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可以促進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的全面發展。然而,隨著中國農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從土地資源管理的合理化、農產品的市場化進程,到農業金融支持的增強,都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效率,也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文章對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為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土地資源;市場化
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其經濟管理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農民的福祉及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從傳統的經驗管理向更加科學的數據驅動管理轉變。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地面臨著保證糧食安全、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及促進農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等諸多挑戰。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提出,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農業領域,市場機制的有效性會受到信息不對稱、市場準入壁壘等多重因素的制約,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監管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因此,本文基于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展開深入探討,以期通過科學的分析和理論的指導,為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業經濟管理提供參考和啟示。
一、農業經濟管理相關領域
(一)土地資源管理
土地資源管理是新農村發展中農業經濟管理的基石,其戰略意義在于確保土地的高效、合理及可持續使用。土地資源管理旨在優化土地使用效率,提升農業生產潛力,并維護生態平衡。
如表1所示,土地資源管理在提升農業生產的直接效益的同時,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平衡生產力提升與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
(二)農產品市場化與價值鏈優化
農產品市場化與價值鏈優化旨在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民的收入水平。通過整合和優化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分銷與銷售過程,實現資源的最大效益,為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和多樣化的產品。
如表2所示,通過農產品市場化與價值鏈優化,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與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
(三)農業金融支持與投資策略
農業金融支持與投資策略可以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必要的資金來源和投資引導,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技術創新。
如表3所示,通過構建多元化的農業金融支持體系,能夠滿足不同類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有效管理農業生產與市場相關的風險,促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經濟管理面臨的挑戰
(一)土地資源的稀缺與退化
1. 土地過度開發導致的生態破壞
在追求農業產出最大化和土地資源利用最優化的過程中,缺乏對土地生態功能和環境容量的充分考慮,會導致生態破壞、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及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地的過度耕作和單一作物種植模式會破壞土壤的結構和有機質含量,會導致減少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養分存儲,影響土壤的再生能力,使農地更易受到侵蝕和鹽堿化的威脅,使得土地逐漸喪失其長期承載和產出的能力。另外,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多樣性可以保持生態平衡,但在高強度的農業活動中,廣泛使用的化學肥料和農藥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影響農田周邊的植被和野生動物的生態系統,降低農業系統對病蟲害和氣候變化的自然抵御能力,增加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2. 土地退化對農業生產力的影響
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土壤養分流失和土壤結構被破壞,會直接沖擊農業的持續生產能力。土壤養分流失方面,主要是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不當的耕作方法及缺乏有效的土壤管理措施等不合理的農業活動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和營養元素是支持作物生長的基礎,其養分的流失,會使土壤的肥力大大下降。如氮、磷和鉀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它們的缺乏將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速度和產量。土壤結構破壞方面,土壤結構的好壞直接影響土壤的透氣性、保水性和根系發展。土壤結構的惡化,如板結和緊實,會限制根系的擴展,減少土壤中氧氣的含量,影響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
(二)農業市場的波動性與不確定性
1. 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對國內農產品影響
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會極大地增加農業經營的風險,并對農業供應鏈的穩定性構成威脅。國際市場上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會直接影響到國內農民的收入。實踐中當國際市場上的大豆或玉米價格上升時,依賴出口的國內農民會經歷短期的收入增加。然而,這種價格波動往往伴隨著高度不確定性,價格的快速下跌會使得農民面臨突然的收入減少,對于那些生產標準化、參與全球貿易的農產品的農民,價格的高波動性會影響農民的種植意愿和農業投資決策,導致種植結構的不合理調整。另外,價格的不確定性會使得農民在種植作物和采用新技術方面猶豫不決,因為他們無法確定這些決策是否能在未來帶來經濟上的回報。這種猶豫會阻礙農業技術的更新換代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從而影響到整個國內農業的競爭力。
2. 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與市場響應
