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體量大、發展模式多樣等優勢依然是我國生豬穩產保供的主力。但受市場份額、生產資料、管理技術等問題的限制,其面臨的困境也是顯而易見的。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要靈活發展、尋找差異化市場、發展工業化液態飼喂、更新養殖觀念、做好糞污治理、利用扶持政策、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實現提質增效,獲取更多經濟效益。
關鍵詞: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問題;對策
豬肉是我國居民最基本的肉類消費品之一,且占據肉類消費的主導地位。我國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體量巨大、發展靈活,是生豬穩產保供的重要組成力量,也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生動力”。然而,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在我國的蔓延,深刻影響了我國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格局。生豬規模化、集約化、全產業鏈的產業集團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出現了生豬價格劇烈起伏后持續處于低位,生產資料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面臨諸多挑戰,中小生豬養殖場必須革新養殖技術、不斷降低養殖成本、進行差異化競爭,才能獲得更多經濟效益。
1中小規模養豬場發展面臨的問題分析
1.1自身市場份額嚴重縮減
隨著大型規模養豬場的不斷涌現,生豬集約化、標準化養殖,生豬生產按時、大批量出欄成為現實。像牧原、溫氏、新希望等大型生豬集團都實現了繁育、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或生豬養殖行業的頭部企業與飼料、加工、銷售企業深度合作、協同發展,進而有效降低運營風險。2018—2023年,在政策、資本和疫情的多重因素作用下,大型生豬養殖集團尤其是上市豬企的產能快速提升。據統計,
2023年全國TOP10養殖企業生豬出欄達到1.6億多頭,占全國生豬出欄的1/5以上。同時,大型養豬企業具有規模經濟的優勢和較高的市場影響力,能以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好的市場定位來參與競爭,進而不斷增加生豬市場份額,獲得規模效益,直接導致中小規模養豬場的市場份額嚴重縮減、擠占,后期可能將繼續下降。
1.2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中小規模養豬場仍然呈現體量小、沒有規模效益、分布分散等特點,在防疫、飼料、設施等生產資料采購環節的議價能力遠遠低于大型豬企,無形中增加了養殖成本。加之,近年來玉米、豆粕等大宗飼料原料處于高位,雖然近期有所下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大型豬企有先進的養殖思維,科學的經營管理措施,生豬養殖設施智能,圈舍環境較好,環控措施到位,死淘率控制得當,能更好地發揮豬苗的生長性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提高圈舍的利用率,而中小規模養豬場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1.3養殖創新動力不足
多數中小規模養豬場養殖觀念落后、養殖技術更新慢、飼養管理水平低、設備更新較慢,限制其應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嚴重阻礙了發展。尤其是近年來生豬價格持續走低,中小規模養豬場長期處于微利或持續虧損狀態,缺少資金更新養殖設施設備;同時,受自繁自養虧損周期和豬病的影響,中小規模養豬場產能布局都偏向謹慎,缺乏提質增效的積極性。
1.4環保壓力顯著增加
當前,我國越來越重視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相關部門的監督檢查頻次增加,環保執法力度不斷加強。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和生態環境部出臺多項糞污治理政策、措施,推動畜禽養殖綠色發展。隨著養殖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促使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養豬業面臨的環境保護壓力越來越大,環保不達標,生豬規模養殖寸步難行。規模養豬場將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和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做好糞污的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這就給規模養豬豬場增加了經營的復雜性和無形的運營成本。
2中小規模養豬場發展對策
2.1尋找適宜的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
一是調整競爭策略。大型規模養殖場出欄量大多數是全進全出,生豬出欄體重一般在100~120kg;而中小規模養殖場可利用飼料多元化、少雇工的優勢,將出欄體重調整于150kg左右,甚至更重,占據大肥豬市場。二是養殖地方特色品種。根據當地消費市場需求和飲食習慣,改變飼養模式,養殖特色品種,獲得市場差異化競爭優勢。三是靈活調整存欄數量,根據市場行情變化,及時調整生豬存欄數量,減少市場波動損失,此外,也可與大型養殖場簽訂育肥代養協議,獲得穩定收益,降低養殖風險[1]。
