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萬物互聯、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千行百業的業務活動,能夠直接生成越來越多的二維和三維原始數據。在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下,建好、管好各類業務活動的原始數據,是用好大數據、實現數據驅動科學決策和監督管理等的前提與基礎條件。為建構我國的數據資源管理體系,提出了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并且,以雄安新區為例,闡釋該理論在雄安新區基本建設數據資源管理的價值作用。
關鍵詞:數據資源管理;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數據組織;客觀數據;組織環境;雄安新區
1 引言
客觀、真實的原生數據,正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和國家的戰略資源。2013年,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帶領的團隊,開始發布《全球數據開放晴雨表》。[1]在2017年5月發布的《全球數據開放晴雨表第四版(2017年)》評估報告的“發現與建議”部分,指出了各國政府數據開放普遍存在數據不完整且質量低等不足。[2]
目前,各國學術界都立足本國的數字化基礎,積極探索問題解決之良策。技術界致力于尋求數據完整性之技術解決方案的同時,在管理界,2018年,PAULA等發文,概括指出可能對大數據研究有價值的19個管理理論,即:行為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動態能力觀(Dynamic capability view)、生態現代化(Ecological modernization)、博弈論(Game theory)、制度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知識基礎觀和無形資產(Knowledge-based view and intangible assets)、知識管理理論(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組織的信息處理觀(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view)、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資源觀理論(Resource-based view)、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 theory)、社會交換理論(Socialexchange theory)、社會物質主義理論(Sociomaterialismtheory)、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與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3]
在我國,隨著“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未來之城——雄安新區(以下簡稱:雄安)城市基本建設的整體推進,日趨發達的雄安基本建設的數據自然界與物理世界的雄安基本建設活動相伴生成。用好大數據,實現大數據驅動經濟社會活動的科學決策和監督管理,首先應建好、管好雄安城市基本建設的原生數據。對此,本文運用新質生產力發展理念,運用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4]分析雄安基本建設及其數據資源管理,探討高質量建構雄安地上地下建筑物、構筑物,以及各種管、線、路等工程建設中產生的二維原始記錄與三維原生數據的理路與方法。
2 “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
黨和國家關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的提出,表明了創新與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努力方向。為建構協同演進與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及其大數據系統,需要運用“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從原生數據管理與可靠管理技術兩個維度,分析其中的歷史及現實邏輯。
2.1 原生數據管理維度。理論上講,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文字、國家產生后,國家的各項事務以及生產、貿易等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需要有據可依和有憑可證的原始記錄及其規范化管理。然而,數字技術的出現及其推廣應用,集“內容與載體”為一體的傳統文件檔案及其管理,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文件檔案,不僅繼續受到原始記錄的形成和管理等跨時間技術作用影響,而且也受到原始記錄信息傳遞跨空間技術作用影響。為此,須從人人相連技術走向萬物互聯技術的視域,梳理變化中的技術及其對原始數據形成和管理的作用影響。
