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不斷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跨境電商的稅務管理法規。跨境電商企業只有嚴格遵守目前的法規,才能夠合法合規降低稅務成本。本文分別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和出口企業的涉稅風險加以分析,對于如何提升稅務合規水平提出相關的建議。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政策的發展
(一)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初期階段
2012年至2016年是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試點期,這段期間,對于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是按個人物品進行監管,征收行郵稅,相關稅率參照同期《進境物品完稅價格表》。對于單票50元以下的物品實行免稅優惠政策。在此期間,個人跨境購物的金額上限未進行規定,只是比照原有的行郵稅的額度,單票不能超過5000元。
(二)2016年開始實行一些新的監管方式及政策
1.創設了幾種不同的監管模式(見表)
2.跨境零售進口業務按照正面清單加以管理
根據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多個部門以2016年第40號文件公布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設置了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清單目錄,該目錄中的商品才可以進行此種業務。當時的清單中的商品共計1200多項,主要是一些日用消費品。2018年又新增了100多項商品,數量達到1300多項。
2019年版針對跨境零售,又補充了相應的清單商品。清單中的商品數量達到1400多項。
2022年清單中又補充了20多項商品,累計達到1400多項商品。
3.針對單次交易以及個人年度交易的金額上限加以規定

根據《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財關稅〔2016〕18號)的規定,跨境零售進口的單次交易上限設定在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上限設定在20000元。超過限值的跨境零售進口交易,需要根據一般貿易的征稅方式進行全額征收關稅、增值稅、消費稅。
根據《關于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財關稅〔2018〕49號),單次交易和個人年度交易的的限額分別被進一步上調到5000元和26000元。超過限額的,雖然可以繼續從這一渠道進口,但需要按貨物稅率全額征收進口關稅和相應的增值稅、消費稅。
4.針對不超過限值的交易實行一定的優惠稅率
根據財關稅〔2016〕18號文件的規定,在限值以內進口的商品,關稅稅率設置為零稅率,其他的流轉稅(增值稅、消費稅)暫時按照正常的70%征收。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相關涉稅風險及其防范
(一)消費者憑借積分抵扣的金額不得從完稅價格中扣除
【案例】消費者從某電商企業進口甲商品的原價為100元,消費者可依據網上領取的優惠券抵扣40元,向海關申報60元商品價格。
此種情況下,需要以100元作為完計稅價格計算進口稅額,其中積分優惠的40元不得扣除,需要在申報清單“非現金抵扣金額”字段如實申報。
根據海關總署《關于明確跨境電商進口商品完稅價格有關問題的通知》,跨境商品完稅價格的確定應遵循普惠制原則,以實際成交價格為完稅價格。
(二)非正面清單商品歸類合規問題
海關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實施正面清單管理,非清單內的商品不得以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方式入境銷售。
電商企業在進行新品類的跨境采購時,需特別注意商品歸類,防止因歸類錯誤,將本不屬于正面清單的商品,錯誤歸入正面清單商品稅號。如發生此種情況,屬于偽報貿易行為,存在較高的法律風險。
【案例】某電商企業按照醫療器械的品名申報進口美容儀(稅號85098090),功能主要是相關皮膚病的治療。在跨境零售進口時,經相關部門評估,認為該器械未取得中國醫療器械注冊或備案,屬于非正面清單商品,應歸入按摩器具(稅號90191010),不得通過跨境電商渠道銷售。
通過該案例可見,對于一些商品需要防止錯誤歸類。特別注意一些容易發生混淆的商品,如美容儀(容易在家用電器與醫療器械之間發生混淆)、保健品(容易在食品和藥品之間發生混淆)、護膚品(容易在護膚品與治療功效藥品之間混淆)等。
(三)商品歸類錯誤導致漏繳稅款的風險
在歸類錯誤導致漏繳稅款的情形中,比較常見的有一些商品屬于應稅消費品,但由于歸類錯誤,導致少繳消費稅。
【案例】2023年初,某公司以“1210模式”向上海海關申報進口一批硅凝膠。該企業認為該商品對皮膚損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而且在國家藥監局進行過注冊登記。該公司在進口時將該商品歸入稅號(3005909000),向海關申報繳納關稅,未申報繳納消費稅。海關經過分析,認為此類商品只能算作對皮膚的美化作用,難以歸入醫療器械的范疇。海關認為該商品應該歸入美容化妝品的稅號,應該征收消費稅。據此,海關認定該項進口商品少繳了進口的消費稅,金額為人民幣四萬多元。海關據此進行了補稅及罰款。
