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阿騰,小學四年級男生,微胖,戴眼鏡,經常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阿騰成績很好,語文、數學、外語,經常拿第一。他的練習卷,我可以隨手拿來做講評的樣卷,因為無論什么卷子,他都做得嚴謹、整潔,并且幾乎很少出錯。
但阿騰并不是那種只會考高分的學霸。作為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但同時也是件很有挑戰的事。剛開始教阿騰時,我還真有些吃不消。他經常質疑老師和課本,但并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侃侃而談。他緊緊地盯著我的眼睛,充滿期待地看著我,迫切懇求著我的解答和回應。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這么一句話:“我的一生始終保持著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边@是作家巴金說的。阿騰困惑又堅定地對我說:“老師,我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和給予,但接受和爭取也很好。比如,接受別人的善意和幫助,爭取自己該有的權利,我覺得這些都很好??!”
我喜歡學生向我坦陳真實的想法,我把這看作孩子對我的信任,但公開在課堂上質疑教科書,我該怎么解釋呢?我想,他是一個真實的孩子,而我也應該做個真實的老師、真實的大人。于是,我對他說:“你說得沒錯,付出和給予是高尚的品德,但接受和爭取也無可指責。人既要給這個世界和他人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也應該為自己而活。這是個人的正當權利。至于巴金先生這樣說,我想,每個人對人生的認識都不同,我們可以將他的話作為一種參考,進行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選擇。”
臺下的不少孩子發出一聲如釋重負的“哦”,露出恍然大悟和愉悅的神情。看來,這個問題是很多孩子心頭的疑惑,只是沒有人像阿騰那樣勇敢地站起來,提出自己的質疑。
像這樣質疑的時刻有很多。又有一次,我們在學習《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時,阿騰又向我提問了:“老師,這篇課文里說,犀牛鳥和犀牛和平相處,并且,小鳥還會幫犀牛啄食它身上的寄生蟲。但是,我前幾天看了《博物》雜志,里面說,這種小鳥有時會故意把犀牛的皮膚啄破,從而吸引更多的蟲子來吸血,讓它獲得更多食物。所以,按這本雜志的說法,犀牛鳥其實根本不是犀牛的朋友,只是在利用犀牛而已?!?/p>
語文書竟然犯了這樣常識性的錯誤,頓時學生們紛紛議論起來。還好,我也是《博物》雜志的忠實粉絲,關于動物共棲那篇科普文,我也剛好看過。我微笑著進行了如下解答:“你的質疑非常棒,我在看雜志上那篇文章時,也覺得以往的認識被徹底顛覆了。但我又一想,我們的語文書是很多年前的版本了,而這本《博物》雜志則是最新出版的??茖W界的考察和知識更新是日新月異的,曾經的知識已經落伍了, 所以,從今年秋天開始,一年級的學生就要使用新版本的語文書了。你能聯系語文書和雜志上的知識進行思考,我很欣賞你!”
阿騰心滿意足地坐下了,其他學生在底下七嘴八舌地說:“哇,我們也要新教材!”
說實話,有阿騰這樣的學生,對老師是個促進,逼著自己去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然真的很有可能被當堂問倒,丟了身為老師的面子。
我有時覺得,一個愛學習、懂學習的孩子,整個思維模式真的跟別人不一樣。作為一個小孩,阿騰也希望自己有很多零花錢,可以盡情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他賺零花錢的方式是去偷偷買彩票。這還不算,他在下注前,還認真研究了前幾期彩票的中獎規律,鄭重地選好了自己認為能一舉中獎的號碼。雖然最終沒有中獎,但他在周記里這樣安慰自己:“人生充滿了各種奇跡,說不定下一個奇跡就落到了我身上呢!”
阿騰很愛跟我聊天。春游的時候,其他男生忙著撒歡,到處呼嘯著奔跑著玩游戲,只有阿騰緊跟著我,不停地找我攀談。他跟我聊什么呢?——聊莎士比亞的小說:“老師,你喜歡哈姆雷特嗎?你覺得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故事怎么樣?”聊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老師,為什么民主制的雅典被專制的斯巴達打敗了?”聊學術講座:“老師,我去聽了徐賁教授的講座,還請他給我簽名,他說我是他最小的讀者。雖然我聽不懂他的講座,但我喜歡大家一起聽講的感覺。”
阿騰講得眉飛色舞,津津有味。我覺得有趣,就問他:“你怎么不跟同學去玩,老跟著我干嗎?”
“我覺得你很聰明?。 卑Ⅱv說,“我認為,跟聰明的人在一起,能讓我也變得聰明?!?/p>
“你已經很聰明、很厲害了!”我對他說,這是我誠心誠意的心里話,“你有沒有想過,長大后想去干什么?我覺得你能考上重點大學?!?/p>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哎呀,老師,你這么看好我啊。其實,我覺得自己挺適合做個研究員的,這樣的工作很安靜,也很簡單,很適合我。”
跟這樣的孩子走在春花綻放的小路上,就仿佛和未來在一起。我由衷地欣賞這個十歲的男孩,聰敏、赤誠、勤奮、真實。如果說我對這個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向往,那是因為我身邊有阿騰這樣的孩子。我由衷地希望這樣的孩子多些,再多些,讓我能更清晰地觸摸到未來那光明的模樣。雖然稱他為學霸,但我并不在意他考多少次第一名,他身上那種對知識孜孜的追求,讓我這個成年人都由衷贊嘆。在他的眼里,知識是一件多么珍貴又有趣的事物??!
我期待看到十年后長高長大的阿騰。真的,充滿期待。
(小雙摘自《一個很好很好的小孩》,中信出版社,德德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