2.2應用數字技術,發展智能液態飼養設施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選用軟件系統(特別是過程控制軟件)及相關的儀器儀表產品(包括現場儀表、智能控制閥、信號鏈等),其建設和運營的成本迅速降低,進而應用于生豬液態飼喂成為現實。通過控制軟件、儀表、智能控制閥、信號鏈、蒸汽熟化罐、發酵罐、管道等設施設備,按照不同階段液態飼喂配方,定時、定量控制飼料原料的熟化、配置、發酵、輸送等程序,實現生豬液態發酵飼喂全程自動化、智能化。智能液態飼料飼喂系統有利于養殖場改變飼養方式、拓展飼料原料、降低運營成本,而且操作靈活快捷,實現生豬養殖管理更精細化、更安全。
2.3利用液態發酵飼料優勢,降低養殖成本
一是發酵飼料pH低。長期使用可使圈舍環境的pH降低,抑制多數病原體生長、繁殖與傳播;飼喂后使豬胃中的pH顯著降低,有效抑制其他病原體增殖,并對生豬的生長、生產性能以及肉質風味有顯著改善。二是發酵原料來源廣泛。隨著農產品加工工業化發展,加工后的副產物,如酒糟、醋糟、殘次果、動物內臟、雞架、次粉等大量產生。相比于玉米、豆粕等常規飼料原料,這些副產品營養價值高、市場價格低,尤其是階段性大量生產后價格更低,可冷庫儲存陸續使用。養殖場可根據各類飼料原料產量、價格,適時調整飼喂配方,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經濟效益。三是發酵飼料利用率高。豬是雜食性動物,消化系統發達,喜流食,而經粉碎、蒸氣熟化、益生菌發酵等程序生產的液態發酵飼料,不僅安全性高、風味好、營養全面,符合生豬生理需求,而且大量使用的益生菌成為優勢菌,有效改善生豬腸道微生態,提高生豬免疫力和飼料利用率,減少藥物使用,性價比較高[2]。
2.4更新養殖觀念,綜合運用養殖技術
一是提高疫病防控水平。合理應用飼養管理技術,按需配比日糧,做好圈舍環境管控,提高免疫力;合理選購優質疫苗、按時接種;嚴格、科學地防控疫病,落實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二是發展科學育種。育種是生豬養殖場的發展基礎,是生豬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環節。改良或引進高產性和抗病性的優良品種,提高繁育技術,降低育肥豬料肉比,將生豬的遺傳潛力與飼喂營養、動物健康、環境因素和日常管理等因素結合起來,以發揮出生豬最優生產水平[3]。
2.5做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動綠色發展
隨著養殖廢物處置、利用方面的規定越來越嚴格,規模養殖環境污染問題日漸突出,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通過政策扶持和自身建設,因地制宜科學完善雨污分離、堆糞場、化糞池、糞污輸送等糞污處理的設施設備;在養殖生產中安裝節水設備,推行干清糞、尿泡糞等節水型清糞方式,強化糞污管理,落實清潔生產,與周邊種植戶建立種養結合利益關系,實現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途徑。
2.6通過惠農惠企政策,實現提質增效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出臺多項惠農惠企政策,扶持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健康發展。例如,補貼能繁母豬擴群,推廣優質精液,改造設施設備,培養職業化帶頭人,提供金融服務、貼息等。2023年8月,農業農村部在對中國工程院院士侯水生先生《關于強化支持生豬適度規模養殖模式的提案》的答復中明確提到:“鼓勵和保護適度規模標準化養豬場,持續落實好相關政策措施,支持生豬適度規模養殖,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要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通過享受政策扶持,降低生產經營投入,完成增產能、優品種的生產目標,實現提質增效。
2.7增強食品安全意識,保障生豬養殖食品安全
我國高度重視生豬市場食品安全的管理,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獸藥管理條例》等多部法律法規,規范養殖生產,保障生豬的食品安全,讓人們真正地吃到“放心肉”。食品安全的違法成本極高,一旦出現食品安全事故,對企業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規模養殖企業將食品安全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從源頭上杜絕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
3結語
從以往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養豬數量約占到全球的一半,豬肉消費量也占到全球的一半,豬肉穩定供應對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影響不言而喻,所以,穩定生豬生產、保障豬肉供應,事關“三農”發展,事關民生保障,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我們要警醒:大型豬企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取代中小規模養豬場,中小規模養豬場是我國養豬產業的中堅力量,是我國生豬種質資源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鄉村振興中的重要產業,我們要采取多種措施為中小規模養豬場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雅惠.中小生豬養殖場戶發展情況調研報告[J].中國畜牧業,2024(1):23-24.
[2]胡雄.發酵飼料液態飼喂在養豬業的應用[J].豬業科學,2023(12):23-28.
[3]付兆武.豬場生態健康養豬技術及模式[J].今日養豬業,2024(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