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日本舉行第50屆眾議院選舉,在總共465個議席中,執政的自民黨獲得191席,較選前減少67席,創下近15年來最少席位。自民黨的執政盟友公明黨僅獲24席,較選前丟失8席。而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的議席則躍升50席,達到148席。由于自公聯盟未能獲得過半數議席,上任不到一個月的石破茂早早面臨執政危機,而失去穩定架構的日本政局也將進入新一輪動蕩周期。
本屆日本眾議院選舉創下一個新紀錄。石破茂10月1日正式就任日本首相,八天后“光速”解散眾議院,執政不到一個月就完成大選,成為日本憲政史上“最快大選”。自民黨則創下2009年以來最差國政選舉表現,自2012年重新執政以來首度失去眾議院過半數議席。盡管自民黨仍維持著第一大黨地位,但失去對眾議院的控制權后,自公兩黨想要順利推進立法程序和政策議程,將不得不尋求在野勢力配合,通過在權力分配和政策路線上做出妥協,以維持執政地位。
至于自民黨敗選原因,首當其沖是政治“黑金”事件的沖擊。2023年底,自民黨多名國會議員隱瞞收受政治資金回扣的丑聞被曝光,引發日本輿論嘩然并發酵至今,事件不僅暴露出自民黨內存在系統性的貪腐積弊,也反映出自民黨長期獨大所產生的驕縱懈怠情緒。無論是前任首相岸田文雄還是現任首相石破茂,在“黑金”事件的處理過程中都左搖右擺,首鼠兩端,缺乏自我革新的勇氣和魄力,使不少鐵桿支持群體對自民黨失去了信任。盡管自民黨議員大多有強大的后援團體和基層組織動員能力,但在這次參選的46名牽涉“黑金”丑聞的議員中,仍有28人落選,這充分反映了日本民眾的不滿情緒。
此外,在日本民眾最為關心的經濟民生問題上,自民黨政府的表現同樣令人失望。面對物價持續上漲壓迫民生、社會貧富分化日益加劇、少子老齡化形勢空前嚴峻的慘淡現實,自民黨政府卻束手無策,無所作為。岸田政府的經濟政策號稱主打提升社會收入水平,但日本老百姓的工資增長幅度遠趕不上物價上漲和日元貶值的速度。日本民眾發現,日本經濟所經歷的“失去的30年”,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自民黨政府缺乏推動深層次改革的決心和能力,以及始終在各種修修補補的短期刺激計劃和功利主義政策上打轉,從而導致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困局積重難返。
自公兩黨表現拉胯,在野勢力則有喜有憂。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吸收了不少來自自民黨的分流票,重新具備了向自民黨發起挑戰的實力。該黨前身民主黨正是因為在2012年的眾議院選舉中大敗而丟掉政權,時任日本首相、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不久前當選立憲民主黨黨首,此次大選算是報了“一箭之仇”。以大阪等關西地區為根據地的日本維新會此次表現平平,較選前減少五個議席,但仍憑借38席維持了眾院第三大黨地位。表現最為亮眼的當屬國民民主黨,議席從選前的7席暴增至28席,一舉躋身眾院第四大黨。剩下的議席被令和新選組(9席)、日本共產黨(8席)、參政黨(3席)、保守黨(3席)、社民黨(1席)等小黨派和無黨籍議員瓜分。
從這次選舉結果看,日本政壇格局和政治生態呈現幾個新特征。

首先,政壇格局從“一黨獨大”走向“兩強并立”。自民黨從1955年成立至今,除兩次短暫下野之外,一直占據著執政地位。進入21世紀,日本有意效仿美國、英國嘗試兩黨政治,從自民黨和前社會黨中分流出來的政客組建的民主黨逐漸崛起。在2009年眾議院大選中民主黨一舉戰勝麻生太郎領導的自民黨,首度執掌政權。但民主黨三年執政期間,內政外交亂TVPB865PNQLhtzjVZ6dZrSWuKuYZnHPt+7yNHdLxiaM=象叢生,最終被東山再起的安倍晉三領導的自民黨趕下臺。自民黨正是憑借在2012年眾院大選中的翻盤,重新奠定了一黨獨大的地位。本次大選后,隨著自民黨和立憲民主黨的勢力此消彼長,日本政壇格局迎來重大拐點,朝野政黨正在醞釀新一輪分化重組,可能重回兩強并立、多黨相爭的復雜局面。
其次,政治生態呈現進一步的右傾保守化。這次選舉中,日共、社民黨兩個傳統左翼政黨只維持了屈指可數的議席,帶有左翼民粹色彩的新興政黨“令和新選組”拿下9個議席,而屬于保守派的其他大小政黨則占據了90%以上的議席,日本政壇由右傾保守勢力主導的局面更加固化。值得關注的是,由右翼作家百田尚樹創立的政治團體“保守黨”剛成立一年,首次參加國政選舉就拿下3個議席,具備了法定意義上的政黨資格。該黨政策主張具有激進的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色彩,獲得日本國內“網絡右翼”等極右群體的追捧。自民黨內右翼勢力領袖高市早苗雖然在黨總裁選舉中惜敗石破茂,但在這次選戰期間卻頗受歡迎,輕松勝選。在右翼保守勢力當中,已出現要求高市早苗率部與保守黨、參政黨等右翼勢力“合流”的呼聲。在日本社會思潮整體趨于保守右傾化的大背景下,未來右翼政治勢力在日本政壇的影響還可能進一步擴大。
