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習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兩山理論”成為我國生態價值觀的核心內涵。對這一理論的清晰認知,不僅僅在于保護自然資源,改善人居環境和擴大社會福利效應,更應著力于推進“自然”向“價值”的轉化,擴大生態產品的供給范圍,實現和提升產品的經濟價值。即“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云南省作為一個典型資源后發展地區,“綠水青山”是常態,“金山銀山”是目標。如何立足自身生態資源稟賦和生態產品供給的區域特征,解決制度體系不完善、發展資金來源短缺、企業轉化實踐動力不足等問題,著力推進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提升,是省內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文章探討的方向。
關鍵詞:云南;生態產品價值; 提升路徑
一、緒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兩山”理論是我國生態價值觀的核心內涵,其本質是對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辯證關系的統一闡述,強調有效轉換以實現資源資產和財富的有機結合,最終實現良性循環,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二者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生態產品的概念出自2010 年國務院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對其定義為“人類需求既包括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從需求角度,這些自然要素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產品的性質。”①學界關于生態產品的定義并未統一。總的來說,生態產品是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特殊商品(任耀武、袁國寶,曾賢剛等,沈輝、李寧等均持同樣觀點)。自然屬性是生態產品自身所具備的天然屬性。主要體現在可以對環境進行生態調節,提高生存舒適性,維持生命系統的良好持續運行。社會屬性是指生態產品還可以包含對其進行再加工或者開發衍生形成的以滿足人類使用的產品。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可以經市場交易行為以貨幣形式轉化而成,這一轉化過程就稱為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提升生態產品的價值就是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增加優質和豐富的生態產品供給,以“綠色健康”代替“粗放質量”,從而有效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實現“雙碳”目標。
云南頭頂“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有色金屬王國”三大桂冠,地跨六大水系、坐擁九大高原湖泊,有39個縣(市、區)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30.96%的國土面積被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是國家生態資源優勢明顯地區。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提出要“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戰略定位,如何保護和實現自有豐富且優質的生態產品價值是云南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途徑。
二、云南省生態產品價值的實踐及成效
生態產品的特殊性決定其實現模式的多樣性。張林波等人從交換角度出發將其歸納為 8 大類、22 小類;金鉑皓等人則按照主導主體不同分為政府、市場、要素三大類。自然資源部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劃分為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生態修復及價值提升、生態產業化經營和生態補償四類。2020年4月至今,國家共列出四批43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其中,云南省有3個典型案例入選。分別是玉溪市撫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紅河州元陽縣阿者科村發展生態旅游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石漠化綜合治理。這三個案例都屬于生態產業化經營。即依托特殊地理區位,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將生態產品價值附著于服務產品(旅游)的價值中,實現其市場價值。結合云南省生態產業發展的相關舉措,縱觀省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大多屬于此類,只是借助的政策工具不同,產品開發角度不同,資源優勢利用不同而已。總的來說,已有成效如下:
一是資源合理利用率高,環境催生產品不斷創新。
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云南已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12個、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6個。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8.8%;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全面穩定達標并保持Ⅲ類以上,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到4%,九大高原湖泊劣Ⅴ類水體數量由2015年的4個減少到1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分別達到81.2%和90%。①生態產品質量取決于兩個決定因素。一是能夠持續不斷提供,二是對產品質量的“天然性”有較高的要求。在生態經濟發展的趨勢下,豐富生態產品的品種,擴大生態產品的范圍,提高生態產品的價值,是地區生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助力。如玉溪市,2018年以前僅僅依靠撫仙湖單一旅游資源,導致湖水質量下降至劣五類,既破壞了生態環境又降低了當地收入。2018年以后,當地強力推進撫仙湖“四退三還”工程,生態移民搬遷3萬余人,退出地塊面積1343.19畝,拆除建筑面積22.5萬平方米,環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在此基礎上,以旅游重大項目為切入點,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從農業勞動向旅游服務轉變,2021年,澄江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旅游總收入增長31.6%。構建了以湖泊、河流、濕地、山林為屏障的生態安全空間格局。
二是綠色產業體系初見成效,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云南省的產業布局長期堅持走“傳統+新興+綠色”道路。在省內制定的八大重點產業中,“傳統”是以旅游文化產業、物流產業、食品與消費品加工制造業為主,“新興”則是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首的新材料產業和信息產業,“綠色”則為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統計數據顯示,2020-2023年,云南省建成6個國家級現代農業全產業標準化示范基地,10個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區。有機農產品獲證數量穩居全國第二位。清潔發電量占比為83.6%,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43%左右。能源、農業、旅游投資規模均居全國前列。②以傳統優勢茶產業發展為例,2023年,云南省茶園面積達803萬畝,同比增長0.9%,約占全國茶園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居全國之首。全省干毛茶產量55.7萬噸,較2022年增長2.3萬噸,同比增長4.3%,產量居全國第一。云南茶全產業鏈產值達1504.2億元,連續4年超千億穩定增長。全省有機茶園認證面積占全省茶園總面積的11.4%,有機成品茶認證產量占全省23.5%,有機茶葉產量、成品率、“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數量均位列全國前列③。