跨境電商出口涉稅風險及防范
(一)跨境電商企業“買單報關”出口的風險及防范
1.買單報關出口的風險及防范
“買單報關”出口方式,是指一些公司沒有出口經營權,將自身的出口業務委托給貨運代理公司等進行代理報關,實際出口企業的名稱進行了轉換。在“金稅四期”背景下,目前稅務機關有多種方式獲取企業的銷售信息。近年來在多地發生的一些案例,表明了“買單報關”出口存在一定的涉稅風險。
【案例】深圳龍崗華南國際城是一個跨境電商聚集區。2022年,當地稅務機關發現其中一家公司上年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均為0申報。稅務機關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銷售記錄進行查詢,發現了該企業隱瞞收入7000多萬元的事實,這家公司就屬于“買單報關”方式出口。該企業被稅務機關以“視同內銷”補征各項稅費,共計200多萬元,并處以罰款。
2.“買單出口”風險的防范
由于這種運作方式下,沒有報關出口的數據,無法正常辦理收匯以及結匯等業務,存在一定的風險。另外,買單出口一般被認為需要按照視同內銷繳納各項稅費。
(1)如果能取得專用發票,建議享受出口退稅政策
如果采購時能取得專用發票,在各種代理出口模式中可以選擇正規的模式。在正規的代理出口模式下,委托方與受托方可以一起簽訂正規的代理出口協議,規范辦理《代理出口貨物證明》。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出口貨物勞務增值稅和消費稅管理辦法〉的公告》的規定,出口貨物的代理方企業,應提供自身所在地稅務機關簽發的代理出口貨物證明。此種情形下,委托方可以自己辦理相關的出口退稅。
(2)針對享受出口免稅政策的建議
根據《關于出口貨物勞務增值稅和消費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2〕39號)的規定,針對大量的沒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商貿企業委托代理出口,應該屬于文件中規定的非出口企業委托出口的情形。此種情形下適用增值稅免稅政策,不能夠按照外貿企業的退免稅進行操作。在此情形之下,不能辦理出口退稅,否則會涉嫌騙稅的違法風險。
(3)注意“無票免稅”政策的適用范圍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商務部海關總署關于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零售出口貨物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103號)規定,對綜試區電子商務出口企業零售出口未取得有效進貨憑證的符合條件的貨物,試行增值稅、消費稅免稅政策。
根據上述文件,目前只有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不需要進項發票,進行免稅申報,不征稅也不退稅。即在一定區域內(經認定的市場集聚區)采購商品,由符合一定條件的經營者辦理出口通關手續的貿易方式享受出口無票免稅優惠。
其他出口模式,如跨境電子商務出口海外倉業務作為B2B出口業務,尚不適用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零售出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無票免稅”政策。
(4)收入確認及所得稅計繳的建議
在“買單出口”模式下,貨物的銷售收入必須計入委托方的賬務之中,涉及的利潤需要并入所得之中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二)跨境電商公司委托第三方收款未入賬的風險及其防范
【案例】江蘇某跨境電商公司常年通過跨境電商平臺ebay銷售電機。2022年間,其通過第三方收款公司收取的美元貨款,涉嫌隱匿收入,被認定為偷稅行為,受到相應的處罰。
可見,在“金稅四期”的大背景下,跨境電商企業的相關信息處于基本透明狀態。特別是在“買單出口”的操作模式下,抬頭企業一般會把自己的抬頭借出,抬頭企業經常在財務上不進行銷售入賬,從而出現稅務違法風險。
(三)跨境電商貨物出口方式申報有誤的風險及其防范
【案例】2023年的某月,一家公司向海關申報出口貨物,價值接近200萬美元,申報的監管方式為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模式。海關調查發現,這些貨物的出口方式應屬于一般貿易方式,原因是出口沒有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行。與相關要求有差異。海關定性為出口監管方式申報方面涉嫌違法,最終該企業受到相應的罰款處罰。
在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方式下,境內企業需要在規定的跨境電商平臺上達成交易,之后需要通過跨境物流直接將貨物送達境外企業。在此過程中,企業申報訂單信息,以及單一窗口申報報關單的過程中,一旦出現信息申報有誤,就會面臨相應的違法風險。
基金項目: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202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金稅四期”背景下電子商務企業稅務風險防范及合法節稅措施研究,編號:XdKY234714
作者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