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我國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水稻本身在我國的農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何提高水稻產量,也被廣泛熱議,因此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運用,已成為學界熱點話題。本文簡單分析新時期綠色農業種植關鍵技術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方案,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種植;技術環節;應用推廣
1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的重要性
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利用綠色的農業生產工藝,根據作物的生長特點,采取更加科學高效的農業栽培工藝,可以大幅度降低化肥與農藥的用量,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現階段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因生產綠色農產品的投入費用比較高,在市場上出售的農產品的價格也比較高。因此,人們會形成價格越貴品質越高的錯誤認知。由于綠色農業不但能夠充分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也能夠增加農作物本身的生產。這使得綠色農業的發展前景也更為寬廣,同時大大提高了綠色農產品的從業人員收入的增長。而人們對綠色農業產品的要求也在增加,通過大面積普及綠色栽培技術,也可以快速推動農村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2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分析
2.1生態友好的水稻種植技術
生態友好的水稻種植方式不僅能提高水稻產量,還能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現階段,我國多地農民采用有機農業方法,盡量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量。相較于傳統農業方式,這種方法通過使用有機肥料、堆肥和綠肥作物,不僅提高了土壤肥力,還減少了環境污染,降低了水稻種植的成本,使廣大農民提振了信心。此外,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如利用天敵控制害蟲,也顯著減少了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比如在我國云南地區,一些農民通過種植豆科植物作為綠肥,翻耕入土后不僅改良土壤,還為水稻提供了充足的氮素養分,從而減少了化肥的使用。
2.2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現階段,常用的節水灌溉技術包括交替干濕灌溉和滴灌技術。其中,交替干濕灌溉是一種通過控制灌溉周期和水量,在保證水稻生長所需水分的同時,減少水資源浪費的技術。這種方法在灌溉一段時間后,讓田地保持干燥狀態,然后進行灌溉,從而形成干濕交替的灌溉模式。研究表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還能促進水稻的根系發育,提高抗旱能力。比如在我國南方的一些水稻種植區,交替干濕灌溉技術被廣泛應用,農民通過這種方式節約了大量的水資源,并顯著提高了水稻產量和質量。滴灌技術是另一種有效的節水灌溉方法,它通過在根部直接供水,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水分蒸發和滲漏,顯著降低了用水量。滴灌系統通過在土壤表面或地下鋪設滴灌管,水通過滴頭以小水滴形式緩慢滲入土壤,確保水分直達根部。這種技術令水稻田間的水分管理更加精準,不僅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還顯著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1]。
2.3現代化種植管理技術
現代化種植管理技術在新時期的綠色水稻種植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應用,包括機械化插秧和收割,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減少了勞動成本。此外,信息化管理技術的普及,如遙感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幫助農民更精準地了解土壤狀況和作物生長情況,優化種植決策。病蟲害監測與防治方面,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田間環境,結合大數據分析,及時預警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病蟲害帶來的損失。通過對這些現代化種植管理技術進行綜合應用,實現了對水稻種植全過程的科學管理,能夠有效應對水稻生長期間出現的各類問題(如各類病蟲害、澆水、施肥等),不僅提高了產量和品質,還大幅度減少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真正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發展。
3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方案
3.1加強宣傳解決污染問題
