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是一位理論巨匠,創作能力非常強,常出爆款文章,很多作品被后世稱贊。但這位大咖又多次被“吐槽”有更稿“拖延癥”。翻開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書信,恩格斯對馬克思的“催更”不少。恩格斯曾去信提醒老友:“給自己規定一個期限,到時候一定要完成它……”那么,馬克思真的有“拖延癥”嗎?“催更”馬克思是怎樣的體驗?
先來說說對馬克思最著名的“催更”——《共產黨宣言》的寫作。
1847年11月,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出席,大會委托二人起草一個詳細的理論和實踐黨綱,即《共產黨宣言》。
會議上,馬克思承諾由他撰寫《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剛開始,恩格斯寫信溫和地催促馬克思盡快完成,但一段時間過去后沒有收到回信。于是同盟中央委員會急了,于1848年1月24日給馬克思發了“催更警告信”,要求他在2月1日之前把稿件送到倫敦。
收到“催更”后,馬克思深感時不我待,于是奮筆疾書。文章開篇第一句——“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就成了不朽的金句。
其實,馬克思并非故意拖著不寫。首先,這篇文章非常重要,要反復推敲思索;其次,當時他還要指導部分工人協會的活動。此外,這一時期,他流亡布魯塞爾,經常被警察“請喝茶”,與此同時,他還要照顧家庭,且經濟拮據。
他連寫了好幾個日夜,吸收了恩格斯撰寫的草稿中的內容,并將自己之前發表的文章中的唯物主義的觀點融合進去,最終完成了流傳至今的名篇。
馬克思在創作《資本論》時也被多次“催更”。1860年,恩格斯還在信中用看起來有些嚴厲的語氣抱怨:“我們總是寫出最精彩的東西,又總是盡量使它們永遠不能及時出版。”
事實上,馬克思對《資本論》的“拖更”,更多是因為創作這本書的難度系數極高,為此,馬克思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努力。他不但自學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馬爾薩斯等經濟學家的理論,還經常委托恩格斯做調查研究,甚至自己跑去工廠實地考察。
有研究表明,馬克思的后半生都在圍繞《資本論》寫作,寫下的手稿可謂汗牛充棟。最終,在恩格斯的支持下,他下定決心在諸多經濟學手稿的基礎上,整理出一份最好、最清晰的版本。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就此誕生。馬克思去世后,一直向老友“催更”的恩格斯挑起重擔,重新整理文字,于是《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于1885年和1894年分別出版。
其實,馬克思經常被“催更”,是因為他對理論研究有著盡善盡美的追求。恩格斯在信中總結了馬克思時常“拖更”的主要原因:“我清楚地知道,拖延的主要原因一直是因為你過于嚴謹。”比如,在創作《資本論》的過程中,馬克思堅持“充分地占有材料”,并要求自己在重大問題沒有研究透徹前絕不公布階段性的觀點。為此,他閱讀研究了海量書籍,還自學外語查閱大量材料。
導致馬克思時常“拖更”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馬克思不僅是一位理論家,更是一位革命導師。很多時候,為了指導工人運動,他不得不暫時中斷創作。馬克思、恩格斯在不斷的自我更新中找到通往真理的路徑。
(摘自“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業余的Sylvia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