2.1.1 人人相連技術下的原始記錄管理。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我國,“國家要進行管理,需要有條理的文書,因而也就產生了檔案[5]和檔案工作”。[6]在我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開始統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了玉璽制度、道路標準化修建制度等。我國形成了“以文書治天下”的傳統。[7]在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國家制度下,作為社會性活動的原始記錄,擔負著上情下達、左往右來的管理工具與可靠溝通的作用。理論上講,正是由于國家[8]出現后,作為官府或政府活動相伴而生的原始記錄,不是人為杜撰或編造的,而是具體活動自然而然生成的,且需要進行規范性的文書流轉與檔案管理。我國的文件檔案系統,“天生”是真實、可靠的信息系統。
從現實維度看,文件檔案供給系統,能確保一個國家的各項生產生活正常有序地開展;從歷史維度看,規范化管理的文書檔案系統的信息傳遞,能夠如實反映一個國家各個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狀況以及社會發展歷程。
目前,我國的檔案管理存在“自己形成、自己管理”“秘不示人”“重管輕用”等觀念的影響和束縛,還存在檔案管理質量和效用、檔案管理成本控制、檔案文化、檔案開放、檔案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對此,需要結合我國實際,在借鑒國外檔案法規建設[9]、檔案開放原則[10]、數據溯源、民生服務[11]、數據文化建設[12]、建立檔案中心(Records Center)[13]和中間檔案館等第三方檔案管理服務機構、構建“文件生命周期理論”[14]以指導實踐等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克服短板,實現高質量發展。
1993年,美國政府啟動“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后,為助力傳統企業信息化,IT企業提出了企業信息化外包服務。2003年,IBM公司網站推出原始數據存儲按需計算的行業解決方案,開始為醫院、金融、制造、零售等行業領域的企業,提供原生數據存儲第三方服務。[15]
人人相連技術下,國外的檔案管理實踐,在檔案法治建設、原始記錄的有效管理和提供利用、檔案管理服務成本控制、以檔案管理文化推進經濟發展的誠信文化和創新文化等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目前,世界各國正由人人相連的模擬技術時代、信息技術時代,逐步邁入人物相連、物物相連的數智技術時代,[16]這是我們借勢而為的重要機遇。
2.1.2 萬物互聯技術下的原生數據管理。2009年,美國政府率先建立以國家為發布主體的政府數據開放平臺,開始統一開放政府數據。與此同時,為推進數智技術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深入應用,2010年,美國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建設;20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提出“產業互聯網”建設。
網絡技術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集成應用,推動了大數據時代到來。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實現復雜數據處理,即從信息需求方難以辨別信息真偽的時代,邁向能有效實現復雜性組織業務活動原生數據的形成與管理系統建設,并可以按需供給的大數據時代。
我國的政務數據開放、智慧城市以及產業互聯網等建設,在學習、借鑒國外行之有效的管理經驗基礎上,推動傳統組織的數字化轉型,進而探索我國復雜性組織的原生數據系統的建設,促進傳統組織的數智化系統與產業互聯網之間的協同演進和健康、可持續發展。
2.2 可靠管理技術維度。前文提到,作為組織業務活動相伴而生的原始記錄,不僅受到文件形成和檔案管理等跨時間技術的影響,也受到原始記錄信息傳遞跨空間技術的影響,跨空間數字信息技術正引發原始數據管理的變化。下文將組織業務活動的原始記錄書寫和載體等技術,分為模擬技術和數字技術兩個發展階段,用以分析原始記錄的形成和管理跨時間技術對原始數據及其管理的作用影響。
2.2.1 模擬技術階段。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模擬技術時代,為如實地記錄生產生活過程,先人們就地取材并經過一定的加工,用作了記錄載體和書寫材料。例如,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我國,使用了甲骨、簡牘和紙質等作為主要載體材料,并先后使用刻、寫和印等記錄手段。東漢之后,我國造紙技術進步及其推廣應用,帶動了筆、書寫材料等技術也持續改進。公元404年,桓玄下令,官府文書,“皆以黃紙代之”。[17]我國率先進入以紙質材料作為主要載體的文件檔案可靠信息時代。由于傳統的文件檔案,是內容與載體的集合物。相對來講,檔案管理,易于滿足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等基本要求。然而,受到筆、紙等材料以及技術與其形成方式的局限,模擬技術環境下,組織業務活動難以直接生成大量的原始記錄。同時,紙質檔案信息內容,也不便于遠程、便捷地提供利用。
