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全面了解廣州花都九龍潭市級森林自然公園植物區系的種類組成、分布區類型的特征,本文采用樣線調查和樣方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自然公園的植物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總體上看,屬于熱帶北緣性質,且表現出熱帶向亞熱帶過渡趨勢。本文為自然公園的種子植物區系組成成分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數據支持。
關鍵詞:種子植物;植物區系;分布區類型;特有種
植物區系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地質時期內生長的植物種類的總稱[1]。植物區系的研究通過對某地區全部植物種類按科、屬、種進行數量統計,然后根據地理分布、起源地、遷移路線、歷史成分和生態成分劃分成若干類群,以便全面了解一個地區植物區系的種類組成、分布區類型以及發生、發展等重要特征,為該地區的植物資源保護利用提供基礎材料。
廣州花都九龍潭地方級森林自然公園(以下稱“自然公園”)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東北部,花東鎮北側,梯面鎮東側,距離廣州市區中心約30km,作為廣州市北部的自然屏障,起著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公眾提供教育和休閑的場地。本文旨在揭示自然公園的本土植物區系特征和地理分布規律,為加強植物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自然公園總面積5668.02hm2,調查區位于廣東省
廣州市(23°26′~23°56′N,112°57′~114°3′E),
北回歸線橫貫北部,屬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2019年年均溫23.4℃,年降水量2122.9mm,全年日照時數1644.9h,極端高溫39℃,無低溫日。氣候特點是氣溫高、降水多、夏長冬短、無霜期長,溫度、濕度、降水、風向、風速等均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自然公園位于南亞熱帶邊緣,北回歸線從中穿過,經度緯度跨度都不大,其現狀植被為人工群落和天然次生群落的混合體。
1.2研究方法
采取歷史資料與野外實地調查相結合、面上調查與重點區域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野外調查以樣線法進行。在野外進行標本采集和野外考察,同時采集植物標本、記錄植物種類、拍攝植物照片。樣方調查方法為網格法在自然公園內布設25個20m×20m的樣方,對樣方內植物個體進行調查記錄。
植物種類根據《廣東植物志》進行識別鑒定[2],按科、屬、種記錄,并將植物拍照記錄其花、葉、果實等特征。調查數據以文獻追蹤法進行分析統計,根據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區類型系統在科級別的進行分類,以及其對我國種子植物屬分布區類型的劃分及其修訂版在屬級別的進行分類[3]。數據整理、統計及分析采用MicrosoftExcel2007進行。
2結果與分析
2.1植物資源分析
通過路線調查及樣方調查,在自然公園5668.02hm2的范圍內,共記錄維管植物142科424屬
663種,其中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有16科25屬31種,裸子植物3科4屬6種,被子植物123科395屬626種。在所調查到的這663種植物中,本土野生植物有132科
371屬592種,常見的栽培植物有33科49屬55種,外來入侵植物有5科14屬16種,本土野生植物占所有植物的89.29%。見表1。
2.1.1植物科的組成分析
自然公園共有本土野生種子植物116科346屬
561種,根據科的數量組成,本區含10種以上的科有禾本科、茜草科、豆科、莎草科、樟科等,共15科171屬293種,禾本科是世界性分布的大科,禾本科可看作是構成本區植物區系的主要組成部分[4]。
種數在5~9的科有桑科、鴨跖草科、菝葜科、防己科、葡萄科等,共19科59屬112種,這些科都是本區植物區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種數含2~4種的科有大麻科、番荔枝科、蓼科、木通科、清風藤科等,共42科76屬116種。這些科雖然種數不多,但都是組成本區植物區系和植被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單種科(僅1種)的有阿丁楓科、阿福花科、茶茱萸科、鳳仙花科、谷精草科等,共40科40屬40種。見表2。
2.1.2植物屬的組成分析