第三,日本民眾的“政治不信感”在蔓延。此次眾議院大選的投票率僅有53.85%,系二戰后第三低的投票率,在實行西方選舉制度的國家中屬于最低水平。有分析指出,日本民眾原本支持自民黨長期執政,主要是看重自民黨在二戰后的日本經濟崛起過程中領導有方,執政能力經受住了考驗。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民眾逐漸對自民黨感到失望,導致其兩度下野。但在經歷了民主黨執政三年的“噩夢”之后,日本民眾求穩心理上升,更傾向于由經驗豐富和人才較多的自民黨來執政。然而,看到此次“黑金”丑聞,日本民眾對政治的失望情緒再度達到一個高點,并通過投票對自民黨發出了“嚴重警告”。日媒民調顯示,不支持特定政黨的日本民眾比例達到了40%。另外,此次選舉的低投票率還印證了一點,即日本民眾對于自民黨的不滿并沒有完全轉化為對在野黨的支持。日本民眾雖然對自民黨不信任,但也不愿把政權交給在野黨,這反映出日本社會對于政治的失望、不滿情緒在蔓延。
這次選舉結果把石破茂推到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石破茂之所以急于解散眾院舉行大選,一方面是寄希望于新內閣上臺后的“新鮮感”,能幫助自民黨刷新形象,提振支持率,如能趁勢拿下選舉,有望筑牢黨內根基,為長期執政打下基礎。另一方面,石破茂也深知“黑金”丑聞沖擊下的自民黨選情堪憂,盡早舉行大選,即便結果欠佳,也可以把責任推給上屆岸田內閣,以免自己成為“背鍋俠”。
然而事與愿違,石破茂內閣開局不利,各大媒體的民調支持率均低于50%,最低僅有28%,成為本世紀以來歷屆內閣中的第二差開局。在選戰期間,石破茂圍繞黨內受處分議員的推薦資格問題見風使舵,最終做出嚴厲切割決定引發黨內矛盾,選戰終盤又曝出自民黨向非推薦議員發放巨額選舉資金的爭議事件,進一步惡化了自民黨的選情。敗選結果出爐后,自民黨內不少人認為石破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以高市早苗為首的“反石破”陣營更是蠢蠢欲動,令石破茂處境更為艱難。
對自民黨而言,當務之急是要保住執政地位。所幸在野勢力仍是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合力推翻自公政權。在11月11日的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石破茂憑借自公兩黨優勢席位,有望繼續當選首相,從而繼續執政。但要形成相對穩定的執政架構,自公兩黨需要盡早找到合作盟友,無論是從政策理念還是人數規模看,國民民主黨和日本維新會是相對合適的選擇對象。尤其是玉木雄一郎領導的國民民主黨憑借這次選舉中的躍升勢頭,在政壇炙手可熱,其政綱也受到輿論追捧,成為自民黨和立憲民主黨爭相拉攏的對象,該黨做何選擇將決定未來政壇格局走向。但國民民主黨為了彰顯獨立自主性,目前尚無意倒向任何一方。作為現實選擇,自民黨將不得不在具體政策上尋求國民民主黨的配合,焦點政策議題包括自公聯盟重點推動的新財年預算案、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稅制改革以及政治改革方案等,石破內閣唯有向在野勢力做出重大妥協,才有可能換取有關政策議案通過。這也意味著石破茂的執政前路會處處受制于人,舉步維艱。
上一次日本政壇出現這種局面還是在1993年7月,當時自民黨同樣因“金權政治”丑聞在眾院選舉中失去多數議席,最終其他八個黨派達成合作協議上臺執政,使自民黨首次淪為在野黨。其后日本政局陷入三年動蕩,朝野政黨展開一系列分化重組,經過四屆多黨聯合政權,直至1996年11月自民黨才恢復單獨執政地位。目前自公兩黨尚維持著參議院的多數議席,明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才是決定自民黨和石破茂命運的生死之戰。
回顧日本實行憲政的139年間,日本一共經歷過102屆內閣,出現過65名首相,平均每個首相在任時間不過兩年。進入21世紀,除了小泉純一郎和安倍晉三,其他八名首相的平均在任時間不過一年多。從這次大選結果看,石破茂很可能成為又一個“短命首相”,日本政治也可能再度陷入“十年九相”的動蕩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