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對項目知識分類、知識來源、知識轉化過程及知識管理技術的分析提煉,結合線性工程本身項目特征以及總承包模式設計施工一體化管理的優勢,緊密圍繞知識轉化過程螺旋,分別提出組織內部和跨組織間的知識獲取、分享、應用及創造制度,從而提升項目組織管理績效。
知識管理; 線性工程; 總承包模式
TU712.1A
[定稿日期]2023-08-10
[作者簡介]韓安東(1991—),男,在職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程管理。
0 引言
線性工程是整個項目單元網絡統一重復或物理幾何空間呈線性分布的包含大量重復施工活動的項目[1],具有工程體量大、施工劃分標段多、參建單位數量多、施工內容類同等特點。現階段,我國線性工程建設多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通常情況下,企業在中標線性工程總承包項目后,除了組建總承包項目部以外,還會根據項目規模及工程特征進行拆解,將單個項目劃分為若干標段,分別組建一支項目管理團隊進行具體施工任務管理。不同標段間存在大量重復的施工活動,在施工技術、質量、安全、成本管理方面,產生大量類同的知識信息。同時,由于各標段間組織關系相對獨立且距離較遠,不同標段同一職責部門缺少交流,在總包績效考核中存在競爭關系,而總承包管理層面缺少縱向和橫向知識管理機制等,導致知識信息缺乏交流共享,經驗教訓在項目層面轉化為生產力效率較低,造成無形資產損失及有形資產浪費。另一方面,現行企業資質管理體制下,設計和施工業務相對分離,兩個階段的知識共享受限于跨組織溝通、人員專業方向及業務水平等因素,不利于工程全壽命周期角度項目價值的實現。工程項目知識管理,是在項目全壽命周期管理中引入知識管理理論,通過建立知識獲取、共享、利用及集成創新機制,有效整合利用組織和員工知識資源,轉化為項目管理績效。
本文首先綜述了知識分類及知識轉化相關理論,然后基于當前知識管理關鍵技術,結合線性工程總承包項目組織架構特點及各項管理目標,分別從組織內部知識管理和跨組織知識管理角度,分析知識獲取、共享、利用及創新技術在項目管理中的具體制度及應用路徑,最后對線性工程總承包項目知識管理應用進行總結。
1 知識管理相關概念
1.1 項目知識分類
根據知識的緘默度和可編碼性,可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兩類。顯性知識又可稱為言傳性知識,能用文字和數字表達,具有可編碼性,如工程圖紙資料、法律法規、技術方案、工法專利等;隱形知識是個人體驗、領悟所獲得的經驗、直覺、洞察力等存在于人頭腦中的知識,具有不可編碼性,又稱為意會性知識[5]。根據知識層次的不同,又可劃分為個體知識、團隊知識、組織知識和跨組織知識[6]。
1.2 項目知識來源
根據工程內部系統和外部關聯系統劃分,知識來源于時間維度的項目生命周期和空間維度的工程項目組織。在時間維度上,工程內部系統分解結構(EBS)和工作分解結構(WBS)決定了其構成及實施周期,各個階段產生文檔、數據、信息等顯性知識。在空間維度上,外部關聯系統組成的工程項目組織作為知識管理的主體,組織成員自身項目經驗、管理水平、行為方式等構成項目隱性知識。
工程項目時間維度知識貫穿于項目全生命周期。具體到工程實施階段,從設計、施工、竣工驗收到交付使用至保修期結束,過程中形成的知識體系貫穿于項目實施各階段并服務于各參建單位,且前期階段的知識為后續階段服務,后續階段產生的知識對前期階段知識進行檢驗修正[7]。
工程項目空間維度的知識分布于為完成工程目標而組建的各類組織。在工程實施階段,包括業主、設計、監理、施工、供應商、咨詢單位、政府監督部門等組織機構,承擔各自任務分工,而在各組織內部,各項任務分工又分解到具體的部門和個人,從上而下構成工程項目知識管理的主體。
兩個維度的知識交叉融合,構成項目知識來源體系。
1.3 知識轉化過程
日本管理科學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闡述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的相互轉化。SECI模型包括四種基本轉化模式,分別是社會化(SOCIALIZATION)——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外在化(EXTERNALIZATION)——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組合化(COMBINATION)——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內部化(INTERNALIZATION)——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8]。
不同學者對知識管理過程理解大同小異,大致分為知識獲取、知識共享、知識應用及知識創新等四個過程。將知識轉化模式和工程項目知識管理過程相結合,形成工程項目知識轉化過程螺旋圖,如圖1所示。