2.2.2 數字技術階段。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的發明,特別是數據庫系統的出現,導致文件檔案的記錄工具和載體材質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美國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后,人人相連的數字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滿足了人與人之間跨時空溝通、交流的需求,但在促進出版物知識傳播以及便于組織與組織之間業務交往的同時,也導致了文件檔案信息內容及其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經濟社會各項業務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既需要快速、便捷的信息傳遞通道,也需要確保所傳遞信息內容是齊全完整與真實可靠的。正像陸軍等指出的,發達的網絡信息體系,既需要解決信息形式邏輯的正確性,也需要解決信息辯證邏輯的真理性。[18]
目前,數智技術正替代傳統的筆和紙,成為原始記錄及其管理的主流技術。就我國而言,在天地空互聯技術的支持下,隨著我國數字基礎軟硬件實現自主可控,組織機構的各項業務活動不僅能繼續生成傳統的二維原始記錄,而且能生成越來越多的三維原始數據。這直接導致了:一方面,從原始數據需求側來講,只要需要,業務活動越來越可以定量化描述,且能用“數”進行實時性、精確化分析;另一方面,從原始數據供給側而言,與業務活動相伴而生的“數”越來越龐大。多模態、海量原始數據的產生及其管理,使以往的檔案管理方式甚至管理經驗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下,我國的政務數據開放、數智城市的建設,我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別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產業互聯網建設等,都亟待有相適應的可靠大數據技術解決方案。
3 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及其研究內容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是指通過系統梳理業務活動及其原始數據生成和管理的特征,按需建構組織及其原始數據管理的結構與功能。在確保組織業務活動正常開展以及原始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等基本要求的同時,也助力組織的原生數據管理系統,實現協同演進、低碳綠色與健康、可持續發展。社會自然界的“組織”,包括簡單組織和復雜組織。簡單組織,是指傳統的企業、政府等組織;復雜組織,是指城市、行業領域、國家、“一帶一路”及地球村等組織。
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業務活動原始數據生成與管理等相關的數據組織、客觀數據和組織環境等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3.1 數據組織。數據組織,是指組織業務活動原生數據的形成機構和管理機構。數據組織,是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的主體。萬物智聯的大數據時代,通過分析數智業務活動相伴而生的原始數據形成和管理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厘清數智業務數據的生成組織和管理組織及其關系,能助力建好、管好大數據。齊全完整和安全可靠的原始數據管理,能助力用好大數據。
首先,數據形成組織,是指承擔具體業務活動及其相伴而生的原始數據形成的部門。數智技術環境下,數據形成組織,既包括承擔具體業務活動的部門,也包括負責感應、感知等設備以及智能體采集數據的部門,以及負責向其他數據資源管理系統移交數據的部門等。
其次,數據管理組織,是指承擔組織機構的業務活動相伴而生的原始數據內容管理和原生數據系統運維等職責的部門。[19]在數智技術環境下,原始數據內容管理部門,主要承擔對數智業務活動形成的原始數據內容的安全保密、規范管理和共享開放,以及參與確保原始數據系統安全,合理控制組織原始數據總體擁有成本,并且按規定向相關的原始數據管理組織移交數據內容等;原生數據系統運維部門,主要承擔數智業務系統以及原生數據生成、存儲等管理技術,以及基礎軟硬件安全運維,并配合原始數據內容管理部門,向相關的原生數據系統移交數據內容,參與合理控制組織原生數據系統總體擁有成本等。
3.2 客觀數據。客觀數據,是指在一定的時空環境下,組織業務活動相伴而生的原始數據。這里的數據,不是人為虛構或仿制偽造的,也不是靠事后追憶而形成的信息內容。組織機構業務活動自然而然生成的原始記錄,能如實、準確地反映社會自然界的客觀對象、活動過程以及相關關系。因此,客觀數據,“天生”具有憑證、依據和證據等價值。
天地空數智技術環境下的客觀數據,不僅包括組織機構數智業務活動直接以傳統文件或記錄的方式形成的原始數據,而且也包括通過感知、感應等設備或智能體采集到的原生數據,以及行業領域和行政區域按需匯集并規范化管理的條、塊結合的原生數據。其中,每一個原始數據單元,必須包括內容因子和支持性因子。其中,內容因子,是指原始數據內容;支持性因子,是指背景信息、結構信息,以及原生數據生成和安全管理等相關的軟硬件技術條件。
3.3 組織環境。組織環境,是指組織業務活動的原始數據生成和管理等相關的政策法規、技術標準以及組織文化等環境。數智技術下,組織業務活動正從人人相連走向人物相連、物物相連。這必將對組織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組織環境可以分為數據組織環境和客觀數據環境,也可以分為原始數據供給側環境和原始數據需求側環境等。
