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一位中醫,我高中畢業后在縣里一家中藥材公司打工,那時就萌生了跟著父親學醫的念頭。一天,我試著跟父親說明了想法。父親說,還是一邊打工一邊學吧,白天打工時可以認識鑒別各種中藥材,晚上可以看書學習一些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于是,我每天業余時間都用在讀背《醫學三字經》和脈訣、藥性、湯頭等中醫類書籍上了,一有時間就捧著書看,像著了迷似的。時至今日,《藥性歌訣》《湯頭歌訣》《中醫方劑歌訣》等書的內容我仍記憶猶新,還能隨口而出。
那時,父親看我學醫比較上心,就慢慢地教我中醫看病的方法,從“望聞問切”入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手把手地教我,讓我早點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掌握應用的方法。后來,因參加財稅招考,學醫不成變成了一名財稅干部。經歷了“財稅分設”“稅務分家”和“國地稅合并”。但父親教我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卻一生難以忘懷,并在稅收工作中時不時地派上用場。
20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國合商業經營放開,縣里一家物資公司發起了以彩電、冰箱、電子琴、摩托車、自行車等商品出租,吸收儲戶存款的“商品租賃業務”。這一業務有別于傳統的租賃業,是租賃行業的“新業態”。
其實,租賃業、租賃交易是一個古老的經濟行為,過去大多以房屋、土地為對象進行租賃,后來逐步轉向以機器、設備等為對象的生產資料進行租賃,進而發展到以彩電、冰箱等生活資料為租賃對象,以籌資、銷售為目的的新手段,從而賦予了租賃經營業務新的內涵。但“新業態”帶來了“新問題”,“商品租賃業務”如何征稅?我一時不得其解,企業經營方式改變給“租賃業”征稅帶來不小的困惑。一是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租賃業務超出了現行稅收制度中界定的租賃范疇;二是以商品的出租掩蓋商品的銷售,商業零售環節的稅收如何界定;三是商品租賃帶來了資金的租借,租賃雙方的實際租金收入又如何確定。
帶著這些問題,想起了父親教過的“四診”診斷方法。望:來到這家公司看個究竟,翻看賬務處理,查看商品庫存,查看資金流向等相關資料;聞:聽企業財務人員、營業人員介紹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運營情況;問:走訪租賃對象,了解資金運作方式和租賃情況;切:采取以賬為主、賬實相結合的方式,分析商品經營模式和資金周轉方式,摸清“商品租賃業務”的來龍去脈。首先,作為物資部門開展商品租賃業務,是為了籌措資金,解決經營中的資金不足。作為銀行部門開展商品租賃業務,是為了吸收社會閑散資金。一旦商品出租,這個商品就歸承租方長期使用或永久性使用,這就涉及到商品的出讓,即商品所有權的轉移。當“商品”通過出租并轉移了所有權時,實質上是一種買賣行為。其次,商品租賃業務不僅是商品的出租,同樣是資金的租借。以“商品”的出借換來資金的使用,租賃押金的銀行利息作為租賃商品使用費。事實上企業通過資金的多次周轉使用,其收入遠遠大于實現的利息。
一番“望聞問切”,識別了“新業態”真相,幫助破解了“商品租賃業務”征稅難題。事后,企業也如實申報補繳了商品零售環節和租賃環節的稅款。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個體私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廣泛分布在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商業服務等各個行業。但在我工作的鄂西北的小縣城里,個體商店、個體飯店、個體酒館、飲食攤、鋪、茶館、咖啡屋、冷飲店、面館零散分布在大街小巷。由于大多數個體工商戶財務制度不健全、未能建賬,尤其是個體餐飲業,大多數消費者不索要發票,以現金交易為主,商戶的營業收入難以核實,其稅收只能采取核定征收方式,也叫“定稅”。對于個體稅收征管來說,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定稅了。
縣城古樓道靠近縣一中旁邊新開了一家餐館,營業有三個多月了還沒有來申報繳稅,原因是沒有“定稅”,而定稅的關鍵就是核定其“月營業收入額”,我也嘗試用起“四診”方法。望:到餐館看經營門面、規模大小,有幾間包房等情況;聞:聽業主介紹經營特色和主導菜系(扣肉花飯、酸菜牛肉面、刀削面等);問:詢問房屋租賃情況,得知從業人員就是一對夫妻,忙時也請一兩位短工,幫忙端菜或清洗碗筷;切:到餐館現場,蹲點“數碗筷”,采取不同時段上門蹲點蹲守,分早中晚、節假日,分淡季、旺季,了解查驗一天消耗了多少一次性筷子和碗,來推算一天的營業額。
運用“四診”方法,加上電子定稅(經營規模、房屋租金、從業人員、學區房等因素)綜合測算餐館月營業收入額。這一測算結果與業主實際經營收入八九不離十,核定營業額與實際收入額相差無幾,業主看了心服口服。稅款核定文書送達后,業主接受了“定稅”,并立即申報了稅款……
如今老舊小區改造,古樓道升級了,古風新韻,傳統飲食與文化旅游相融合,成為縣城獨有的一道靚麗風景。隔街望去,那家餐館燈火通明、高朋滿座,一派熱鬧的景象。聽說,那家餐館老板買了兩套商品房。幾年下來,國家政策好,餐館生意紅火,老板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現在個體工商戶核定征收更科學更精準了,用票量、微信或支付寶付款流量、現金流量等,稅收大數據一鍵獲取便知,個體工商戶“定稅”再也不用“數碗筷”了。不過,“望聞問切”的功夫卻丟不得。
要想做好新時期各項稅收工作,一要勤于望。要體察納稅人繳費人“急難愁盼”之事,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則任重道遠;要落實好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是民生所望;要將執法與服務二者相融。二要勤于聞。要多聽納稅人繳費人的服務需求和納稅訴求。不折不扣落實稅費優惠政策,讓老百姓應享盡享、應享快享,充分釋放稅惠政策紅利。三要勤于問。要問需問計于納稅人繳費人;問需問計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人士。四要勤于切。要精準把握納稅人繳費人脈搏,切中問題要害,開出解題良方;要精準把握稅收工作運行脈搏,切中稅收工作規律,適時調整稅收工作重心,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現在看來,我當年跟著父親所學的醫理終歸派上了用場,算是成就了半個“稅醫”。
(作者系國家稅務總局十堰市稅務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