自然風險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洪水、干旱及病蟲害等自然風險會直接威脅到作物的生存和產量。干旱會影響單季作物,而長期干旱還會改變農業種植結構,迫使農民轉向更耐旱但可能經濟價值較低的作物;洪水的影響則更為直接,能夠在短時間內導致大面積農田被水淹,作物受損嚴重,甚至完全喪失當季收成;病蟲害能迅速蔓延,破壞作物健康,且治理成本高。另外,短期內的自然災害導致的作物損失會引起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推高農產品價格,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成本。長期看,頻繁的自然風險會引發市場對某些高風險區域產品的信任度下降,影響農民的生產決策,使得他們在種植作物和投資農業技術上變得更加保守。
(三)農業科技與傳統實踐之間的融合障礙
1. 傳統農業實踐與現代科技應用的沖突
在多數農業社區中,長期形成的農業習慣會導致科技應用的效率遠低于預期。在農村地區,農業活動是生產行為,有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如土地和作物的處理方式往往與社區的傳統知識和信仰體系緊密相關,其傳統知識在社區中代代相傳,形成了一套穩定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當引入現代科技,如基因編輯作物、化學肥料或高效灌溉系統時,這些技術受傳統的農業習慣影響,會遭到社區成員的抵制或忽視。另外,現代科技在實際應用中與現有農業生產技術不兼容。如高度自動化的農業機械不適用于小規?;虻匦螐碗s的農田,而生物技術推廣的種子,雖然可以提高產量,卻需要更精細的管理和特定的生態條件才能達到最佳表現。在此背景下,即使農民愿意嘗試這些新技術,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和知識培訓,也難以有效地將這些科技應用到傳統的農業實踐中。
2. 科技普及的地區差異與實施難題
盡管現代農業科技具有改變傳統農業模式、提高產量和效率的潛力,但科技的介入和實際應用卻受到多重制約。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農民和農業企業可以較容易地獲取到現代農業機械、高效種子、智能化農業設備及相關的技術支持服務,這些資源的集中能夠帶動農業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相反,在偏遠和欠發達地區,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服務體系,即使是基本的農業技術也難以得到廣泛應用,更不用說高端的農業科技。不平衡的資源配置加劇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農業發展差距,限制了技術潛力的全面釋放。另外,有效的科技應用依賴于交通網絡、電力供應和通信設施等健全的基礎設施支持,在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即使引進了先進的農業科技,也難以實現其應有的功能和效率,因為技術運行和維護需要穩定的電力和網絡支持。
(四)農業政策的實施與地方執行的不一致性
1. 中央政策與地方實際需求的差異
中央政策與地方實際需求之間的差異緣于政策制定過程中對地方特異性和具體情況考慮不足。一方面,中央政策是以國家整體發展的戰略需求為出發點,注重宏觀經濟的穩定與長遠規劃,但宏觀層面的設計難以覆蓋所有地方的具體需求和實際情況。如中央會通過制定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的政策,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國家糧食安全。然而,其政策在資源豐富、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易于實施,但在資源有限或基礎設施落后的地區,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投入,該政策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另一方面,中央在制定政策時未能充分考慮地方的環境、文化和社會結構差異。地方的農業生產條件、市場需求和農民的生產習慣各不相同,中央統一制定政策的實施在某些地區會遭遇文化和習俗的阻礙,導致政策執行不力。
2. 政策執行中的監管問題與合規挑戰
在農業政策的執行過程中,監管問題與合規挑戰會阻礙政策效果發揮。監管問題方面,通常源于監管體系的漏洞,在龐大而復雜的農業領域,監管機構由于人力、資金和技術的限制,難以覆蓋廣泛的農業活動,導致監管不到位。實踐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規定雖然嚴格,但在偏遠農村地區的實際監管會因監管人員短缺和地理位置偏遠而難以執行。合規挑戰方面,在多層級的政策執行結構中,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傳遞存在信息扭曲或者執行力度減弱的問題,導致政策的實際執行與制定意圖出現偏差。同時,地方政府在執行中更傾向于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忽視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這種偏差會使得政策的合規性受到挑戰,影響政策的整體有效性。
三、創新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一)土地管理的可持續化改進措施
1. 實施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模式
實施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模式可以應對土地退化和提高農業可持續性。生態農業的實施需要從維護生物多樣性和增強生態系統服務的角度出發。通過多樣化種植和輪作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的自我恢復能力。如采用覆蓋作物技術可以防止土壤侵蝕,還能通過固定氮素來改善土壤肥力。而循環農業模式則在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環再利用。通過建立物質閉環,將農作物殘余物用作有機肥料或飼料,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減輕農業廢棄物帶來的環境壓力,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
2. 推廣土地共享制度和集體經營
推廣土地共享制度和集體經營可以優化土地資源管理,從而實現規模經濟和生產效率的提升。推廣土地共享制度方面,可以通過構建透明且高效的土地管理框架,使得農戶能夠在保有土地所有權的同時,共享土地使用權,其中明確各方的權利和責任,以及如何共同投資和分享土地產出,減少單個農戶面臨的生產風險,通過集體購買種子、肥料等輸入品降低成本。集體經營則側重于整合小規模農戶的資源,通過成立合作社或農業聯合體,實施集體購買、銷售和生產計劃。這樣的集體經營模式能有效提高市場議價能力,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加強農產品市場化與全球價值鏈的融入
1. 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系統
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系統旨在提升農產品市場效率和增強消費者滿意度。一方面,電子商務平臺的核心在于構建用戶友好、功能齊全的在線市場,使農民能夠直接觸及更廣闊的市場,使消費者能夠輕松購買到新鮮的農產品。該平臺的設計支持產品供應信息、價格波動及供求動態等實時數據交換,使農民能夠基于當前市場數據做出決策,增強用戶的信任和滿意度。另一方面,物流系統的優化則需集中于建立高效的配送網絡和先進的冷鏈設施,以保障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新鮮度和品質??梢酝ㄟ^自動化的倉庫管理系統來提高存儲效率,使用GPS追蹤和溫度監控系統等智能物流解決方案來實時監控貨物狀態。