三是重視制度建立健全,長效保障產品價值提升。
無論是何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式,都需要政府的主導或參與。從《云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云南省中央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管理實施細則》到《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實施方案》,從建立生態轉移支付制度到頒布實施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充分說明了省委、省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的高度重視。另外,根據各地區共性和差異,各地方政府也在因地制宜建立多領域、多部門的相關保護補償和促進價值提升相關制度。如昆明市在2021年首次發布了《云南省昆明市海口林場森林生態產品綠色核算成果》,為省內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核算及實現提供了直接途徑和方式,邁出了林產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第一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發布《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楚雄州人民政府發布《關于楚雄州打造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行動計劃》等。
三、現階段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高質量綠色發展產業基礎較弱
云南是一個資源大省,也是一個生態弱省。“后發展”和“欠發達”仍然是云南的基本省情,在自然環境保護力度和有效措施方面仍有較大不足,區域性污染仍較突出,三大產業循環發展局面尚未形成。農業方面,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是糧食的主產區,農業耕地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7.85% ̄44%,經過近十年治理,僅瀘沽湖、撫仙湖達到水環境功能要求,受污染耕地如何安全利用,受污染土壤如何修復治理和重新利用等相關工作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制造業產業發展路徑較短,現有企業仍集中于資源開發和初級加工層面,層次較低,對資源依賴程度較高,對環境保護力度不足,經濟增長與綠色排污未實現直接聯系,導致滇池沿岸違規違建問題及局部資源環境超載現象。服務業方面,主導產業生態旅游投入不足問題突出。尤其是在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方面,省內基礎設施規模總量不足,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比例遠遠低于國家平均水平,仍未實現“村村通”水泥路,4個州市不通鐵路,8個州市不通高鐵,內河航道規模小,多種方式聯運發展緩慢,生態旅游路線開發和服務受阻較多。
(二)產品價值實現囿于配套機制不健全
圍繞生態產品生產、銷售、交易等行為的配套機制完善是其價值實現的基礎和保障。具體來看,涉及的配套機制主要有:生態產品價格制度、核算制度、監測制度、保護補償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等。受限于生態產品的多樣性,我國目前針對以上制度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出現了生態補充主客體不清,無法建立對經濟主體的有效激勵和約束機制,市場轉讓、入股、買賣等交易行為產權不明晰,有效投入不足等問題頻發。另外,云南邊境線長4060公里,全國第一。相鄰國老撾、緬甸、越南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自身生態資源保護和開發力度差,加上邊境居民生態保護意識淡漠,出入境動植物檢驗檢疫處置現實難度較高,導致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和生物安全風險防范問題日益嚴重。
(三)保障體系薄弱阻礙價值提升速度
首先,生態產品的價值提升需要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人才供給三方面的共同作用。目前,省級層面僅有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明確政策,生態產業發展和生態產品的幫扶舉措大多在各產業發展規劃中有所提及,沒有明確,造成發展動力不足;其次,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要求前期有投資進行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后期有資本支持企業進行綠色產品研發和市場投入。但由于財政收入有限,時間成本過高,專項資金投入力度不足;在人才輸入方面,表1是云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①,2010-2020年,除昆明人口數正增長以外,其他各州縣人口都呈下降趨勢,人才流失問題嚴重。對于新興生態產業而言,缺乏理論和政策實踐方面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進程。
四、提升路徑
2021年2月,中央發布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就國家層面如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作出了明確政策引導。云南應結合生態產業發展現狀,利用已有的市場交易體系,處理好政府、市場、企業、提供者和受益者各方關系,健全評估、監管、金融、交易、補償等制度,助推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主要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盡快建立調查監測機制,全面摸清生態產品家底
市場交易行為最重要的就是確權。生態產品由于其公共產品的屬性,容易出現權責不清、歸屬不明、無法交易等情況。因此,首先要落實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由政府出面,根據資產產權的利益相關主體,做好全省2024年度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配套工作,穩妥有序推進州市縣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項目實施。在此基礎上探索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具體問題,在昆明、玉溪、大理等有條件地區建立多種交易制度,鼓勵市場探索開展生態產品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離工作,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在已有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機制下,整合優勢,擴大環境監測范圍,尤其是網絡范圍,可以以生態賬戶管理制度的模式包干到戶,保障生態資源的持續發展。
(二)構建科學評估與考核機制,深挖綠水青山生態價值
