標準和權重,每一個項目的綜合得分為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的平均分。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更具有針對性、和客觀性。
(7)知識鏈接。這一部分完成任務時必須的理論知識,這一部分內容必須要足夠的針對性,要短而精,內容在表達是應該淺顯易懂。 而且要求把原來學科一體化的按照學習任務碎片化,碎片化知識簡單易懂,而且能夠快速的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4 《建筑構造與識圖》開發策略
4.1 堅持立德樹人,貫徹德技并修
傳統學科體系的教材只是講知識,不考慮人的成長,而新型活頁式教材的首要任務是要考慮“立德樹人”,根據教學內容深度挖掘思政元素,通過合適的方式融入到教學中。《建筑構造與識圖》教材每一個學習情境中都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每個學習情境根據具體學習任務確立育人主題及課程思政元素,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結合《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內容,重點將家國情懷、行業發展、工匠精神、規范意識、節能環保、綠色建筑、使命擔當、建筑工業化等思政元素,潤物無聲的融入到專業課程活動中,使專業技能培養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培養德技并修的復合型人才(表2)。
4.2 校企合作共同開發
新型活頁式教材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就是共同編寫。學校教師更加熟悉課程體系、教學策略、學生學情、學生成長規律等教學因素,主要負責教材的系統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化處理等工作,企業人員主要負責相關標準、規范、崗位職責,并提供工程實際項目資料及工程現場教學資源。《建筑構造與識圖》是學校和企業共同編制完成,企業為教材的編制提供了綜合樓建筑施工圖紙、施工現場操作視頻、圖片、職業崗位操作流程等資源,并負責了整本教材的審核工作。
4.3 教材的呈現方式應多樣化
新型活頁式教材表達上應符合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感,語言要簡明通順,淺顯易懂,生動有趣,要多采用與真實工作過程一致的圖像,做到圖文并茂,引人入勝[5]。教材中的文字盡量用圖表、實物圖、示意圖、流程圖、思維導圖代替,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4 教材的數字化資源開發和在線開放課程建設
利用信息化手段,以紙質教材在核心一體化開發數字資源和在線開放課程。數字資源主要包括的視頻、微課、實操錄屏、3D動畫、AR、虛擬仿真技術等教學資源,《建筑構造與識圖》中配套開發了73個信息化資源。在公共開放平臺上開設了在線開放課程,滿足學生自主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建筑構造與識圖》在智慧職教上搭建了課程網站,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調用資源進行學習,教師也可以更加方便的掌握學生的學習軌跡。依托在線平臺搭建課程資源,在云端聯結在線課程和課堂教學,構建起“紙質教材、在線課程、混合式學習”三位一體的新形態教學體系[6](圖2)。
4.5 “崗、課、證、賽”的一體化教材
“崗”是學習的根源,引崗入課,基于職業崗位能力出發,把技能大賽的要求和“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深度融合到課程體系中,形成以崗位工作能力為核心的“崗課賽證”一體化教材體系。《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對應的是建筑工程識圖1+X技能等級證書和技能競賽,教材內容也包含了建筑工程識圖“1+X”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知識點,學生學完課程后可直接參加建筑工程識圖“1+X”技能等級證書(初級)的考試,并為技能競賽打下建筑施工圖識讀與繪制的基礎。學院從2021年開始實行以證代考,《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成績可以用建筑工程識圖(初級)“1+X”技能等級證書的考試成績置換。
參考文獻
[1] 孫薇.高職電類基礎課新形態一體化教材的研發與實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4):72-75.
[2] 蔡躍.職業教育活頁式教材開發指導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3] 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結構邏輯[J].教育與職業,2017(13):5-12.
[4] 佘陽梓,余凡.高等職業教育活頁式教材的開發流程研究[J].職教論壇,2021(11):75-80.
[5] 蔡躍,王偲,李靜.職業教育新型活頁式教材的內涵、特征及開發要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1):88-91+96.
[6] 章金萍.“互聯網 + 教育”背景下高職一體化教材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7(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