隨著萬物互聯的大數據時代各項數智技術的綜合應用,只要需要,社會自然界的活動能以客觀數據進行數字孿生體式的實時呈現,也可以歷時再現。經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亟待有相適應的社會關系和組織形式,也亟待有相匹配的上層建筑。現實中,由于經濟社會活動存在著競爭、矛盾甚至沖突等利益糾葛,導致與組織活動相伴而生的原始數據存在保密性、安全性等要求。因此,組織業務活動的原始數據生成和管理,亟待依據不同行業、領域以及不同類型、層級組織的業務活動及其原始數據的具體情況,研究建立相適應的組織環境。
萬物智聯的大數據時代,社會生產生活組織及其活動,滿足“雙碳”目標要求,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共生與協同發展的同時,構建中的復雜性組織的原始數據系統,理應堅持協同演進,堅持低碳綠色和健康、可持續發展。總之,在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下,無論傳統企業、政府,還是數智城市、國家,以及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等重點領域,都亟待研究相適應的數據組織、客觀數據和組織環境。
4 理論應用于雄安新區基本建設數據資源管理的分析
在我國,為助力整體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地推進數字中國建設,自然資源部發布了《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大綱(2021版)》。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分為地形級、城市級和部件級等三個層級。[20]其中,地形級和城市級的實景三維建設,將由國家公共財政支持建設;部件級的實景三維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21]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是數字中國建設的空間基底,將為數字中國提供統一的空間定位框架和空間分析基礎,是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2022年初,自然資源部又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通知》。文件指出,實景三維作為真實、立體、時序化反映人類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空間的時空信息,通過“人機兼容、物聯感知、泛在服務”,實現數字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實時關聯互通。其中,圍繞城市級的實景三維建設,文件指出,到2025年,“5厘米分辨率的城市級實景三維初步實現對地級以上城市覆蓋……為數字中國、數字政府和數字經濟提供三維空間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礎,50%以上的政府決策、生產調度和生活規劃可通過線上實景三維空間完成”,到2035年,“80%以上的政府決策、生產調度和生活規劃可通過線上實景三維空間完成”。[22]
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行雄安城市基本建設。在此過程中,基建活動相伴而生的原始數據,其形成和管理也應按照新發展理念展開。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將助力雄安基本建設原始數據,與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雄安空間基底數據等,實現有效對接和管理。該理論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助力優化體系、按需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
4.1 助力優化建構雄安新區基本建設數據資源管理體系。數智技術下的雄安新區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性的系統工程。隨著轄區內各類基本建設工程的開展,生成越來越多的城建原始數據。雄安新區物理世界基本建設,正形成兩類數字世界。一類是雄安“數字孿生體”,即構建轄區內基建工程建設原始數據生成和利用的平臺系統;另一類是雄安“數據自然界”,即構建轄區內基建工程大數據管理基礎設施——大數據中心以及數據管理平臺系統。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將助力從數智雄安的整體觀、生態觀的視域,系統研究構建雄安城市時空大數據系統。首先,在確保業務活動原始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先分清是建立實時調用的動態原生數據管理,還是滿足歷時查用的靜態原始數據管理,進而選擇不同的數據資源管理解決方案;其次,如果是滿足實時調用原生數據之需,還應與實景三維中國建設中的雄安空間基底數據進行有效對接,從而更好地助力雄安相關業務活動的科學決策和監督管理。
