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溪二花臉豬肉質細嫩多汁、香濃味美且膠原蛋白豐富,是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特產,原產于武進焦溪舜山一帶,已有400多年歷史,被國內畜牧界譽為世界豬種中的“大熊貓”,從瀕臨滅絕到重新走上人們的餐桌,經歷了8年時間,是產地農民的一項傳統副業。
在焦溪鎮(現并入鄭陸鎮)的舜山附近,當地農民從明朝起就開始養殖這種豬,喂的是青飼料,養殖成本很低,而且繁殖率極高,最多時一頭母豬能產42個豬仔,因此,二花臉豬是全世界豬種中的產仔之王。加上這種豬的“母性”非常好,性格溫和,特別照顧豬仔,所以小豬的成活率也特別高。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編修的《武進陽湖合志》之《輿地志》中,有“燕飲昔崇儉素,近亦漸流豐腴,甚或華燈廣坐,選部征歌。雖著繁昌,殊乖撙節,魚麗萬物,盛多羔羊,節儉之應也非,士大夫責歟。”的記載。
當時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土地利用率日益提高,由于擴大了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加上土地復種指數提高,耕作精細,有機肥料的需求量增加,養豬業隨之得到進—步發展。由于農作物加工副產品多,加上城鎮的糧食和油料等加工副產品也較多,精飼料充足,青飼料也比過去增加,這些條件都有助于縮短豬的飼養期。
當地養豬采用了墊土墊草的軟圈積肥方式,豬只終年飼養于光線較暗的舍內,很少運動。經過長期選育,逐漸形成了二花臉豬體型中等、耳大而軟、額多皺紋、背腰較軟而腹垂,臥系、性情溫馴、耐粗飼、生長快速、繁殖力高,肉質鮮美等特征和特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當地黨政領導十分重視焦溪二花臉豬的保種與選育,20世紀80年代被列為“國寶”,2000年農業部又將其列入中國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1954年,全國養豬專家張照教授將焦溪豬定名為“二花臉豬”。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生產周期較長,在不大講究豬肉品質的市場大環境里,多數農戶無奈選擇養殖周期短、成豬分量重的“洋豬”。
2005年,武進區農業部門在防疫普查時發現,純種的二花臉母豬在焦溪周邊地區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在焦溪周邊上萬頭存欄豬中,比對鑒定出35頭正宗二花臉豬,且父本只有4頭,數量比大熊貓還少得多。
2006年,常州市武進區養殖戶顧岳清聯合26戶飼養戶,成立了焦溪二花臉母豬合作社,聘請南京農業大學和揚州大學的兩位教授為顧問,武進區政府下撥15萬元啟動基金,支持建立二花臉豬種保護區。
2008年,焦溪二花臉豬有純種公豬12頭、6個血統,核心群原種母豬653頭、生產群母豬2118頭。銷售二花臉種豬8100多頭,二花臉二元種母豬3200多頭,二花臉商品豬7800多頭、500多噸,銷售額1560萬元。
今年,焦溪二花臉豬被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