自然公園共有本土野生種子植物346屬561種,根據屬的數量組成,含5種以上的屬有12屬,共78種,占本區域野生種子植物總種數的13.90%,如木姜子屬、懸鉤子屬、紫金牛屬、紫珠屬、菝葜屬、柃木屬、耳草屬、冬青屬、胡頹子屬、花椒屬、莎草屬、鐵線蓮屬等。
含2~4種的屬有96屬,共245種,占本區域野生種子植物總種數的43.67%,如杜鵑花屬、杜英屬、畫眉草屬、蒲桃屬、榕屬、山胡椒屬、柿樹屬、酸藤子屬、算盤子屬、薹草屬等。
單種屬有238個,占本區域種子植物總種數的42.42%,如八角楓屬、八月瓜屬、白飯樹屬、柏拉木屬、稗藎屬、報春苣苔屬、臂形草屬、扁莎屬、草珊瑚屬、箣柊屬等。
由此可知,本區野生種子植物屬主要是由單種屬和少種屬組成。見表3。
2.2種子植物區系特征
2.2.1科的組成及地理成分
自然公園本土野生植物科的分布型有11個類型10個
變型,世界廣布科在此不列入分析,熱帶性分布科數量最多,共有33科,占種子植物總科數的39.29%;其次是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共有8科,占9.52%;第三是北溫帶分布和北溫帶和南溫帶間斷分布,均為6科,分別占種子植物總科數的7.14%;第四是以南半球為主的泛熱帶分布,共有5科,占種子植物總科數的5.95%。
上述5個分布類型,占種子植物總科數的69.04%,體現出自然公園植物區系分布區類型多樣,以熱帶、亞熱帶分布區類型為主,表現出較強的熱帶性質,同時摻雜有北溫帶等成分,這些特征與自然公園所處的地理位置是相互對應的。
其他7個類型8個變型體現了該區的區系類型的豐富多樣,植物物種的多樣性程度較高。見表4。
2.2.2屬的組成及地理成分
自然公園植物屬的分布型有13個類型13個變型,除了世界廣布屬,泛熱帶分布99屬,占種子植物總屬數比的30.18%,其次是熱帶亞洲(熱帶東南亞至印度-馬來,太平洋諸島)分布,共46屬,占總屬數比的14.02%;第三是舊世界熱帶分布,共39屬,占總屬數比的11.89%。上述前三個屬數最多的分布型共184屬,占總屬數比的56.09%,體現出自然公園的植物以泛熱帶為主,兼有熱帶亞洲和舊世界熱帶分布型特性。
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共32屬,占總屬數比的9.76%;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北溫帶分布、東亞及北美間斷分布均為16屬,分別占總屬數比的4.88%。還存在熱帶亞洲、北溫帶分布、東亞和北美洲間斷分布等多種區系成分,體現出自然公園植物屬的區系成分豐富[5]。
中國特有3屬,占0.91%,分別為雞血藤屬、山楝屬、報春苣苔屬。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自然公園的植物區系分化歷史具有相對較長時間。見表5。
3結論
對于本土野生植物132科371屬592種植物,區系分布類型特征如下:
(1)科的區系成分表明,該區以禾本科、茜草科、豆科、莎草科、樟科、菊科等為表征科。自然公園植物區系分布區類型多樣,熱帶性分布科33科,占39.29%,表現出較強的熱帶性質,同時摻雜有北溫帶等成分。
(2)屬的分析表明,該區各類地理成分中,泛熱帶分布99屬,占30.18%;中國特有3屬,占0.91%,分別為雞血藤屬、山楝屬、報春苣苔屬。該區植物屬的分布性質以熱帶性分布為主,表現出較強的熱帶性質。
(3)單種屬占種子植物總屬數比68.79%,反映出自然公園植物的古老、孑遺性和熱帶和溫帶科屬的交流性。
本研究為自然公園的管理和保護提供基礎數據和理論參考。下一步自然公園應加強有害入侵植物的防治,有針對性地開展森林保護和更新,以實現自然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經倫,李洪潮,朱麗娟,等.植物區系研究進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3):3-7.
[2]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廣東植物志[M].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09.
[3]吳征鎰.《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區類型系統》的修訂[J].植物多樣性,2003,25(5):1-3.
[4]黃力明,郭韻,張碩,等.廣東從化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維管植物區系研究[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9,48(2):7.
[5]黃玉林,廖宇杰,洪維,等.廣東省龍眼洞林場維管束植物的區系特征分析[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22,30(4):53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