在工程項目知識管理中,知識的獲取是組織成員對現有知識進行收集整理和學習吸收的過程,如圖紙審核、技術規范學習、實踐積累等,強調主觀能動性,包含組合化和內部化過程;知識共享是組織成員間或跨組織間對各自知識進行交流分享的過程,如專家咨詢、小組討論、專題會議、方案論證、工程觀摩等,強調制度性,包含社會化、外在化和內部化;知識應用是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通過運用掌握的知識體系解決工程具體問題,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強調客觀規律性,包含外在化和內部化;知識創新是通過知識共享碰撞出新的火花,或者在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推陳出新,形成新的解決方案,強調創新性,包含組合化和外在化。知識獲取是基礎,知識共享促進知識獲取、應用和創造,知識應用在加深知識獲取的同時,為知識創新提供土壤,知識創新是知識獲取的源泉,也是驅動知識過程循環的動力。
綜上所述,知識轉化伴隨著組織成員間、跨組織間知識獲取、分享、應用和創造的全過程。項目知識管理,要求項目組織通過制定有效的制度體系,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項目知識轉化過程螺旋升級,驅動不同時間維度的知識在不同組織層級間順暢共享和有效應用。在項目實施期間,組織成員能夠在最需要的時間及時獲得最恰當的知識以解決項目實際問題。同時在項目實踐中不斷積累獲取的經驗知識,經過總結創新轉化為組織知識,通過跨組織間交流共享,從而推動知識循環更新,提升組織管理水平及項目整體績效。
2 知識管理技術
廣義的知識管理技術包括傳統的編輯出版及發行技術和基于計算機的現代信息技術。狹義的知識管理技術是基于計算機的現代信息技術,強調通過數據和信息管理,協助人們獲取、分享、應用以及創新知識[12]。
根據適用主體類別,知識管理技術劃分為個人知識管理技術和組織知識管理技術。個人知識管理技術包括:思維導圖、搜索引擎、數據庫、即時通訊、論壇博客、云計算、WIKI和虛擬社區等。組織知識管理技術包括:知識管理系統、知識管理平臺、知識庫、專家黃頁、數據庫、數據挖掘技術、數據倉庫技術、知識發現技術、知識地圖、群件技術、知識可視化技術、案例推理技術、專家系統技術、BIM協同技術、云計算和WIKI等[13、15]。
根據組織成員個體間、成員與組織間以及跨組織間的知識分享與協作需求,在知識管理技術中引入協同技術。協同技術指能夠在不同層面提供協同支持的各種信息和通訊技術。通過將知識管理技術與協同技術融合,實現從簡單的通信協同到復雜的角色協同和流程協同,為知識管理主體創造一種協同作用環境[14]。
3 組織內部知識管理
3.1 知識獲取
前文所述,項目知識體系來源于工程實施客觀施工活動和各組織機構管理行為的交叉融合。組織成員在參與工程實施的具體管理活動中,將工程各類文檔和個體經驗相結合,解決項目實際問題,同時不斷積累經驗,創造新知識,實現知識的增值。
線性工程點多面廣,項目知識信息不僅包括勘察設計圖紙資料、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地方政策等原始資料,還包括在實施過程中,各組織間產生的各類工程數據、技術方案、試驗檢驗資料和組織管理資料。
在工程總承包模式下,總承包單位應利用自身資源集聚優勢,采用知識管理平臺、知識管理系統、知識庫、數據庫、專家黃頁等知識管理技術,建立有效的知識獲取支持制度,充分收集各類項目知識信息,并加以分類儲存,方便各組織成員在權限范圍內獲取。
某高速公路實施過程中,總承包單位委托信息化咨詢單位,搭建了項目信息化管理系統,并制訂了信息化系統應用管理辦法。系統內部將項目知識按照技術、進度、合同、質環、安全、OA辦公、專家黃頁等模塊進行分類管理,建立相應知識庫。系統平臺層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和數據倉庫技術,對已有的數據進行信息開采、挖掘和分析。組織成員通過應用層前端頁面的主題詞搜索,即可快速獲取相關知識信息。
針對個體知識獲取而言,組織應建立相關學習和培訓制度,鼓勵員工通過學習來補充專業知識技能,如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參加培訓、參加行業會議等。某高速項目總承包部門在項目管理中,制定了完善的人力資源培訓制度。針對組織體成員公路工程合同結算管理經驗薄弱的特點,聘請第三方咨詢單位,對合同管理人員進行公路工程造價專題培訓,提高了員工造價管理水平,推進了項目合同成本管理和結算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
綜上所述,知識獲取支持制度,即通過采取相應知識管理技術和各項知識補充措施,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方便組織成員快速獲取或習得項目管理所需要的知識。
3.2 知識分享
在項目知識管理中,存儲于文檔、影像資料等顯性知識易于獲得,存在組織成員頭腦中的管理經驗、創造性思維和社會資源等隱性知識,則需要通過知識共享,在交流學習過程中,實現社會化或外在化-內部化的轉化。
在線性工程總承包模式下,各參建單位及各標段經理部大多是臨時的團隊,需要及時共享項目實施過程中個體積累的各類隱性知識(事實,經驗和技能等),防止知識隨著人員流動而流失[15]。另一方面,企業文化在隱性知識的共享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同一企業的項目成員之間在績效評價和職業發展方面存在著競爭關系,個體成員處于自身利益考慮,缺少分享意愿。在缺少平等互信的文化環境中,項目成員間更缺少分享的動機[16]。