2. 促進跨國合作與區域市場整合
通過建立更緊密的國際合作關系和區域市場框架,可以有效地擴大市場范圍,提升農業產品的價值鏈??鐕献鞣矫?,在于通過外交和商業渠道增強與其他國家的農業聯系。通過與鄰國共同投資農業科技研發,共享農業創新成果,以及在雙邊或多邊框架下建立農產品貿易協議,以降低貿易壁壘和促進農產品的自由流通。如通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建立區域農業合作組織,可以為成員國的農產品打開新的市場,同時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共同提高農業生產和加工的效率。區域市場整合方面,則需聚焦于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推廣,確保農產品能在更廣闊的市場中流通無阻?;诮y一的質量標準、安全標準和貿易規則,以減少不同市場間的摩擦和交易成本,提高消費者對區域市場農產品的信任度。
(三)技術與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
1. 推廣智能農業技術和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是指通過高科技手段實現農作物的精細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產出效率和可持續性。實施精準農業在于集成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農業設備。通過部署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無人機和地面傳感器,可以獲得關于土壤質量、作物健康、水分狀況和環境因子等詳細數據。這些數據經過分析處理后,能夠為農戶提供關于何時播種、施肥、灌溉和收割的精確建議。實踐中通過使用土壤傳感器監測土壤濕度和養分水平,可以根據實時數據調整灌溉和施肥計劃,確保作物得到所需的恰當營養,避免資源浪費。另外,由于精準農業涉及多種高科技設備和復雜的數據處理,農戶需要相應的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來有效利用這些技術。因此,需要提供在線學習資源、現場操作演示及建立技術支持熱線或服務站點,幫助農戶解決在技術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 利用大數據與AI優化農業決策和監控
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AI)優化農業決策和監控旨在通過數據驅動的方法提升農業生產的精確性和效率。通過部署AI系統來分析由傳感器、衛星圖像、氣象站和其他數據源收集的大數據,可以實現對農場操作的實時監控和管理。AI系統能夠處理和分析大規模數據集,識別模式和趨勢,如作物生長情況、土壤狀況及氣候變化等關鍵參數?;跀祿?,AI能夠擁有預測未來的農業條件,如最佳播種時間、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及收獲期的預測。使得農業生產者能夠根據精確的數據預測調整其生產計劃和資源分配。同時,AI和大數據還可以應用于精細化管理中,具體而言,精準灌溉系統和自動化病蟲害識別?;贏I算法,可以根據作物的實際水分需求和土壤濕度狀況自動調整灌溉系統,確保作物得到最適宜的水分供給,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在病蟲害管理方面,AI能夠通過圖像識別技術精確識別病蟲害的類型和程度,自動觸發相應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的時效性和精確性。
(四)政策創新與制度建設
1. 加強政策的適應性研究與地方試點
加強政策的適應性研究與地方試點旨在通過實證研究和小規模試驗,優化政策設計,確保其更好地適應地方特定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條件。進行政策的適應性研究意味著需要深入分析不同地區的農業實踐、環境條件及社會經濟背景,從而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措施。適應性研究應依托當地的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收集和分析地方農業的土壤類型、氣候條件、作物種植結構、農業技術應用水平及農民的經濟狀況等數據,基于數據政策制定者可以設計出更為精準的支持措RCClPffF6LnyBRH9onlItg==施和干預策略,實踐中可以針對性地制定補貼政策、技術推廣計劃或市場準入規則,以適應不同地區的具體需求。而實施地方試點則是驗證政策適應性的重要步驟。通過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試點項目,在有限的范圍內測試政策的實際效果和潛在問題。有助于調整和完善政策內容,為政策的廣泛推廣提供經驗和依據。
2. 建立公民參與和反饋機制以提升政策透明度與有效性
建立公民參與和反饋機制以提升農業政策透明度與有效性旨在通過增強政策制定過程的包容性和互動性,確保政策更貼合實際需要,同時增加公眾對政策的認可和支持。公民參與的核心在于將農民、農業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直接納入到政策制定和評估的過程中。通過組織開放的研討會、公聽會和在線論壇,政策制定者可以直接聽取來自農業一線的聲音,包括他們對現有政策的反饋、對未來政策的需求及對潛在政策影響的見解。另外,可以通過創建在線反饋平臺、定期的政策評估報告和通過社區代表的定期會議等多渠道來實現反饋系統。政策實施后,應定期收集數據和反饋,評估政策的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的差距,并根據反饋調整政策措施。
四、結語
本文基于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闡述了土地資源管理、農產品市場化、農業金融支持及技術創新等關鍵領域的策略,提出了通過從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到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強國際合作到實施精準的市場和金融策略,可以促進農業資源的高效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食品安全與農民福祉及推動農村社會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玉龍.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對策分析[J].新農民,2024(21):4-6.
[2]梁立國.以農業經濟管理為抓手踐行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商人,2024(07):140-141.
[3]邢星,劉杰淋.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路徑探索[J].山西農經,2024(11):133-135.
[4]宋銀佳.新時代農業經濟管理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10):28-31.
[5]申鵬飛.大數據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河北農機,2024(10):124-126.
[6]李鳳麗.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策略研究[J].棉花科學,2024,46(02):52-54.
[7]范金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對三明市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研究[J].山西農經,2023(24):122-124.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新湖鎮綜合執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