一是要以國務院 2016 年底發布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為準繩,銜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范(試行)》,開展生態系統質量與生態產品價值動態關系研究,迭代優化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方法。統一采取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統計報表制度,完善數據上報工作體系,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二是加快各地探索開展項目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步伐。可以在生態產品較集中且經濟狀況良好區域如大理、麗江、玉溪、普洱等開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工作,考慮在項目審批環節引入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正向引導項目高質量綠色發展。探索建立生態占補平衡指標交易市場。提高滇中新區在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和經營開發融資、國土空間規劃管控等領域的主動性和規范性;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與自然資源分等定級、價格評估工作的銜接,選擇適宜項目開展結合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的自然資源交易試點。
(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拓展生態產品范圍
繼續開展產業結構區域優化調整相關工作。加大高原綠色農產業核算研究,以食品、茶葉、咖啡、花卉、林業為突破口,借助昆明海口林場森林生態產品綠色核算成果的經驗,按照20個先行示范、80個重點發展、29個穩步發展方向擴大生態產品試點范圍;借助“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加快建設8個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商、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支持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繼續做好名品名企評選表彰和“四季云品·產地云南”系列宣傳推介,打造“綠色食品牌”,深入打造“云品”系列,建立生態產品質量追溯機制,以實施現代農業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生產端和加工端增值增效。以園區為載體,繼續推進綠色能源和綠色制造深度融合,堅持引進高效低耗的綠色企業投資,推進生態資源權益、碳匯權益交易等方法的研究。探索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逐步拓展排污權交易的污染物種類。推進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權益掛鉤,完善產權激勵等政策保障。繼續優化生態旅游產業,開展生態產品定價研究,探索體現市場供需關系的調節服務類產品定價。加快建設大滇西旅游環線,推動文旅與健康、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新的森林康養、運動休閑等大健康產業。
(四)多方位探索保障機制,助推產品價值提升
要堅持綠色財政和綠色金融雙管齊下,財政保障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有序進行,綠色金融保障激發橫向交易市場活力。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生態產品檢測、司法保護有效銜接機制,盡快建立生態產品市場指標,從生產、分配、消費角度對環境損害、產品質量降低、公益訴訟等方面健全機制,探索試行與生態產品質量和價值掛鉤的財政獎補機制。豐富綠色金融政策工具,制定出臺鼓勵銀行機構加大對生態產品經營開發主體中長期貸款支持力度的相關政策。在防范金融風險前提下,支持多元化探索開發“生態貸”“旅游貸”等金融產品。引導地方性金融專門開辟生態產品經營風險擔保機制,為生產主體提供金融服務。要堅持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以高校培育為主,以人才引進為輔,積極做好生態產業人力資源儲備相關工作。要堅持推進“滇眼工程”,搭建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提升生態環境管理決策能力。推動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和網上綜合信息服務,深化數字生態賦能。要堅持加大生態產品宣傳力度,依托網站、公眾號、抖音等媒介平臺,開展云南生態產品的集中宣講,強化氛圍營造,拓寬銷售渠道,實現價值提升。
五、結語
由于起步較晚,加之生態產品的特殊性,云南省生態產品價值提升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必須從上到下,堅持推進政策保障、制度保障、資金保障,堅持生態保護在前,開發利用在后,堅持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時間來謀求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最終實現生態產品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互動。
參考文獻:
[1]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發〔2010〕46號文)[EB/OL].[2022-05-09].https://wenku.baidu.com/view/2c2b2f65cc84b9d-
528ea81c758f5f61fb7362833.html.
[2]任耀武,袁國寶.初論“生態產品”[J].生態學雜志,1992(06):50-52.
[3]曾賢剛,虞慧怡,謝芳.生態產品的概念、分類及其市場化供給機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7):12-17.
[4]沈輝,李寧.生態產品的內涵闡釋及其價值實現[J].改革,2021(09):145-155.
[5]陳國蘭.打造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先行示范區[N].云南日報,2021-05-30(07).
[6]張林波,虞慧怡,郝超志,王昊.國內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模式與路徑[J].環境科學研究,2021,34(06):1407-1416.
[7]金鉑皓,馮建美,黃銳,馬賢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內涵、路徑和現實困境[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1(03):11-16 +62.
[8]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第一批)自然資辦函〔2020〕673號[EB/OL].[2020-04-27].http://gi.mnr.gov.cn/202004/t20200427_2510189.html.
[9]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規劃(2021-2025年)[N].云南日報,2022-06-07(004).
[10]云南省玉溪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2-02-1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ODMzMTI2MA== &mid=2247499137&idx=3&sn=43a82a0d2 eebc30d0377134c797c98f5&chksm=e9a0d
312ded75a04106d4761ccaa52caeef97e8896bcf09536258d671aaf3d762c9078fba236&scene=27.
[11]2022年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云南日報[EB/OL].[2022-01-25].https://www.ynrd.gov.cn/html/2022/ynssrdhwhybg_0125/ 16664.html.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云南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2023J1303)。
(作者單位:滇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