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英國工黨在議會選舉中大獲全勝,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4年的執政期,斯塔默領導的工黨新政府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構想。在執政百余天后,以“斯塔默主義”“進步現實主義”為特點的新一屆政府政策傾向初步成形。在地緣政治形勢和英國國內社會經濟問題日趨復雜的情況下,工黨政府能否如期實現其政策目標,值得持續觀察。
近十年來,特別是英國脫歐后,英國社會經濟狀況每況愈下。斯塔默接手的是一個財政負擔沉重、民眾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國家。自2021年以來,英國通貨膨脹率大幅上升,一度超過10%,食品價格在三年內增長了三分之一。能源價格自烏克蘭危機爆發后開始飆升,導致交通燃料價格和取暖成本上漲,民眾的生活負擔增加。截至今年5月,英國低收入家庭的總債務達到63億英鎊,許多家庭無法按時繳納租金、房貸、地方稅務和能源費用,近60%的低收入家庭在過去一年中曾申請貸款以維持基本的日常開支。如何在增加財政收入、平衡正常公共開支的同時刺激經濟發展、提高民眾收入,是擺在工黨政府面前的根本難題。
為應對這一系列挑戰,斯塔默領導工黨構建起維護國家整體與長遠利益的話語敘事,試圖將工黨社會民主主義的傳統價值觀與國家復興的目標有機結合,主張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在經濟結構中的調節作用,力求兼顧長、短期經濟發展目標的平衡。工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手段對英國經濟現狀進行強力干預,試圖通過提高公共部門人員工資、削減增值稅、實行能源賬單補貼、推動綠色轉型等一系列刺激手段促進經濟增長。以實現國家團結構筑工黨政權合法性的基礎,將經濟增長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石,這一政治理念構成了“斯塔默主義”的核心內容。
與歷史上工黨傳統經濟路線相比,斯塔默領導的工黨政府的經濟政策高度強調實用性原則,淡化了過去工黨一貫堅持的意識形態路線,選擇更加溫和務實的經濟發展中間路線,改變了工黨在選民心目中較為激進的形象。
不過,工黨政府推進以上政策構想的空間十分有限。一個最為根本的矛盾是,英國經濟的造血功能在過去十年損害極為嚴重,本土制造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并不明顯,提高國民經濟收入的有效手段不足。換言之,公眾對妥善解決經濟民生問題的期待與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空間之間存在根本矛盾。如何既防止進一步加劇英國債務負擔,又擴大公共支出以滿足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新政府解決社會民生問題時的核心挑戰。目前看來,工黨尚未找到妥善解決這一根本矛盾的良策。新政府上臺的一個月內,英國多地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斯塔默本人乃至整個工黨的支持率大幅下跌。
“進步現實主義”是工黨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工黨反復強調,保守黨外交政策的問題在于未對全球化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一邊沉浸在昔日帝國的榮光中無法自拔,一邊又在去全球化的浪潮中變得越來越閉塞,導致英國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縮小。根據英國外交大臣拉米的闡釋,相比保守黨搖擺不定的外交政策,“進步現實主義”的立場首先基于基本現實,致力于推動英國在多邊關系中扮演制衡者的角色。工黨誓言要根據現實情況制訂政策,而不是像保守黨一樣熱衷于設立無法實現的目標;提出要打破保守黨只與認同西方民主價值觀的國家開展合作的外交立場,淡化對外政策中的意識形態因素。雖然工黨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與保守黨存在連續性,但工黨由于認識到英國的影響力和地緣政治實力已大不如前,因此會采取更為務實可行的政策。

英國政府在外交領域有三個長期優先事項:一是應對因中美博弈加劇而變得復雜且不可預測的大國關系,尋找符合自身利益的外交平衡立場;二是改善英國與歐盟的關系,抵消美國弱化在歐存在的風險,填補英國脫歐后的政策空白;三是極力重振英國在全球治理等具有歷史優勢領域中的地位。
“進步現實主義”外交政策首先體現在工黨政府對英歐雙邊關系的重新定位。工黨已認識到與歐盟國家合作的重要性,主張建立更緊密的英歐地緣政治伙伴關系,簽訂一項“涉及軍事、經濟、氣候、衛生、網絡和能源安全等廣泛問題”的安全協定。斯塔默本人深刻認識到,當英國急需刺激經濟時,堅持英歐關系對立的現狀沒有任何好處,新政府需要減少與歐盟的貿易壁壘。工黨雖然已排除了重新加入歐盟、單一市場或關稅同盟的可能性,但已采取現實舉措向歐方表現誠意,并極力試圖擺脫脫歐后英歐之間的對立情緒。
