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時,作者常常會根據自己對待事、物的不同立場和態度來決定自己的觀點和寫作目的。而文中的立場和態度,不僅僅要表達作者的觀點和目的,還應讓讀者一目了然。因此,作者常常會用到很多方法技巧,使文章觀點明確、態度鮮明。以下方法可供同學們借鑒:
一、巧用對比,表明立場
寫作中,對比手法的使用可以鮮明地表明作者的立場態度。如《愚公移山》一文,愚公和智叟兩個人物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的目的是要突出愚公胸懷大志、有遠見卓識和敢于斗爭的形象特點。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在二人的取名上,以對比手法,巧妙地將自己的態度蘊含其中。大智若愚的愚公,鼠目寸光的智叟,如此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更增強了諷刺的效果,作者的態度也在這一對比中一目了然。在《周亞夫軍細柳》一文中,作者為了表現周亞夫的“真將軍”形象,以多處對比突出其人物形象。如文帝到霸上、棘門軍營時長驅直入,而在細柳軍卻兩次不得入(“天子先驅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對比中凸顯了細柳軍軍紀嚴明、令行禁止的特點,讓我們對“真將軍”心生敬佩之意。
可見,無論是寓言故事還是人物傳記,或其他文體,都可以采用對比的手法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二、矛盾沖突,凸顯態度
文學作品中,激烈的矛盾沖突常常會讓故事更加引人入勝,讓讀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矛盾沖突越激烈,越能表明作者的態度。如《富貴不能淫》中,景春先發制人:“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豈”“不”“誠”連用,咄咄逼人,表明了景春的態度,他認為攪弄風云的公孫衍和張儀就是大丈夫。而孟子用“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兩個反問句,將矛盾沖突激化到最大,針鋒相對,毫不退讓,而后有理有據地擺出了“大丈夫”的標準。從景春與孟子兩個人的對話中,我們最終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再如《愚公移山》一文,篇幅雖短,矛盾沖突卻多。先是人與山的矛盾,雖“聚室而謀”準備移山,卻半路殺出攔路虎,“其妻獻疑”,愚公的妻子羅列出移山會遇到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人與山的矛盾。當所有的“人與山”的問題解決后,愚公與智叟兩個人的矛盾沖突又出現了。作者以智叟的“笑而止”來嘲笑愚公一家的移山行為,愚公則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來反駁智叟,愚公迎難而上的態度正是作者的態度。
由此可見,矛盾沖突中,勝方的做法與態度便是作者的立場。
三、舉例之間,觀點明確
文學作品中,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作者常常會列舉很多例子。
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作者開篇便列舉了六個人物的例子。這六個人都是歷經苦難磨煉、最終被提拔任用、有所作為的人物。顯然,作者舉這六個人的例子,就是為了例證“生于憂患”的觀點。而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作者舉了“環而攻之而不勝”和“委而去之”這兩個例子,突出了“地利”“人和”的重要性。兩個例子,一個從進攻方角度,一個從防守方角度,有理有據,皆完美地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
可見,議論文寫作中,舉例論證對論點的幫助很大,恰到好處的例子可以更好地表明作者的立場和態度。
四、正側結合,表明立場
《愚公移山》中,作者除了對愚公進行正面刻畫之外,鄰家男孩“跳往助之”的行為,也暗示了移山之行深得人心,從而表明了作者的態度。而天帝“懼其不已”,與“帝感其誠”,則從側面襯托出愚公移山的決心和毅力。
《周亞夫軍細柳》中,以大量的側面描寫來表現周亞夫所治理的軍隊軍紀嚴明,由此看出他是一個治軍有方、令行禁止的人。對周亞夫的正面描寫只有“持兵揖”“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雖然只有一個動作、一句話,但周亞夫剛正不阿、軍紀嚴明的形象已躍然紙上,讓讀者看到了周亞夫“真將軍”的形象。
可見,恰當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可將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不同立場有不同態度,為了讓立場和態度更明確,我們可以借助更多的方法技巧,使中心論點更明確,人物形象更立體,文章主題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