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文悟寫
國氏善為盜
齊之國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貧。自宋之齊,請其術。國氏告之曰:“吾善為盜。始吾為盜也,一年而給,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閭。”向氏大喜。喻其為盜之言,而不喻其為盜之道。遂逾垣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時,以贓獲罪,沒其先居之財。
向氏以國氏之謬己也,往而怨之。國氏曰:“若為盜若何?”向氏言其狀。國氏曰:“嘻!若失為盜之道至此乎?今將告若矣。吾聞天有時,地有利。吾盜天地之時利,云雨之滂潤,山澤之產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陸盜禽獸,水盜魚鱉,亡非盜也。夫禾稼、土木、禽獸、魚鱉,皆天之所生,豈吾之所有?然吾盜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寶,谷帛財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若盜之而獲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為國氏之重罔己也,過東郭先生問焉。東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盜乎?盜陰陽之和以成若生,載若形;況外物而非盜哉?誠然,天地萬物不相離也;仞而有之,皆惑也。國氏之盜,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盜,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盜也;亡公私者,亦盜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為盜耶?孰為不盜耶?”
(節選自《列子·天瑞》)
讀與悟
這則寓言講的是宋國的向氏到齊國向國氏請教生財之道。國氏告訴向氏,他是靠“善盜”發家的,向氏沒有問如何偷盜,就興致勃勃地回去大行其“盜”,不久就被查處問罪。向氏認為是國氏欺騙了他,就埋怨國氏。國氏了解了向氏如何偷盜后,告訴他是他曲解了“盜”的意思,才犯了法。向氏認為國氏還是在欺騙自己,就去向東郭先生詢問。東郭先生給他講了一番道理,告訴他國氏的“偷盜”符合公道,無罪;而他的“偷盜”出于私心,有罪。
從這則寓言故事中,我們獲得了以下啟示:
1.聽話的能力很重要。向氏只聽懂了國氏的字面意思,而曲解了其中真正的道理,最終導致錯誤發生而不自知。我們在聽話時,不能只聽表面意思,還要聽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俗話說,“聽鑼聽聲,聽話聽音”,正是這個道理。聽話的同時也要注意思考,不然會鬧出“穿井得一人”的笑話。
2.違背天道而行,就會遭致災殃;順應天道而行,就會帶來吉祥。正如《尚書·虞書·大禹謨》中所言,“惠迪吉,從逆兇”。向氏不勞而獲,將別人的財物占為己有,這是逆天道的做法,定會遭殃;國氏順應自然,借助自然條件,利用自然資源,以勞動致富,是遵循天道的行為。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讀與寫
1.巧用對話,暗含哲理
這則寓言三處引用了國氏的語言,一處引用了東郭先生的語言。四處語言描寫在寓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這個故事圍繞“盜”展開,先告之“吾善為盜”,再詢問“若為盜若何”,再到結果“若盜之而獲罪,孰怨哉”,最后借助東郭先生的“知天地之德者,孰為盜耶?孰為不盜耶?”揭示“盜”之道。第二,巧用人物語言揭示寓意。國氏和東郭先生的語言條分縷析,耐人尋味,蘊含深刻道理。
2.詳略分明,寓意明確
寓言中出現了三個人物形象,國氏、向氏和東郭先生。國氏和東郭先生都是智者的形象,因此詳寫他們的語言;對向氏的問話沒有具體呈現,僅簡單交代,更符合向氏頭腦簡單的形象。另外,詳寫國氏和東郭先生的語言,既是對向氏疑惑的解答,也便于從不同角度強化文章的寓意:順應天道的行為則為“善”,悖逆天道的行為則為“不善”。
3.對比手法,突出本質
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如人物對比。國氏善于“盜天地之時利”,以合理利用自然的方式致富,且“盜天而亡殃”;向氏只理解字面的“為盜”,“逾垣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最終因贓獲罪。通過兩人對“盜”的不同理解和行為結果的對比,突出了正確認識事物本質和方法的重要性。文中還有觀念上的對比。國氏的“盜”是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資源的“公道”之盜;向氏的“盜”是出于私心、非法掠奪他人財物的行為。兩種不同的“盜”的觀念對比,引發了讀者對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的思考。
九方皋相馬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②相也。天下之馬③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④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⑤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
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節選自《列子·說符》)
〔注〕①子姓:您的家族。②形容筋骨:形體外表,筋內骨架。③天下之馬:這里指天下最好的馬。④擔纆(mò)薪菜:即擔柴挑菜,指干粗活。⑤牝(pìn):雌性的鳥、獸,與下文“牡”相對,“牡”指雄性的鳥、獸。
讀與悟
這則寓言精辟透徹,寓意深刻。九方皋在相馬的過程中忽視次要因素,集中精力,抓住千里馬的根本特征,從而獲得了“天下之馬”。由此可見,在對待人、事、物的時候,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九方皋相馬”這一典故,后來也用來比喻善于識別良馬、識別人才,或比喻看問題能舍棄表面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這是關于“什么是真正的人才”的經典寓言故事,給后人識才任賢以莫大的啟示——識別一個真正的人才,不是看他的長相與出身,不是看他的學歷或文憑,不是看他的簡歷或自我介紹,更不是看他的穿著打扮,而是看他的品質、才情與能力。
當然,不是所有的有才之人都能幸運地遇到他的“伯樂”,黃庭堅曾在詩中寫道:“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九方皋”可遇而不可求,因此,要做自己的“九方皋”。
讀與寫
1.人物形象鮮明
伯樂大公無私,唯賢是舉,秦穆公善納雅言,氣度寬宏。“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這一句充分體現出伯樂舉賢任能的高貴品格;“穆公見之,使行求馬”“馬至,果天下之馬也”,說明秦穆公聽從了伯樂的諫言,體現出他從諫如流的寬宏氣度。
2.欲揚先抑
由“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可知,起初秦穆公對九方皋的相馬之術是持懷疑態度的;最后,“馬至,果天下之馬也”,改變了秦穆公對九方皋的認知,認同了伯樂對九方皋的夸贊。這種寫法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既贊揚了九方皋的相馬本領,又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3.情節一波三折
文章開篇,秦穆公詢問伯樂是否有求馬之人,引出九方皋,使讀者對九方皋充滿期待。接著九方皋相馬歸來,匯報的馬的特征與實際取回的馬有很大差異,秦穆公不悅,情節出現轉折,引發讀者的疑惑和好奇。最后伯樂的解釋讓事情峰回路轉,揭示出九方皋相馬的真正境界,馬果然是“天下之馬”。這種情節的轉折使故事跌宕起伏,富有戲劇性,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