線性工程項目知識分享管理,除了傳統針對新入職員工的“導師帶徒制”以外,針對項目體量大、實施時間相對較長,組織機構各類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等特點,項目管理組織可采用知識社區、知識地圖、知識門戶等管理技術,給項目管理成員提供知識分享、交流互動的平臺。同時,可通過制定知識分享激勵機制,給予物質獎勵和職務晉升提拔考慮因素等方式鼓勵員工進行知識分享[16]。
綜上所述,知識分享激勵制度,即通過建立輕松方便的知識分享平臺,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組織成員間知識分享交流
3.3 知識應用考評
項目知識管理的主要目標之一,在于項目管理人員能夠綜合運用從各類途徑所獲得的知識完成項目各項管控目標,提高項目整體管理績效。知識應用評價,也是項目管理人員管理活動績效評價,項目“三管(信息、合同、安全管理)三控(質量、進度、成本控制)一協調(組織協調)”目標的實施情況構成重要評價指標。建立知識應用考評制度,是檢驗項目知識管理效果和項目人員知識應用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線性工程總承包模式下,總承包單位應制定針對不同機構、不同部門的知識應用考評體系。具體而言,對設計單位,包括設計方案經濟性指標完成情況,圖紙質量和進度控制情況,BIM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設計答疑情況等;對于施工各標段,包括規章制度完備性、各項技術方案及安全專項措施制定情況、工程施工進度及實體質量控制情況、項目安全環保管理規范化、項目信息化平臺應用效果等方面。
3.4 知識創造
項目知識創造過程是知識的組合和創新過程,伴隨著知識外在化和組合化,是實現知識更新升級的重要程序。項目組織環境是影響組織知識創造的“場”,工程項目組織針對知識轉化過程螺旋的每個過程提供適合的環境,才能夠最大限度激活組織創新活力[21]。組織內部環境最根本的是建立學習型組織,為知識創造提供條件,例如鼓勵員工參與公司高新課題研發,施行定期工作總結制度,為員工開展圍繞項目開展研究提供設備和經費支持等。
4 跨組織知識管理
4.1 設計施工一體化
傳統項目實施過程中,設計和施工處于不同階段,兩個組織成員間受限于專業方向不同及跨組織交流障礙,難以充分溝通。反映在具體工程實踐中,往往出現圖紙設計方案無法滿足施工作業要求,或設計材料設備選型不當,導致概算超標等情況。
在線性工程總承包管理模式下,總承包單位可以從項目全生命周期角度,統籌設計施工工作,通過安排擬派到該項工程進行施工管理的項目經理或總工程師等施工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提前介入設計工作,從施工實施角度提供設計建議,實現設計施工一體化。
另一方面,從工程行業信息化發展角度,基于BIM技術信息的集中性和集成性特點,可為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知識的獲取、存儲和傳播提供同一個平臺。從設計施工一體化角度,在項目實施中推動工程正向設計,可有效減少施工過程中錯、漏、碰等頑疾,縮短項目建設工期。
4.2 首件觀摩制
針對線性工程總承包模式下,各施工標段間工程施工活動大量重復的特點,建立首件觀摩制度。各標段間通過選派各專業管理人員參加各分部分項工程首件施工現場觀摩,取長補短,實現知識跨組織間共享。
某省道公路工程實施過程中,劃分為5個標段負責具體施工管理。各標段間組織機構相對獨立,亦未建立有效的知識共享平臺,缺少跨組織的施工經驗溝通。在石灰土路基填筑施工中,各標段組織間因本地化施工經驗不同,在填筑質量和進度方面產生較大差距。總承包單位通過組織各標段間首件觀摩,通過現場取經,開展首件施工總結會議等,促進先進施工工藝在全線的推廣應用,提高了項目整體施工進度及路基填筑質量。
4.3 人員交流
工程例會制度是實現跨組織間知識共享和知識創造的重要管理機制。通過定期召開項目各參與方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工地例會,分析當前項目進展狀態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各自專業角度提供解決思路,群策群力,知識和經驗得以充分交流碰撞。會議內容通過會議紀要的形式整理下發,同步實現知識的外在化,個體-組織,組織-組織之間的轉化。
此外,線性工程項目總承包管理模式下,通過建立各標段人資互調交流制度,實現知識的跨組織更新創造,避免組織內部知識固化。組織成員在一個標段工作一段時間后,本組織內知識積累達一定程度,在融入新的環境過程中,與不同的同事交流學習,在管理實踐中結合已有知識產出新的知識,實現個體知識和組織知識更新。
5 結束語
