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個短視頻,博主講述了朋友的奇葩遭遇:朋友丟了學生證要補辦,學校要求在報紙上登聲明,于是朋友花50塊錢在《揚子晚報》上登遺失聲明。博主拿著那天的報紙翻來覆去,終于在中縫里找到了短短一行聲明。他提出一個問題:撿到學生證的人,怎么可能正好看到中縫里的廣告?哈哈。
賽博時代帶來海量信息,裹挾一切、顛覆一切,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以致我們很快就忘記了人類幾百年紙媒時代積淀下來的基本通信常識和技能了。在報紙上登遺失聲明,是為了讓撿到的人看到廣告還回來嗎?登遺失聲明的目的是聲明作廢,而不是讓撿到的人正好看見報紙,再還回失物。我其實挺能理解年輕的博主對于登報紙的“笑點”,這么老土又迂腐,又隔著時代感的事,居然還有人做,這不是爹味十足,這是奶奶味十足。占據人類傳播黃金時代幾百年的紙質媒體正在快速地隱退,報業在收縮,報亭越發少見,我們習慣性的“見諸報端”之類的表達越來越古怪。我所供職的單位由一家紙媒轉型網絡媒體,徹底停了油墨味,已經足足十年。報紙最后幾天“做版”的時候,我對女編輯說:好好珍惜,報紙“做版”正在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BYoO9bRt21CAp+mpB1qIXJ09eOCD74uqyznzzongEQQ=產,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
當年,看一份報紙是很有儀式感的,要訂報,要靜待郵差,可以拿著一份報紙看上一個下午,如今社交網絡可以瞬間全網轉發,不過事件也會很快被遺忘。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寫過一本書《在線》,互聯網+ 的本質可能就是“在線”,“在線”固然方便傳播,但也讓手機成了人的“外掛”,那些應該儲存在腦子里的記憶、親戚朋友以及知識,都成了云儲存的狀態。不信?你不翻微信,能記住幾個同事的名字?網上云盤,以及越來越多的U 盤、硬盤,這些到底是知識的載體,還是記憶的墳墓?
賽博記憶是高度依賴于科技載體和讀寫機器的,是依賴于他者的,依賴于巨型資本構建的復雜商業場景,注定了這種記憶不是私人的,而是無根的、被動的。而且這種公共記憶隨時處于被“一鍵刪除”、被強制篡改的危險之中。十幾年前,BBS、博客、個人空間都曾經大火,結果從MSN 退出到天涯BBS 關門,無數人的青春記憶、激揚文字就這樣被電子銷毀了,一個字節都沒有留下來。
杭州有一座紀念1000多年前的南朝第一名伎蘇小小墓,這座墓是2004年新建的。杭州老法師徐老師告訴我,當時還把一些記錄著杭州發展成就的光碟一起埋進墳里了。短短20年之后,恐怕光碟都讀不出來了,而如果千年前蘇小小墓志出土,倒不至是這個結果。我們的文字越是依賴于科技,就越是速朽的。所以要把珍貴的記憶和重要信息,打印出來,記在本子上,刻在石碑上吧,或者印在報紙上。
回到遺失聲明這件事上,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報紙上——理論上能被傳播到千家萬戶,而且全世界的圖書館都會收藏。幾十年一百年之后,你的子子孫孫還能通過翻閱當年的報紙查到這樁糗事。這50塊錢花得太值了。
你登的不是遺失聲明,是在參與一場人類公共記憶的實踐。報紙并不是一張印刷紙,而是人類記憶的一份堅實的物理載體。一行遺失聲明的背后是記者、編輯、審核者、印刷廠、發行人一起構建起的人類傳播景觀。它讓我們的文字傳播有了儀式感、有了對抗湮沒的魯棒性,它會讓信息保留得更久,而不是像被存在硬盤或扔進云端那樣可能隨時被消失、被遺忘。
(摘自《新民周刊》2024年第35期,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