在鄉鎮等農業基層單位,需要更加深入地宣傳綠色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使農業人員可以清晰認識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對于水稻種植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農戶對綠色環保水稻生產的參與熱情。目前,網絡上的信息技術正在迅速發展,可以利用有線電視與手機互聯網等多種途徑,對相關綠色水稻生產技術進行宣傳,還可以通過在網上發布綠色水稻種植廣告或者印報紙等形式進行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使農業人員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運用擁有更加全面與清晰的認知,保證農業人員能夠主動將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應用到農業實踐中去。為保證技術運用的安全性與合理性,相關機構和部門也可安排專業人員參加基層工作,并到實地開展試驗田的現場演示,分享各種科技方式,確保綠色環保的農業種植技術手段能夠將資源利用率有效提高,降低所需的農業生產成本,保證農業生產人員的經濟收益,從而提高農戶使用綠色環保的農業種植技術的熱情,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發展,有效地提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運用效果。
相關部門要完善現有的各項政策,加強對各類新的政策目標的扶持,充分地宣傳和推廣綠色、生態的水稻栽培方式,這將起到很大的作用。政府有關機構和部門要在各方面加大對資金支持和技術保障的投入,著重推動綠色環保的農業種植技術的普及和深度應用,并建立更加完善、詳細的綠色激勵體系,從而能夠引起農戶的關注,讓農戶能夠更加自覺地使用綠色、環保的農業種植工藝與方法,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的實際工作。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提高市場占有率,使農業人員既能增加自己的經濟效益,又能促進農業的發展,此模式對于促進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大意義,使其更加高效地推進我國的綠色農業種植科技發展[2]。
3.2提高投入打造科技基地
有關單位和部門要對現有的現狀進行全面分析,建立健全的種植示范基地,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使綠色的農業種植技術方法得到更好發展。在綠色水果種植的過程和生產過程中,很難將綠色環保的技術手段和先進的農業生產制造儀器與目前的生產制造工作相結合,因此,要建設一個完整、完整的綠色環保農業種植示范基地,同時要主動加強科學、現代化的管控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實現實際的生產制造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改進與改進,使廣大農民能夠對綠色環保種植基地的效果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直觀的認識。運用綠色生態栽培技術,推動其與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加工相結合,是重中之重。此外,有關的科技人員還必須從各個方面加強對綠色環保的農業生產計劃的宣傳與推廣,為農戶進行必要的一對一的幫助與技術引導,促進綠色、環保的農業種植方式的深入應用,保證更多的農戶可以感受到綠色農業種植環保技術的重要性。
相對于常規栽培方式,綠色水稻栽培技術的運用可以在保證高產、優質的前提下,將“栽培”與“生態”有機的統一起來。為了擴大“綠稻”的推廣效果,必須擴大綠色生態水稻的種植范圍,在實踐中要把握好各方面的栽培技術要點。在推行“綠色稻米”過程中,要立足于本地狀況,把科技狀況與本地的自然條件進行有機結合。在充分發揮種植優勢的前提下,通過引進市場機制、優化商品配置、完善稻田栽培制度等措施,促進我國的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3提高推廣力度培養復合型人才
我國的種植戶仍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對于使用新的水稻種植技術一般都會持觀望態度,農業人員普遍無法全面了解新的種植技術。導致水稻種植技術無法得到全面推廣,這也成為影響新技術推廣的重要原因。相關部門還應加強樹立綠色農業發展標桿,注重創建示范項目,建設綠色水稻示范基地,發揮農戶的示范引領帶頭作用,可以提高綠色水稻種植的推廣效果。
一方面,應當發揮示范戶的引領作用,引導農民積極使用新技術,利用新技術開展農業生產可以使綠色農業產品的特點顯現出來,幫助農戶打消對水稻種植新技術的顧慮,切實加強農民對于綠色水稻的了解。
另一方面,在種植綠色水稻時,需要將示范戶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也可以幫助農民更加全面地了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運用要點,提高農民對應用綠色水稻種植的積極性。將農戶的示范帶頭作用完全發揮出來,可以減輕農民在面對新技術時所需要面臨的負擔,并打消農業生產人員的生產顧慮。
綠色水稻栽培是一項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新型種植技術。在推廣綠色水稻栽培技術的過程中,相關專業人員也要加大對綠色水稻栽培技術的研究力度。在研究過程中,要將種植環境、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相關內容進行創新,提高水稻種植技術的優點和環境適應性。同時,農業農村部相關部門也要積極地與農業高校進行交流,在產教結合的基礎上,引進高素質的專業人士,促進我國的綠色農業健康發展。保障綠色水稻栽培技術能夠獲取到較高的較好的推廣效果。為了保證綠色大米方面的專項資金充足,要對資金進行統籌,借此獲得更多的農業經費,提高綠色大米的推廣效果。
3.4樹立新時期綠色種植理念