4.2 助力按需進行雄安新區基本建設數據資源管理。數智技術下的我國數據資源管理,應立足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從我國整體觀、生態觀的視域,系統研究做好頂層規劃、合理布局。從宏觀來講,當我國條塊結合的各個層級的原始數據管理子生態系統建成,并按需實現了全國范圍的互聯互通,將標志著我國的大數據管理生態有機體的形成。具體到雄安基本建設,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形成的雄安空間基底數據,應與物理世界特定場景、基本建設項目原始數據之間進行關聯、映射。數智雄安建設下,多模態的原生數據管理既能滿足實時調用數據,也能按需形成、管理和再現客觀對應物。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將助力理清一定時空環境下雄安城市建設相關的、多模態原始數據的來龍去脈,以及彼此關系,并按照實時或歷時利用,以及調用動態或靜態原始數據等不同情況和要求,進行原生數據的鑒定、處理與存儲等管理活動。
4.3 助力合理控制雄安新區基本建設及其原始數據管理成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強化算力統籌智能調度,建設若干國家樞紐節點和大數據中心集群”。[23]我國“東數西算”工程開始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建立10個國家級數據中心集群。[24]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明確指出,“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培育算力產業生態”。[25]
現實中,隨著我國的大數據中心和“算力一張網”等系統工程的整體推進,如同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和南水北調等國家工程建設那樣,我國的IT集成、應用和數據存儲等服務,亦能像電、氣和水等公共資源那樣,實現用多少買多少。[26]因此,“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數智雄安基本工程建設,既應分析具體基建項目的原始數據生成和管理問題,也應從整體觀、生態觀的視域,探索雄安轄區內基本建設原始數據,與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形成的雄安空間基底數據之間的關系,更合理地控制雄安轄區內基礎時空數據的總體擁有成本。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將助力區分不同的基建項目及其原始數據生成、管理等情況和要求,并助力按需選擇在線存儲(on-line)、近線存儲(near-line)和離線存儲(off-line)等差異化的原生數據管理解決方案。
5 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已將高質量發展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要求。我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僅要積極探索我國社會各界各項業務活動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而且在我國社會全域、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中,也應積極探索我國大數據工程的創新和高質量建設。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業務活動原始數據生成與管理等相關的數據組織、客觀數據和組織環境等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并且,初步以雄安轄區內的基本建設及其原始數據管理為例,提出了“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并分析了該理論的價值作用。尚待結合我國的各行各業復雜性應用場景,進行深入探索,從而確保我國千行百業的業務活動相伴而生的原始數據形成和管理系統,能實現協同演進、低碳綠色與健康、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數智雄安’城市建設數據資源管理研究”(項目編號:HB19TQ001);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京津冀國家重點發展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CZX2023008)的研究成果。
注釋與參考文獻:
[ 1 ] T h e O p e n D a t a B a r o m e t e r [ E B / O L ] . [ 2 0 1 8 -1 - 1 5 ] . h t t p s : / / o p e n d a t a b a r o m e t e r . o r g / ? _year=2017&indicator=ODB.
[2]互聯網之父發布《開放數據晴雨表:2013年開放數據全球報告》[EB/OL].[2024-7-1].http://www. 360doc.com/content/16/0207/17/30477289_533198098.shtml.
[3]PAULA DE CAMARGO FIORINI,BRUNO MICHEL ROMAN PAIS SELES,CHARBEL JOSE CHIAPPETTA JABBOUR,etal.Management theory and big data literature:Froma review to a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8(43):112-129.
[4]注:隨著對萬物互聯技術認知的不斷深入,繼2014年提出“文件生態系統理論”(第三屆中國檔案學博士論壇會議論文)和2018年提出“數據生態系統理論”(中國檔案學會檔案學基礎理論委員會年會論文)之后,發展為“組織數據生態系統理論”.
