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完成不了老師布置的任務,我就會覺得很羞愧;
如果父母對我露出失望的表情,我就會無地自容;
如果同學對我的一個小小的失誤調侃了幾句,我就會發誓下次一定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有不少同學一旦犯點小錯誤就會恐慌、焦慮、心跳加快,認為沒把事情做好就是不好的學生;還有的同學認為“好”就是忠實地聽從長輩們的教導,因而無法拒絕別人的任何要求,即使他們自己認為有些要求是不合理的。
我們確實都應該追求向善向美,但同時也應該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好學生心態”說白了就是過了,為了別人、社會眼中的“好”太過壓抑自己,反而活不出真實的自我。
“好學生心態”在不少同學甚至成人身上都存在。同學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心態,一般是因為在認知方面存在以下幾點誤區:
1.成功絕對化
部分同學的成績一直都很不錯,對于這類同學而言,他們早已不是簡單地追求分數,而是追求那種成功感,有時候可能會把成績作為個人價值的體現。因而他們的追求比較功利,會用成績的高低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因此,他們在設立目標時,在潛意識里只有成績目標,沒有學習目標,或者是成績目標高于學習目標。如果是單純的學習目標,個體就會用“是否進步”來衡量自己,而不僅僅是參考分數的高低。所以說不少“好學生”的價值感不是基于對自己整體價值的認可,而是僅認可成績這種單一反饋。
2.認知簡單化
“好學生”們往往會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一個單一的、線性的簡單題,而不是一個多元的、非線性的復雜題。哲學家詹姆斯·卡斯認為,世上至少有兩種游戲。一種稱為有限游戲,另一種稱為無限游戲。有限游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游戲以延續游戲為目的。有限游戲的特點是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終結,一旦有人獲勝,有限游戲便終結了。
如果我們把有限游戲的理念套用到高考上,那是不是高考考完了,從此以后就不用繼續努力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高考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學習這件事,抽象來看,應是無限游戲。
3.失敗恐懼化
這是“好學生”們非常典型的一個特征,他們的努力不是源于內在的動機,源于個體對于做每件事情的熱情和興趣,而是源于對失敗的恐懼。這類同學一直被一種自己可能也覺得莫名其妙的恐懼感追趕著去前進,時間一久,內耗劇增,由此越發恐懼失敗。于是他們不斷持續努力,不敢停下片刻,覺得只有這樣才能捍衛自己的尊嚴。
總之,失敗恐懼化導致個體傾向于通過持續努力來穩定成功的可能性,并衍生出了習慣性吃苦的生活方式,相信靠個人努力可以實現一切目標,因而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美化并夸大了個人毅力、個人努力的重要性。所以有的班級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有些同學上課在學、下課也在學,每天都是精神緊繃的狀態,還經常自我懷疑,只要沒做到百分百努力就自我懷疑。這讓所有的同學都倍感壓力,無形中也影響了人際交往。所以說,“卷王”們的自我懷疑,會一點一點蠶食他們的內在價值感,對個體的成長只有害沒有利。
4.自我苛責化
凡事找自己的原因,屬于心理學上的內歸因。“吾日三省吾身”固然有其道理,人也確實需要時不時地反省自己。然而,萬事過猶不及,過度反省的人生是缺乏樂趣的。如果一個人無論大事小事都去反省,那他內心深處就像有一條鞭子在時刻抽打著自己一樣,告訴自己:“要努力,必須努力;應該做這個,不應該做那個……”他們被這種思維模式束縛自己。
我們應該在“他人眼中的我”和“自我”之間追求平衡,也就是說追求做“好學生”“好員工”“好女兒”“好兒子”等都沒有錯,但是如果因此太過壓抑自己那就不好了。當然,如果你覺得什么都無所謂也不合適,重點是要自己把握好度。筆者建議大家分以下三步走。
第一步,提高容錯率。這個容錯率不能僅僅體現在個體允許自己犯錯上,還須體現在社會、家庭、學校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犯錯上。其實,有時候學生原本并不是那么害怕失敗的,是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然而由于社會各方面無死角的關注、議論、分析,學生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韌性也就隨之越來越脆弱。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種說法——現在的孩子都是怎么了,情緒上為什么不堪一擊呢?其實不是因為現在的孩子變脆弱了,而是因為他們太害怕失敗了,準確地說,是害怕失敗后引發的社會隔離。在不少中學生的觀念里,所謂的社會隔離,指的是個體只要失敗了,就不會被同伴認可,會被父母瞧不起、被老師忽視,繼而被周圍的人疏遠。所以他們有時候不是害怕失敗本身,而是害怕因為自己的失敗而附加的一些連鎖反應,即人生價值感、存在感的消失。
所以說,提高容錯率是非常重要的。相對寬松的環境能夠讓個體從容地去應對失敗,即不把失敗上升到人格批判,而是把失敗普遍化。我們須意識到任何人都會失敗,失敗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是人生的組成部分。個體還須進一步認識到失敗是一種學習素材,學會從失敗中汲取積極的能量。
第二步,從自我關懷入手。因為“好學生”們的典型特點不僅有自我否定,還有自我苛責,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關懷自己。
自我關懷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正確認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尋求自己所需要的關懷。因為愛自己源于生命本身的崇高與珍貴,所以我們一來到世上就是獨一無二的,是任何人都不可取代的,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放棄自己。只有愛自己、永不放棄自己,我們才能成為自己精神家園的主人,才能理智地對待生活、對待他人,擔當起自己生命“責任人”的角色。同時我們還要學會融入集體。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的存在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群體便沒有自我。我們并不是作為我們本身與他人有關系,相反,我們是與他人有關系的我們。
第三步,減少功利性思維。太過功利化地追求一些結果,就會呈現出一種“被生活裹挾,然后麻木地不停往前走”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可能沒辦法去享受前進的過程,即心中只想著山頂上可能有的美景,而忽視了沿途的美景,亦失去了發現美的能力。可能對部分“好學生”來說,人生的意義就是獲得一個成果,一個可以用來向別人展示的成果。但人生的意義也可以來自身邊的各種小事,我們應該學會從一些具體的事情中去感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知名心理學專家陳海賢曾經說過,生活的意義不能拿望遠鏡去看,要拿顯微鏡來看。因為用望遠鏡看的話,就只能看到大的輪廓,這么一看,那世上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沒有什么意義的,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而用顯微鏡看的話,我們就會去關注生活中的點滴小細節,然后就會發現自己做成的每一件小事里面,都蘊含著成功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