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之星馬德里塔酒店,位于可以俯瞰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歐盟第六高樓。2024年12月11日到12日,“2024從都國際論壇”在這里舉行。這也是從都國際論壇創辦10年來,首次在中國境外舉行。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24從都國際論壇”致賀信。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于13日會見出席論壇的重要嘉賓。中國與西班牙領導人和近50位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及90多位中外知名專家學者、商界領袖等出席論壇。本屆論壇也成為創辦以來國際政要參會人數最多的一屆。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從都國際論壇創辦10年來,堅持倡導多邊主義,深入探討全球治理問題,積極分享中國主張,為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和理解發揮了積極作用。
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變亂交織,和平和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國愿同各國一道,秉持“同球共濟”精神,堅持公平正義,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堅持合作共贏,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堅持包容互鑒,推動人類文明取得新進步。
談到論壇在馬德里的“海外首秀”,澳中友好交流協會會長、世界領袖聯盟亞太區主席、尼扎米·甘伽維國際中心全球聯合主席周澤榮用三句話給出了形象概括:“朋友更多了、友誼加深了、理解更多了。”
從都國際論壇由澳中友好交流協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廣東省人民政府和世界領袖聯盟聯合舉辦。本屆論壇期間,與會嘉賓圍繞“共同行動共創未來”的主題展開深入探討,內容涵蓋全球安全、世界經濟、新興技術、文明互鑒等重要議題。
“行動”,是貫穿本屆論壇的“高頻詞”。世界領袖聯盟主席、斯洛文尼亞前總統達尼洛·圖爾克指出,面對動蕩不安的國際局勢,世界必須找到應對和平所面臨的傳統和非傳統威脅的方法,必須應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必須重振落后已久的經濟活力,而這些目標只有通過集體行動才能實現。
多位嘉賓指出,從“溫泉之鄉”廣州從化的從都國際莊園,到馬德里的“歐洲之星”,10年來,從都國際論壇始終是推動國際社會“共同行動”的平臺。本屆論壇閉幕時,嘉賓們的目光又回到廣州:專程趕來馬德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加布里埃拉·拉莫斯,在“2024從都國際論壇”閉幕之際宣布,“世界跨文化和平青年領袖項目”將于2025年1月正式啟動。拉莫斯說,從都國際莊園將作為“世界和平實踐基地”。
從236米高的摩天大樓向外望去,馬德里街巷一派寧靜祥和。但是,不久之前的10月29日,西班牙在一天之內“下了一年的雨”,洪災造成200多人遇難。與此同時,中國迎來“史上最暖11月”,全國平均氣溫5.5℃,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南方多地甚至首次出現30℃高溫……
有氣象記錄以來,2024年成為全球新的“最熱一年”。談到迫在眉睫的氣候變暖,摩爾多瓦前總理基里爾·加布里奇收起笑容:“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破壞了很多東西,氣候變化如今面臨重大風險。”他指出,人人都知道,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應當踐行可持續發展,但“缺乏行動是主要問題,說得多,行得少”。
世界領袖聯盟主席、斯洛文尼亞前總統圖爾克對此深有同感。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提到了11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不同觀點交鋒激烈,很難找出真正需要優先開展的全球性行動,這是“行動因缺乏共識而被阻礙”。“我們仍處于轉型期,從一個主要由聯合國成員國或大國的個體利益驅動的世界,向更加具有集體精神的世界過渡,以實現我們想要的行動。”
如何推進共識,進而推動共同行動?國際政要紛紛將目光投向東方。“中國真是一個非常有建設性的合作伙伴。”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厄瓜多爾前外交部長瑪麗亞·費爾南達·埃斯皮諾薩關注氣候談判數十年,剛參加完COP29。她指出,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不僅在兌現自己的承諾,還在支持發展中國家更好地適應氣候沖擊,建立抵御氣候沖擊的能力,并且“正在付諸實踐”。