[5]注:就檔案的起源而言,迄今為止,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文字是產生檔案的必要條件.自從人類發明文字,就開始用文字記錄社會活動,并將這些記錄保存下來,成為檔案.第二種觀點認為,文字和國家的出現是檔案產生不可缺少的條件.隨著階級的出現和國家的形成,為了管理大規模的生產,進行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或戰爭,國家需要有文字記錄作為管理國家和交際的工具,于是產生了文書,保存起來便形成了檔案.第三種觀點認為,以原始記事方法形成的記錄就是檔案,比如結繩、刻契、編貝、結珠、圖畫等.(詳見: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1.)。在此,將結合我國檔案學理論和實踐的現狀進行分析.一是,理論上講,如果依據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學科專業分類標準,上述三種觀點的檔案起源,標志著作為應用性學科的中國檔案學,將分別隸屬于歷史學、管理學和傳播學三個學科.二是,實踐上講,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適應我國的檔案管理之需,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了滿足我國紙質文件檔案管理實踐需要的檔案高等教育,以及我國國家檔案事業管理體系.20世紀90年代末,為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下的管理人才,我國高等教育開始設置“管理學”學科.基于我國的檔案管理實踐以及中國特色檔案學,檔案人才培養,開始從歷史學學科歸到了管理學學科下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現實中,隨著數字技術在我國千行百業的推廣應用,作為各級各類組織業務活動相伴而生的文件檔案,其“內容與載體”分離后,管理學科下的中國檔案學研究以及檔案學專業建設,尚未將研究重點調整為,系統研究數智技術下原始數據內容的保密和開放管理,以及原始數據的有效管理和成本控制等問題上來.
[6]周雪恒.中國檔案事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1.
[7]劉杰,黃維慶.“以文書治天下”:一個政府史的考察[J].中國行政管理,2020(06):119-124.
[8]注:鑒于中外國家的發展歷程存在著差異,對國家的認知,學術界有“文明社會的概括”的國家和“政治現代性”的國家,等不同觀點.參見何顯明.中國現代國家制度的建構及其治理效能:基于國家意志聚合與實現的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22(09):26-45.,
[9][14]韓玉梅.外國現代檔案管理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287;49-53;16-25.
[10]法國檔案事業[EB/OL].[2024-7-1]. https://baike.so.com/doc/8283679-8n7mM7GTD+CR19lSbs2EX8w==600668.html.
[11]艾倫·麥克法蘭.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4-15.
[12]涂子沛.數據之巔:大數據革命,歷史、現實與未來[M].中信出版社,2014:27.
[13]注:將英語的“Records Center”,翻譯為“檔案中心”,更契合中國檔案學的學術術語,以及我國的檔案管理實踐.,
[15][26]卞昭玲.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管理服務研究[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155-159.
[16]卞昭玲,李鑫.數智技術時代的中國檔案學學科發展[J].檔案管理,2024(01):17-20.
[17]周雪恒.中國檔案事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45.
[18]陸軍,單博楠.淺談網絡信息體系概念及其與信息系統的關系[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20(04):295-298.
[19]卞昭玲,張艷欣,李鑫.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的問題研究[J].檔案學通訊,2008(05):64-68.
[20]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大綱(2021版)》[EB/OL].[2022-12-18]. https://gi.mnr.gov.cn/202108/t20210816_2676831.html.,
[21][22]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通知》[EB/OL].[2022-12-18]. http://gi.mnr.gov.cn/202202/t20220225_2729401.html.
[2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2-12-20].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103/t20210323_1270124.html?code=&state=123.
[24]“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8地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EB/OL].[2022-12-20].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2/0217/c1004-32354236.html.
[25]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4-3-6]. h t t p s : / /w w w . g o v . c n / g o n g b a o / 2 0 2 4 / i s s u e _ 1 1 2 4 6 / 2 0 2 4 0 3 /content_6941846.html.
(作者單位:1.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卞昭玲,博士,教授;2.華北電力大學機械工程系 李鑫,工程師 來稿日期:202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