實踐證明,在總承包管理模式下,通過建立組織內部及跨組織間知識獲取、共享、利用及集成創新制度體系,可有效提高項目組織成員管理能力,提升項目績效。項目知識管理的過程,就是項目組織成員應用先進的知識管理技術,通過與項目實踐相結合,進行知識過程螺旋更新升級的過程。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的發展,項目知識管理將呈現出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特點,對組織成員個人知識素養和持續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變是唯一的不變,只有在組織和成員間建立信任、互助、持續學習的組織文化氛圍,才能夠更好地擁抱項目知識管理技術及方法的變化,推陳出新,為組織打造持續的市場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張九蕙.線性工程施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0.
[2] 章帆,任若楠.項目視角下的知識管理研究演進脈絡梳理與前沿熱點探析[J].科技促進發展,2019,15(2):166-175.
[3] 徐進,朱菁.國外項目知識管理研究進展[J].情報雜志,2010,29(4):106-110.
[4] Boh W F.Mechanisms for Sharing Knowledge in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s [J].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2007,17(1):27-58.
[5] 王眾托.項目管理中的知識管理問題[J].土木工程學報,2003(3):1-6.
[6] Nonaka,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J].1994,5(1):14-37.
[7] 張東艷,龍子泉,蘇立彬.基于時空緯度的工程知識管理體系框架的構建[J].工程管理學報,2015,29(6):22-26.
[8] 竹內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識創造的螺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52-62.
[9] 伍慧,李玨.基于ISM的大型建設項目知識管理實施影響因素分析[J].公路與汽運,2015(5):220-224.
[10] 鄭文俊.項目管理中的知識管理研究[J].中國高新科技,2020(18):96-98.
[11] 張龍興,凌理,張文斌.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知識管理關鍵技術設計[J].湖南交通科技,2013,39(1):135-141.
[12] 沈惠敏,柯青.知識管理技術與協同技術的融合[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1):136-139.
[13] 張艷.企業知識管理技術[J].情報探索,2014(3):99-102.
[14] 嚴婕.基于知識管理的工程項目管理問題探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9):18.
[15] 劉銳,呂文學,嚴謙.基于共享心智模型的工程項目知識管理[J].工程管理學報,2014,28(2):66-70.
[16] 常陸軍,徐森.建筑企業項目管理隱性知識共享機制研究[J].建筑,2017(17):32-33.
[17] 劉歡,楊雯睿.大型工程項目知識管理績效評價研究[J].商,2016(7):15-16.
[18] António Joaquim Coelho Marinho,Joo Pedro Couto.BIM’s contribution to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 a systematic review [C].2021 16th Iber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CISTI),2021.
[19] 菅梓君,李清立.基于PMO組織模式的項目知識管理結構設計[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6,31(1):81-86+97.
[20] 羅燦.項目管理中知識管理問題及應對策略[J].建筑技術,2014,45(10):943-945.
[21] 張東艷,龍子泉,蘇立彬.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工程項目知識創造建模分析[J].工程管理學報,2016,30(1):93-97.
[22] P. Mesáro , T. Mandiák.Applications of knowledge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C].ICETA 2018·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eLearning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