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在中國家喻戶曉,不應忘記的還有和他同船抵華、同樣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卓越貢獻的英國人林邁可。比白求恩幸運的是,在這條不同尋常的人生路上,林邁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終身伴侶。她就是李效黎。
一束光,指引她走向他
1937年年底,28歲的英國人邁克爾·林賽應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之邀來華執教,繞道美國時,他遇到了前來援華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船上交談多日,對于抗戰中的中國人民,邁克爾生出了強烈的同情心,一個想法由此萌生:到革命根據地去看看。
抵達北京后,邁克爾在燕京大學擔任經濟學導師,并取中文名為林邁可。他的八名學生中,李效黎是唯一的女生。
李效黎是山西離石人,出生大戶人家。她在太原讀師范時,因活躍在“學潮”一線而上了黑名單,逃到北平后考入燕京大學。林邁可得知李效黎聽不懂自己的英國口音時,便為她加強了課外輔導。一來二去,他們熟悉起來,他舉辦茶會時,李效黎總在受邀之列。
不久,學生們發現,林邁可總是騎著他的德國摩托絕塵而去。誰也沒有想到,他正在從事一項危險的活動——以外國人的便利偷偷幫助八路軍購買藥品和通信零件,再送往地下黨交通站。
這一切都源于老朋友白求恩。自從利用假期到晉察冀根據地見過白求恩,并親眼看到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斗爭,林邁可就決心要為八路軍做點什么。然而,日軍虎視眈眈,監視嚴密。為了應對檢查,林邁可必須將藥瓶上的商標、藥店名全部撕掉,他迫切需要一個幫手,于是找到了李效黎。他和李效黎聊起游擊隊時,坦誠地說:“我從去年起就和他們打交道了,我欣賞他們。”
林邁可對法西斯的憎恨、對中國人民的熱愛喚醒了李效黎的革命熱情。可是,她也為他擔憂:“你這樣做太危險了,你太太知道嗎?”
林邁可不禁啞然失笑:“我還沒有結婚呢!”原來,他房間里的信件來自他的媽媽;原來,他只比她大七歲。那一晚,李效黎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她忘不了林邁可身上散發的光芒,那束光,指引著她走向他。
以婚姻的方式,報效祖國
1939年暑假,林邁可再次踏上旅程,在晉察冀根據地醫院,他與白求恩重逢。遺憾的是,分別不久,白求恩就因手術感染犧牲了。這個消息讓林邁可的內心受到極大震動。他滿懷悲痛,兩次穿越日軍封鎖線到抗日根據地考察、工作,行程上千公里。不知不覺中,他把抗戰當成了自己的事業。
因交通受阻,兩三個月過去了,林邁可仍遲遲無法返校,流言四起。他“失蹤”的那段時間,李效黎在擔憂和牽掛中度過,實在忍不住時,她就跑去找校長司徒雷登,含淚打聽林邁可的下落。
從夏到秋,直到熟悉的摩托車重新出現在校園里,李效黎才歡欣起來,一份純粹的感情就這樣自心底升起。
一個晚上,李效黎受邀來到林邁可的住處,房間里,已經擺放好各種各樣的藥品。林邁可表情嚴肅地說:“這是準備送給大山里的八路軍游擊隊的,需要換上中文標簽。”
一個外國人為了中國的抗戰毅然將生死置之度外,這令李效黎肅然起敬。那晚,他們將藥瓶上的英文撕下來,翻譯成中文,再貼上去,打好包。
“這個女生非常可靠。”多年后,林邁可這樣評價李效黎。有了信任這塊基石,情緣自然而生,兩人開始心定彼此。
1941年5月,林邁可和李效黎結婚了。蜜月里,從小就熱愛無線電的林邁可親手給游擊隊制作了三臺收發報機,李效黎就是他的助手。他們以郊游的名義,機智地躲過日軍,開著司徒雷登的汽車護送八路軍的情報人員,并多次運送藥品和無線電零件。
他們的命運已然和中國的命運緊緊相連。深知危險無處不在,李效黎備好食品、衣物,裝在兩只帆布包里,隨時做好出逃準備。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面臨封校危險。從廣播中聽到新聞后,林邁可沒有猶豫,迅速帶著李效黎駕車逃離。后來才知道,他們從東門駛出十分鐘后,日本憲兵就從西門沖進校園,抄了他們的家。
在一起,永遠陽光燦爛
逃出北京后,林邁可夫婦前往華北抗日根據地。抵達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后,聶榮臻邀請林邁可出任通信技術顧問。
在那里,林邁可這個無線電“發燒友”大顯身手,檢修老舊電臺,培養通訊人才,忙得不亦樂乎。李效黎則在電訊學校教授英文,一邊用筆記錄下根據地人民如何抗敵與生活。
他們穿上軍裝,成了地道的八路軍。在槍林彈雨中,伉儷更加情深。1942年10月,女兒出生,這個混血娃娃的到來,給根據地帶來了歡樂。
兩三年來,通訊工作在林邁可的指導下大有改善。然而,他發現,由于國民黨的封鎖,西方世界幾乎聽不到共產黨的聲音。為此,他帶著李效黎和不滿兩歲的女兒奔向了抗戰的心臟——延安。
到延安后,林邁可迫不及待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制作發報機、設計天線,幾個月后,美國西海岸收到了來自延安的信號,國際廣播電臺誕生了。
喜悅同樣充盈在李效黎的心里,外國記者來延安采訪時,她充當翻譯,負責接待。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懷著欣慰之情,李效黎帶著一雙兒女隨林邁可去了英國,后來,他們又移居美國。很多人得知他們在中國多年,都會問同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真的抵抗過日本侵略軍嗎?”
林邁可利用自己大學教授的身份,一遍遍地講:“八路軍抗戰的事情,我們是百分之百地有權證實的,我目睹了他們與強大的侵略者斗爭的情景,我用我的筆和相機把這一切都記錄在案。”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事實真相,夫妻倆聯手撰寫文章,很快,林邁可便出版了《抗戰中的中共》等,李效黎則完成了《延安情》一書。
中國是他們共同守護的家園。那些并肩戰斗的往事,歷歷在目。
1994年,林邁可在美國病逝。十六年后,李效黎逝世。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歷史上,他們的事跡永載史冊,他們的名字千古流芳。
編輯 吳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