圖爾克也指出,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提供合作,吸引了全球大量國家參與,“這對我們未來的共同行動是巨大鼓舞。我們應分析‘一帶一路’迄今的經驗,以明確未來該如何繼續前行和拓展”。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伊斯美爾·薩拉戈爾丁舉了另一個例子:自2023年10月以來,加沙人道危機日益嚴峻,但“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行使否決權,使得以色列得以繼續其行動”。他指出,在此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重要大國,在當前的幾場國際沖突中都致力于維護國際規范與價值體系。“我認為,世界各國都應將目光聚焦于中國。”
這正體現了從都國際論壇首次在中國境外舉辦的重要意義。10年來,誕生于廣州的從都國際論壇,一次次讓世界聚焦于全球治理的“中國經驗”。在本屆論壇上,西班牙外交部國務秘書迭戈·馬丁內斯·貝利奧評價道,自舉辦以來,從都國際論壇一直是深化各國包容性對話、應對全球重大挑戰的重要平臺。
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如何進一步用好論壇這一平臺,放大“中國聲音”、推動“共同行動”?周澤榮表示,行動是最有力的語言,我們要做國際交流的推動者。哥斯達黎加前總統卡洛斯·阿爾瓦拉多指出,選址馬德里,表明從都國際論壇的使命正在突破邊界,致力于拓展友誼,促進理解、同理心,“這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在論壇閉幕后會見出席論壇的重要嘉賓,西班牙外交部國務秘書貝利奧和西班牙眾議院第三副議長埃斯特爾·希爾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致辭。阿爾巴尼亞、奧地利、保加利亞、比利時、波黑、波蘭、芬蘭、黑山、克羅地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挪威、瑞典、斯洛文尼亞等十多個歐洲國家的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了本屆論壇,覆蓋超過三分之一的歐盟成員國。此外,還有多位來自非洲、拉丁美洲的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首次與會。
圖爾克介紹,一方面,馬德里是世界領袖聯盟總部所在地,該聯盟由約120位前總理和總統組成,“對那些想為世界做好事的前領導人來說,在馬德里開展活動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共同行動不是一兩個大國共同行動,而是國際社會集體行動。在這個意義上,中歐之間,以及包括西班牙在內的歐盟成員國之間加強溝通,找到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的共同方案,“目前正是機遇窗口”。
圖爾克還指出,共識的缺乏也是因為不同國家之間因差異而缺乏相互了解。“我們應更有雄心地展示中國的開放性,否則西方仍會以簡單、畏懼的眼光看待中國。此次在馬德里舉辦論壇,讓許多中國專家和朋友來此交流、討論、面對媒體,讓我們拭目以待。”圖爾克在論壇開幕之際表示。
與會嘉賓們的反饋顯示出,圖爾克的期許已經得到實現。自稱“對中國了解一點但不是非常了解”的奧地利前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表示,習近平主席向論壇致賀信“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意味著中國愿意與大家接觸、合作和協作”。他還談道,一些“中國經驗”對歐洲很有啟發性:“中國通過發展合作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建立聯系,給予他們希望,提供激勵以促進他們發展。我認為這是了不起的。老實說,我們歐洲人也應該試圖做到這一點。”
挪威前總理謝爾·馬格納·邦德維克亦贊賞“中國強調多邊主義,而非單邊主義”。他認為,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等倡議是對多邊主義、加強合作的有益貢獻。他進一步暢想,未來人類“可以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共同體,因為我們彼此依存”。此外,不少與會前政要還“點贊”中國近期擴大免簽政策等積極開放措施。
“我喜歡這種‘理解中國’的會議,因為你需要與人接觸,需要真正的交流才能理解彼此。”拉脫維亞前總統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說。
薩拉戈爾丁指出,從都國際論壇已經舉辦多年,并“在國際上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開始在不同地點舉辦活動,并不令人意外。論壇的誕生地廣州從化,常被與瑞士達沃斯相對比:從化和達沃斯擁有全球僅有的兩處含氡蘇打溫泉。達沃斯早已借助度假勝地的天然優勢,建立起一年一度匯聚全球經濟智慧的世界經濟論壇。2007年開始,“夏季達沃斯”每年在中國大連和天津輪流舉行。
“這是(達沃斯)全球影響力的體現。”薩拉戈爾丁表示,“從都國際論壇(現在也)已經達到了這個程度。”2014年以來,從都國際論壇共邀請了200多位國際資深政要和600多位中外知名專家學者、商界領袖參加。薩拉戈爾丁認為,在此背景下,在馬德里舉辦2024從都國際論壇,是主辦方“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
