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8月1日,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啟動儀式在湖南益陽隆重舉行之后,湖南省作協迅速響應,面向社會征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選題。看到選題通知后,我在興奮和忐忑中申報了《出路》。興奮的是這讓我有了一個書寫當代鄉村,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機會,忐忑的是我能否寫好,能否有所突破。
2019年9月,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日報、湖南省文聯、湖南省作協、中南傳媒集團聯合舉辦了湖南省“夢圓2020”主題征文,面向社會征集選題。我的長篇小說《青楓記》入選,成為毛澤東文學院首屆簽約作品,并入選2019年度中國作協“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項目,2020年8月出版后獲湖南省“夢圓2020”主題征文長篇小說獎、長沙市“五個一工程獎”等。
《青楓記》出版后,我就開始醞釀《出路》,準備再寫一部反映我國農村變化的長篇小說,就在琢磨著相比《青楓記》怎么能有所突破,有所提升,并向省內外知名作家、評論家請教,得到他們的指導和指點。到2022年8月,我梳理出了《出路》突破和提升的路徑和方法,擬好了創作大綱,著手開始寫作。
在得知《出路》入選湖南省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特別是在2023年3月和6月湖南省作協先后兩次組織召開選題推進會和座談會之后,我對《出路》的結構和內容又做了適當的調整。今年3月,湖南省作協推薦《出路》參選中國作協“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成功入選。
今年6月,共18章,50萬字的《出路》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后,人民日報(網)、新華社(網)、中新社(網)、金融時報、湖南日報等媒體都作了報道和推薦,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湖南省作協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茅盾文學獎、中國新聞獎評委龔旭東說:“《出路》是一部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和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將鄉土味、市井味和煙火味、人情味融為一體的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相比《青楓記》,從故事敘說到人物塑造到字里行間,我看到了作者對社會、對生活、對人性、對人生的觀察和思考更寬廣、更細致,認知和理解更深入、更深刻,看到了他關注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問題意識更強了,并對問題的解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實踐,從敘述方式和結構設計、從場景設置和細節安排、從氛圍營造和語言運用,我看到了他創作的更嚴謹更精細,看到了他創作手法和方法上的更成熟更嫻熟。”
《出路》以雪峰山深處古老的盆中村的滄桑巨變為主線,以在外當老板的楊立業和大學畢業生黃一欣先后回到村上,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以及銀行幫扶隊駐村開展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重點內容,寫出盆中村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描繪出一幅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壯麗畫卷,既是一部山村的變遷史,也是一部山村的奮斗史。盆中村因為沒有路而百年不變、貧窮落后,因為有了路而天翻地覆、面貌一新。這路是來路,也是出路,是地上之路,也是人心之路。這路因為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有了勇于變革和進取、甘于奉獻和犧牲的人而成就。
《出路》書寫的是山鄉巨變,體現的是時代精神。小說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地立體地展現出黨組織和黨員在山鄉巨變中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體現出黨員面臨困難和危險、面對金錢和利益時的不一樣、不一般,但又不是枯燥無味的說教,而是在一個個的場景和情境中顯現,弘揚的是誠信和擔當、勤勞和節儉、友善和互助等傳統美德,傳播的是向上和向善、奮斗和創造、犧牲和奉獻等滿滿的正能量,催人奮進,給人啟迪。《出路》寫的是盆中村,但不只是盆中村,而是中國變化的縮影。
《出路》寫了盆中村半個世紀,重點在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滄桑巨變,內容豐富。這就有了一種歷史的縱深和厚重。不僅寫村上的滄桑巨變,更寫滄桑巨變的曲折和來之不易,不僅寫村上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生態環境的優化、收入的增加、物質的豐富,更寫村民思想觀念、精神風貌、行為習慣等的轉變,并對諸如基層黨建、鄉村治理、集體經濟、鄉村生態建設、鄉村文旅等做了多方面、深層次的思考和實踐。如黃一欣通過“積分管理”來調動村民對村級事務管理和參與村上公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村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深入人心,楊立業在創建石材廠、茶廠和創辦種植、養殖合作社時收入的力主合理分配,兼顧集體和個人,死而復生的方小竹熱心公益,回鄉投資鄉村旅游,等等。而這些對于鄉村來說,是可以學習和借鑒,是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和啟迪的。
《出路》采用復式結構,圍繞盆中村半個世紀巨變這一主線,多線時而平行推進,時而交匯、交織,充分運用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多種敘述方式,將歷史與現實、鄉村與城市、個人與集體融合在一起,且著力探尋人的內心世界,寫出人的喜怒哀樂,既有歷史的縱深和厚度,也有現實的寬闊和廣度。胡明國的讓賢、楊立業的回鄉,劉曉明和吳春花、黃國新和劉初菊、胡春暉和黃一欣、胡文化和方小竹的情感、婚姻的離合、成敗,等等,都與村上的滄桑巨變緊密相關。
《出路》以人寫事,通過人物命運、思想情感、行為習慣等的變化來反映時代之變、社會之變、山村之變。村上搞了一場說普通話和禮儀表演比賽。付秀珍能拿一等獎,是她能用英語向評委問好。七十歲的田秀英也鼓起勇氣登臺表演,盡管有點笨拙,卻是盡顯真誠和純樸,拿了二等獎。田秀英的孫子劉小強說,他沒想到,他奶奶,一個七十歲了,生活在這曾經的窮山溝里,連大字都不認識幾個,大山都沒走出過的女人,如今卻辦起了民宿,還會禮儀,會說普通話,真是人間奇跡。由于精心設計人物,加上典型場景和情境的設置及細節和個性化語言的運用,小說中的楊立業、黃國慶、劉初菊、黃一欣等一眾人物生動鮮活,呼之欲出。龔旭東說:“《青楓記》中的趙小寶是小說人物長廊中非常難得的一個人物形象,而《出路》中的有著獨特的人生經歷、懷抱文化人夢想的‘風水先生’胡文化,無疑填補了我國小說人物的空白。”
《出路》對雪峰山地區豐富多樣的風土人情、傳統文化、地域特產,諸如舞龍燈、八音鑼鼓、儺戲等非遺民俗文化,以及魏源故居、紅軍指揮部和古樹林、溫泉、瀑布等人文和自然景觀的精彩描述,凸顯出小說濃郁的地標文化,既為小說增色添彩,也是推動地方文旅的一種探索和嘗試。
我生長在小山村,長期工作在銀行。鄉土和金融也就成了我創作的兩大題材,而且常常是鄉土中有金融,金融中有鄉土,但鄉土始終是我們創作的根和魂。我出版的5部長篇小說,從《催收》到《青楓記》到《出路》都體現了這一點。
我雖然生長在農村,熟悉農村,但這些年我還是常在鄉村行走,常常利用雙休日、節假日走進田間地頭,走進農家小院,去觀察,去體驗,去學習,去交流。這是一種創作態度,也是一種創作方法。正因為這樣,才有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