英美特殊關系也是“進步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黨政府既重視與美國的深層合作,也力圖在關鍵議題上保持靈活性:一方面,斯塔默主張英美之間建立強有力的經濟與防務協作,通過跨大西洋合作機制改善英國供應鏈安全問題;多次強調擴大國防開支、提升北約作戰能力的重要意義,高度肯定美英澳三邊安全聯盟(AUKUS)對英國國家安全的價值。另一方面,斯塔默希望英國擺脫美國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并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通過自身的技術優勢擴展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空間。
然而,“進步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始終無法回應一個問題,即意識形態與英國現實利益的關系問題。雖然主觀上工黨政府想要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但英國的政治、經濟與安全都與美國和歐盟深度捆綁,這意味著英國的外交政策仍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因此,在英國具體的外交政策推進過程中,或許很難在意識形態與現實利益之間實現較好的平衡。
在上任伊始,英國外交大臣拉米在任內首個聲明中便提出,在接下來的一百天內,將對中英關系進行全面審查,力求建立一種“基于現實主義”的長期戰略關系,也就是所謂的“3C準則”——競爭、合作、挑戰,意在為中英兩國關系定下新的基調。工黨政府一方面強調中國對英國利益構成的所謂系統性的挑戰,另一方面也承認中國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認為除非與中國合作,否則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單獨應對氣候危機、流行病、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挑戰。拉米強調,工黨政府將再三斟酌對華關系的“去風險化”與和中國徹底“脫鉤”這兩個概念間的關鍵差別。
在對中英雙邊關系進行全面審查的基礎上,清晰定義對華政策,尋求對華政策的穩定性與連貫性,是工黨未來對華政策的重要目標。10月18至19日,拉米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此訪是英國新政府首位內閣大臣訪華,雙方圍繞落實兩國領導人8月通話達成的重要共識,就增進戰略互信,加強各領域的對話合作,深入溝通。這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表現出工黨政府挖掘中英合作潛力的強烈意愿。面對解決國內社會民生問題的壓力,工黨對中國巨大的市場有著清晰的認識,如何借助倫敦金融城優勢吸引中國投資,為英國爭取最大的商業利益一直是工黨的核心關切之一,從8月兩國領導人互通電話到10月拉米訪華,中英雙邊關系向好發展的窗口正在逐漸打開。
未來工黨政府將在協同美國對華經濟政策與發展中英經貿合作關系之間尋求平衡。工黨政府認為,下屆美國政府可能會繼續增強對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壁壘,包括加強出口管制和對外國投資的限制。然而,斯塔默內閣充分認識到,西方經濟體與中國的聯系過于復雜,全面“脫鉤”并不現實。就當前社會經濟情況而言,英國急需來自中國的投資與產業合作。除了發展中英經貿關系外,工黨政府還有意與中國在氣候變化、人工智能治理、發展中國家債務等全球問題上積極開展合作。其中,工黨政府高度重視綠色經濟發展和氣候變化問題,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發展。英國已明確強調在這一領域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和積極意義,并有可能借發行綠色債券、發展碳交易市場等形式與中國展開深度合作。
工黨政府執政百日以來,內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在往積極務實的方向發展,力求服務于英國國內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孕育自我重構的可能性。不過,英國主流政界人士依然深受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影響,在國家自我定位問題上缺乏現實感與務實精神。英國對華政策深受美國對華經貿政策影響,發展獨立自主對華政策的空間相對有限。
(李雨琪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高健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