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至11月5日,斯洛伐克總理菲佐率領包括多名內閣成員在內的史上最大規模代表團訪華。其間,中斯兩國簽署關于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中國宣布對斯單方面實行15天免簽等重大利好政策,雙方在經貿、交通、文化、農業等領域簽署多項合作協議。今年恰逢中斯建交75周年,在歐盟加強對華戰略競爭的背景下,菲佐此次訪華對于發展雙邊關系、深化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推動中歐關系均具有重要意義。
菲佐始終重視發展對華關系。在2006年首次擔任斯洛伐克總理后,他曾于2007年訪華。當年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菲佐就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有望成為國際舞臺上最大的參與者之一。斯洛伐克對與北京建立良好的關系感興趣”。自2023年10月第四次擔任總理后,菲佐多次強調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系。原定于6月的訪華行程因菲佐在5月遭暗殺而推遲。此次訪問系菲佐在總理一職上二度訪華,也是斯總理時隔17年再度對華進行正式訪問。訪華前夕,菲佐表示此次訪問是其“2024年最重要的一次訪問”。
中斯友誼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早在1949年10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就與中國建交,成為最早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之一。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解體后,中國隨即對斯洛伐克予以承認,雙方建立起大使級外交關系。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和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啟動為中斯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斯積極參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的活動。2015年11月,斯洛伐克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政府間諒解備忘錄,成為最早加入該倡議的歐洲國家之一。2017年4月,斯洛伐克政府批準了由經濟部提交的《2017~2020年斯洛伐克與中國發展經濟關系綱要》,特別提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旨在全面加強與中國在投資、貿易、交通、旅游、科研、創新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在政治領域,雙方政治互信不斷深化。2021年2月,時任斯總理馬托維奇以線上視頻方式參與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積極促進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走深走實。在經貿領域,雙方合作規模和合作領域不斷擴大。中斯進出口總額自2018年的77.8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121.5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斯第三大進口來源國(僅次于德國與捷克)和全球第六大貿易伙伴。聯想、華為、中興、軟控、中車集團等中企在斯開展投資合作。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雙邊合作穩步推進。2016年11月,中國—中東歐國家虛擬技術轉移中心在布拉迪斯拉發揭牌。2019年,東北財經大學和馬杰伊·貝兒大學合作成立的商務孔子學院正式揭牌,成為斯第三所孔子學院。
在歐美對華意識形態攻擊加劇的背景下,菲佐政府獨樹一幟,對華秉持友好態度,這在歐盟和北約成員國中并不多見。這一對華戰略不僅契合菲佐提出的“全方位外交”理念,更與當下該國重大政治關切與經濟轉型需要密切相關。
菲佐系斯洛伐克獨立以來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奉行實用主義外交政策。他1999年創建了中左翼政黨方向黨,2005年起該黨改名為方向—社會民主黨。在2006~2010年、2012~2016年、2016~2018年,菲佐三度出任總理。2023年10月斯議會選舉后,方向—社會民主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菲佐第四度出任總理。2023年上任以來,菲佐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了“全方位外交”戰略,即不僅把目光投向傳統的歐美國家,也要重視同東方、南方、北方國家的關系。這一外交戰略不同于大多數西方國家奉行的“歐洲—大西洋主義”外交思想,更注重在大國博弈中保持平衡。“全方位外交”戰略的提出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方面,在接連面臨歐債危機、難民危機、新冠疫情與烏克蘭危機等沖擊下,斯洛伐克在內政外交中更加強調國家主權與民族身份,在對外交往中更注重“利益優先”而非“意識形態分歧”。另一方面,菲佐政府近年來與歐盟在難民問題、烏克蘭危機、國內司法和媒體改革等領域齟齬不斷,這也促使斯洛伐克意識到需要在歐盟外進一步拓展外交空間。
發展對華關系也與斯洛伐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立場緊密相關。作為烏克蘭鄰國,斯是受危機影響最大的前沿國家之一,沖突帶來的戰爭陰影、經濟通脹、難民問題、烏克蘭農產品爭端對斯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菲佐政府歷來對俄相對友好,在俄烏問題上中始終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沖突,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發展對華友好關系符合當下斯洛伐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汽車工業是斯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其人均汽車產量穩居世界第一。2019年,斯政府公布《斯洛伐克電動汽車發展執行規劃》,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是歐洲僅次于德法兩國的第三大新能源汽車生產國。斯政府大力推動與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2023年2月,該國電池制造商InoBat與中國國軒高科簽署協議,雙方將以合資形式在斯洛伐克的舒拉尼市投資近12億歐元建設電池工廠,成為斯歷史上第二大投資項目。10月4日,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提議獲通過,斯是投反對票的五個國家之一。在汽車行業面臨從傳統燃油到新能源轉型之際,加強同中國在技術、經驗和市場上的共享將有助于斯實現汽車行業的轉型與持續發展,鞏固其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中的位置。
此外,菲佐政府希望加強同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邀請中企深入參與升級改造布拉迪斯拉發—科馬爾諾鐵路等重要交通基礎設施,以對接匈塞鐵路、銜接中歐陸海快線和歐洲交通走廊,不斷強化斯在歐洲中心的物流樞紐、通道通廊和貿易中轉門戶地位。
展望未來,在雙邊層面,發展中斯合作有利于深化雙邊互信,實現優勢互補;在次區域合作層面,中斯關系深化鞏固并拓展“一帶一路”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的務實成果,或將為其他中東歐國家起到示范性作用;在中歐關系層面,中斯合作為中歐關系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打造互利互惠的中歐關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張傳瑋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講師,徐剛為中國社科院新時代黨建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