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竹蓀是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特產。當地人采食野生竹蓀歷史悠久,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規模化人工栽培。
將樂縣地理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高達84%,境內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土壤鈣含量高、水質潔凈微酸、礦化度低;栽培區域分布于林間河谷盆地,日夜溫差大;毛竹屑、蘆葦、谷殼等栽培原料豐富,采用覆蓋厚土、菌球帽頂破口采收等獨特栽培方式,形成將樂竹蓀特異品質。
1987年將樂縣的退休醫生鄭則潤在海拔四五百米的山澗竹林中栽培成功,當年將樂縣把室外栽培竹蓀列為小星火項目開發,并對資金、菌種、技術培訓、山場、銷售作了專題研討,發動農民開發生產,形成生產能力。
為推動竹蓀生產有效發展,近年來,將樂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竹蓀栽培原料從傳統的木屑改為竹屑下腳料和畜禽糞便、秸稈等,成功創新了竹蓀栽培方式的新路徑。縣里通過科技傳導,培養出一批竹蓀菌種培育能人,實現菌種縣內自給,成為三明菌種生產強縣。
近年來,將樂縣充分發揮全國食用菌生產先進縣、基地縣的示范作用,大力開展珍稀食用菌項目的研發、引進工作,從浙江引進袋栽香菇種植,建成工廠化周年化生產白色金針菇及海鮮菇、巴西蘑菇、黑木耳和菌草靈芝等食用菌基地,大球蓋菇種植技術在全國推廣。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將樂縣把眼光盯在珍稀食用菌項目“新戰場”。
2022年,將樂菌菇產業首次亮相第三屆中國食用菌產業博覽會,提高了“山水將樂”食用菌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在電商、微商、抖音直播帶貨等新媒體協助下,開展線上線下銷售方式,食用菌產品走向全國各地。
2023年10月,將樂縣茂興珍稀菌業有限公司引進貴州特產“紅托竹蓀”項目。紅托竹蓀食用和保健價值較高,因生產條件苛刻,工廠化生產難度大,產量低,市場價格高,供不應求。企業根據廠房資源豐富的優勢,首創紅托竹蓀工廠化層架式立體栽培新模式,通過改建紅托竹蓀智能化出菇房1300多平方米,每平方米栽種菌棒20個,實現產值600多萬元。
截至2024年6月,將樂縣食用菌共生產1.5億袋,鮮菇總產量66741.29噸,產值37219.47萬元,產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4%,產值增加5.02%。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