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健全人大對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督制度,完善監督法及其實施機制,強化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政府債務管理監督”。這些要求人大監督在內容、對象、責任、形式、環節、時間、制度等要素上堅持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不斷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監督實施機制。
推進監督內容全涵蓋。人大監督既要進行工作監督,又要進行法律監督,還要對預算決算、國有資產管理、政府債務管理、人大選舉和決定任命人員進行監督,監督內容范圍廣、類型多、構成復雜,亟須補短板、除盲區、填空白,讓監督內容更加全面不缺項。
推進監督對象全覆蓋。在“一府兩院”這三個重點對象外,還要穩妥推進地方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同級監察委員會專項工作報告。探索歸口黨委部門領導或管理的政府部門的監督,探索歸口上級部門條管的具有行政性職能單位的監督。探索和加強開發園區人大監督,真正把開發園區這個經濟支柱和發展高地有效納入監督格局,讓監督對象全域性覆蓋。
推進監督責任全鏈條。有權必有責,有責動力足。建立人大專工委責任清單,將法定事項、上下聯動事項、黨委交辦事項納入監督計劃,協助常委會組織監督工作。建立監督對象責任清單,在調研、執法檢查、專項工作報告中實事求是不作假,在整改落實中履職盡責見成效。建立相關協助方責任清單,以明晰的全鏈條責任清單確保監督工作高質量。
推進監督形式全方位。七種法定監督形式各有優勢和特點,可以疊加運用、組合發力,形成優勢互補、剛柔并濟的效果。根據監督對象和內容的實際需要,在重點做深做實某一兩種監督形式中,可以把幾種監督形式進行適當、有機的糅合,變單一模式的監督為立體式的監督,多手段結合運用、多角度同向發力,打好合成戰、組合拳、連環掌。
推進監督環節全過程。重點是向前延、向后伸,打造監督工作閉環。一方面,推動監督工作關口前移,建立專項工作報告預審機制,提前介入規劃、計劃和預算審查監督工作,不打無準備之仗。另一方面,做好監督工作“后半篇文章”,以一流水平分辦交辦,以一盯到底的韌勁和恒心跟蹤督辦,搞好“回頭看”“回馬槍”,跑好整改“最后一公里”。
推進監督時間全周期。開展監督注重完整周期。一要加強生態環境、鄉村振興、金融等工作情況每年一周期的法定監督,一次審議意見管全年;二要加強例如就業、“食安”、安全生產等民生工作以兩年或三年為周期進行監督,推進常態化;三要對本地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工作、重點項目、重大戰略實施情況,在5年任期內至少監督或調研一次。
推進監督制度全貫通。著眼于增強監督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貫通監督類型,像人大司法監督與黨委政法委職能監督貫通,人大對任命人員監督與紀檢監察、黨委組織部門干部監督貫通。貫通監督力量,如,在預算審查監督時加強與審計部門審計監督協同,發揮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平臺作用,調動第三方積極性,讓監督資源有序整合、力量有效匯聚。
總之,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完善人大監督實施機制,讓人民更好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得到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得到實施、人民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實現良法善治、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