我國的傳統水稻種植技術,是指在自然經濟的情況下,通過將前人的耕作經驗積累起來,通過人工和器具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發展起來的一種水稻種植形式。傳統的水稻種植更多是注重收獲,在水稻生產的時候,會使用大量的農藥和化肥,導致農田的耕地和水源受到嚴重的污染。另外,由于農藥等的施用,收獲的水稻產品上也會帶有一些農藥的殘留,很可能會影響到水稻的生長。此外,在新時代的綠色水稻生產進程中,開展綠色農業的第一道關就是要讓參與方認識到發展綠色農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性,加強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增強農戶對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觀念的認識。農戶的耕作習慣已經深入人心。因此,無法在短期內對現有的水稻生產模式進行調整。可在某個區域舉辦有關的專題活動,提高綠色農業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戶對綠色農業發展的認識,并通過召開動員會議,增強農戶對綠色農業種植的信任,使農戶樹立起綠色農業發展的認識,為綠色水稻種植工作的順利落實提供有力保障。
在現階段,我國發展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既要有政府的扶持,又要有財政的扶持。借鑒國際上有關的環保栽培技術與栽培經驗,并將其與現代中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及栽培模式進行有機地整合,創造出帶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的綠色水稻栽培技術。在新時代綠色農業科技的發展進程中,對科技工作者的理論知識和基本的綠色農業發展理念的需求,也需要具備一些電腦操作的能力。時刻緊隨時代潮流,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來推進和推廣綠色農業。在大數據信息的時代發展趨勢下,網絡信息技術在科技的普及和改進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網絡技術,可以將綠色農業技術以虛擬的方式進行試驗,既可以防止資源的損失,又可以減少資源浪費,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利用大數據,減小時間的損耗,實現科技的新成就。如果有關的綠色栽培技術人員的能力有限,就不能對錯誤的數據進行分析,這就會導致新結果的研發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能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動力。另外,如果能夠擁有相應的電腦科技,在推動綠色農業生產結果的過程中,綠色水稻生產技術會始終處于領先地位,能夠更快速地獲取、解讀和運用新的研究技術,并將其形成數據。可以通過增加對農業大學的資助,提高有關科技人才的素質,并為其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學資源,為發展農業科技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3.5綠色水稻栽培技術運用要點
幼苗移植是影響水稻生長的重要環節,這一過程將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推動水稻的高產發展。在使用綠色水稻栽培工藝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旱育技術來培育水稻種,相對于其他方式,可以得到更強壯的秧苗。育苗過程中,要精心栽培幼苗,并改變其栽培環境,保證苗床有良好的空氣流通、較好的光線。此外,還應向土壤中添加適量的肥料,以保證水稻幼苗的正常生長。同時,也要注意控制好溫度與濕度,以此增加水稻的發芽率。水稻插秧以后,還要注意通風,如果遇上旱災等問題,還要及時進行灌溉。在推廣綠色無公害水稻生產工藝的過程中,必須借助機器進行輔助移栽,達到高效育苗的目的。在進行機械育苗時,要注意把秧苗插入地下部分為2cm左右,以免出現斷根等問題。此外,還要注重對栽植密度的調整[3]。
加強田間管理的科學性,保證稻田栽培技術能夠被高效實施,為稻田生產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與品質效益。在農田經營中,要注重的是“綠色”的概念和內涵。一是廣大農戶對水的認識還有待加強。在種植期間,應采用淺水,勤灌水的方法,以保證水稻生長過程中擁有充足的水分供應。在水稻生育末期,要對水稻的分蘗狀況進行觀察、分析,根據其生長情況來決定怎樣進行排水、曬田工作。二是為提高稻米的高產與品質,必須進行合理施肥。通常第1次追氮應在水稻返青后進行,施用尿素可提高分蘗率。施氮后3d內不需要進行二次排水和灌水。水稻抽穗后追施第2、3次追施。三是在栽培過程中要注意預防和控制害蟲。為了減輕農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農民應盡量避免使用農藥。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對于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也已進一步提高,為滿足我國的綠色農業發展要求,應對農產品污染嚴重與種植技術水平較低等問題加以解決。并積極開展宣傳工作,解決環境污染等多項問題,為我國后續的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廖春勇,陶先蘭.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策略探討[J].種子科技,2023,41(14):136-138.
[2]于蘭強,聶楊,馬海波.淺談玉米種植技術推廣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11):214-216.
[3]劉慧芹.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與病蟲害防治分析[J].新農民,2021(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