世界領袖聯盟副主席、韓國前總理韓升洙表示,馬德里會議開創了一個成功的先例,期待從都國際論壇未來能在更多中國以外的地方舉行。
“歸根結底,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這一點我們必須明白。”摩爾多瓦前總理加布里奇說,“我們必須前進。”
在馬德里,很多與會嘉賓撫今追昔,遙想當年。16世紀中葉,滿載東方絲綢瓷器及歐洲鐘表、玻璃器皿等物品的馬尼拉大帆船,穿梭于廣州與馬德里之間,全球化初露端倪。如今,廣東已經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今年1到10月份,廣東與西班牙的進出口貿易額占兩國貿易額的1/5。
2024年12月12日,廣州與馬德里的“聯結”,又多了一重文化交流互鑒、增進民心相通的意義。當天,在“2024從都國際論壇”閉幕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加布里埃拉·拉莫斯專程趕至馬德里,宣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僑鑫集團正式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并于2025年1月正式啟動“世界跨文化和平青年領袖項目”。

拉莫斯同時宣布,從都國際莊園作為承辦世界青年領袖活動的最佳地點,是傳統與現代風格的完美融合,為推動國際對話與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將作為“世界和平實踐基地”,并在現場舉行了揭牌儀式。
并非巧合的是,在此前一天多的討論中,很多嘉賓都提到“文化”和“青年”這兩個關鍵詞。走進媒體采訪間時,芬蘭前總理阿霍手中拿著一本自己的著作《芬蘭的指紋》。這本書的內容是介紹芬蘭在1917年獨立之后的一百年中取得的成就。阿霍說,書名是一種比喻——“大國做出巨大的成就,而小國則留下自己的‘指紋’。”
受訪期間,阿霍一再強調了解不同歷史、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歐洲和美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亞洲的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同樣非常多元。在這個由社交媒體主導的時代,“理解文化差異非常重要”。他強調,年輕一代必須理解世界的多面性,而這需要閱讀歷史。“歷史不會告訴我們下一步該做什么,但歷史能讓我們理解為何會到達今天的處境。”
在馬德里,很多嘉賓還提起歷史:這里曾是17世紀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權力中心。三十年戰爭結束后,哈布斯堡王朝與其他歐洲列強共同簽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蘊含主權平等、以國際會議解決爭端等原則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對后世影響深遠。“從那時至今,幾百年過去了,還有一些不符合人類發展潮流的問題存在。這就需要我們在回顧歷史的同時,更好地在未來進行改革。”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教授姚遙指出。
談到未來,又有不少嘉賓提起廣州。“有時你去一些地方,卻發現沒有變化,沒有變化意味著沒有發展。”拉脫維亞前總統扎特萊爾斯感慨,“而去廣州,無論是與普通人交談、在街上走走,還是與服務員、酒店工作人員交流,你都能從人們的狀態中感受到變化。我喜歡訪問廣州,因為我想見證這些變化,而且我對這種變化感到非常高興。”
10年來,正是從都國際論壇,讓國際前政要們見證了廣州、中國的變化。“從都國際論壇自創辦以來,廣交了一批好朋友、真朋友,他們非常有智慧、非常有高度。”周澤榮說。
出席本屆論壇的很多前政要仍負擔著重要政治使命。他們有的剛參加完COP29,有的正在主持聯合國等多邊機制下的政策調研工作,有的正在為2025年即將舉行的聯合國“社會問題世界峰會”發揮作用。
與此同時,這些前政要都看重從都國際論壇帶來的討論與真知灼見。第77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克勒希·喬鮑形容道,從都國際論壇是一個“啟發性平臺”。克羅地亞前總統伊沃·約西波維奇期待“讓論壇匯聚智慧聲音,為我們提供真正的幫助”。
“前政要以及學者相對自由,更容易進行人對人的坦誠交流。這種人際層面的互信與共識一旦有了,會有助于推動國家層面的政策協商。這種平臺是外交政策的重要補充。”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宇指出。
如今,“世界跨文化和平青年領袖項目”落戶廣州從都國際莊園,成為從都國際論壇的又一項重要實踐成果。分析認為,這說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贊賞“從都國際論壇”10年來在推動世界和平對話、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這是中國和世界的雙向奔赴,是國際資深政要和青年領袖的雙向組合,將大大推動全球范圍內民心相通、民間交往,促進相互包容和文明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