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文化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現階段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工作愈發受到關注。幼兒園同樣需要積極響應國家與教育部門的非遺文化教育號召,采取合理的措施實施現象教學法,優化非遺教育活動。當下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的優化實施受到廣泛關注,相關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大量涌現。基于此,分析了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的實施價值和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優化實施的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現象教學;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
作者簡介:孫素敏(1991—),女,江蘇省淮安市市級機關幼兒園。
近年來,不同類型的主題教學活動在我國各地幼兒園中廣泛開展,相關的教學管理工作也隨之調整升級。但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部分地區的幼兒園在非遺主題教學活動的實施方面存在不足。為改變這一現狀,本文圍繞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的優化實施展開了探究。
一、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優化實施的價值
現象教學不僅關注個體的認知能力,還關注個體經驗、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對個體認知過程的影響。在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的優化實施中,教師應基于現象教學視域,考慮幼兒個體的獨特認知方式和背景,因材施教,從而進行更為精準的情感引導和文化認同培養,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優化實施的價值有以下三點。
(一)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價值觀
在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的優化實施有助于幼兒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活動中,教師能夠密切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引發幼兒在非遺活動中的情感共鳴,促使幼兒在活動期間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有助于提升幼兒的文化認同感
在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的優化實施有助于加深幼兒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在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幼兒講解扎染、木雕、刺繡等不同類型的非遺文化的起源,使幼兒認識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對非遺文化產生更加強烈的認同感,為非遺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奠定基礎。
(三)有助于幼兒身心發展
在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的優化實施有助于幼兒在與同伴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不同的社交技巧,能夠站在不同的視角觀察了解同伴的行為,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和抗壓、抗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1]。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還能夠有效促進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等生長發育,從而實現身心全面發展。
二、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活動形式單一
部分幼兒園的活動組織引導力度不足,導致出現活動形式單一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幼兒因經驗有限,無法通過活動對非遺文化產生清晰的認知。首先,部分幼兒園非遺資源投入不足,非遺資源與幼兒園的教學活動無法充分融合,導致非遺主題活動形式單一。其次,部分幼師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識,照本宣科,開展的非遺主題活動靈活性不足,導致活動形式單一。活動的趣味性、豐富性不足,幼兒就無法完全投入其中,對活動提不起興趣。這會對幼兒探索生活和認知社會事物等產生不良影響,造成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低效。最后,現象教學視域強調觀察與理解社會現象時個體所處的范圍,但部分教師觀察與理解教學事故時所處的視角和范圍不全面,應變能力不足,在非遺主題活動出現意外時,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容易出現活動秩序混亂的情況,影響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效果。
(二)缺乏活動空間
幼兒園中有生活區、活動區、休息區等,但部分幼兒園現階段未能合理、充分利用園內空間開展非遺主題活動,導致非遺主題活動空間受到限制。在單一的活動空間下,幼兒認知事物的范圍會受到限制,進而影響對非遺文化的感知和表達。部分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管理機制存在內容不夠合理或內容不健全等情況,未對非遺主題活動的實施對象、方法、內容、過程等進行清晰明確的闡述,也未對非遺主題活動空間的設置做出明確規定。這會導致活動場所狹窄,影響非遺主題活動的實施。在該情況下,教師難以積累組織幼兒開展非遺主題教育活動的有益經驗,對非遺主題活動的認知也會受到限制,進而影響非遺主題活動的實施與長效發展[2]。此外,部分幼兒園的非遺主題活動還存在精神層面空間不足的問題,缺乏合理與有效的情境空間,幼兒無法在腦海中準確構建出非遺主題活動場景。
(三)活動內容不豐富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相關的主題活動實施形式多樣化。在現象教學視域下,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認知能力、社會經驗等方面的實際情況,選用合適、多元的非遺主題活動教育幼兒。但現階段部分幼兒園組織的主題活動存在內容不夠豐富的問題,這影響了非遺主題活動的開展效果。例如,部分幼兒園未能將與木雕、漆扇、扎染、刺繡等相關的非遺主題活動與美術學科內容相結合,導致教學內容不豐富。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未能基于非遺文化資源的特征以及幼兒的美術素養、興趣愛好、性格等,對非遺文化進行創新,并應用生成或預設的教育模式,選擇適宜的活動內容,開展非遺主題活動,導致教學效果不太理想。此外,部分教師所選取的教育方法不當,僅使用一種方法開展教育活動,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活動內容不豐富。
三、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的優化實施路徑
(一)開展多元化非遺主題實踐活動
在現象教學視域下,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開展不同的非遺主題實踐活動,豐富活動形式,積極拓展幼兒對社會事物的認知,豐富幼兒的社會經驗。
第一,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開展不同的展覽活動,展示非遺主題活動成果,增強幼兒對非遺文化的認知,提升幼兒的文化自信。例如,在關于扎染、刺繡的非遺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扎染和刺繡工藝制作不同類型的服裝,之后開展服裝秀活動,或穿著自己設計的服裝表演。幼兒可以自主設計表演活動,之后,教師可以邀請幼兒家長前往幼兒園觀看幼兒的表演。在教師、同伴和家長的支持與鼓勵下,幼兒能夠順利完成系列表演活動,完美展現非遺主題活動成果[3]。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家長等,對表演進行多元化評價。例如,教師在非遺主題表演活動結束后,可以鼓勵幼兒使用信息化工具進行自主評價,并將表演視頻、活動歷程生成二維碼保存到網絡系統中。幼兒可以隨時回顧自身的學習過程,增強文化自信。
第二,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不同的區角實踐活動,開展游戲化教學,利用幼兒熟悉的區角場景,從不同的維度豐富幼兒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在幼兒園的區角內,幼兒可以自由探索非遺文化,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與木雕相關的非遺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木板、畫筆、黏土、顏料、小刀等工具,引導幼兒雕刻出更多的藝術品,并將作品擺放在美工區等位置,增強幼兒的成就感,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二)營造非遺主題活動情境空間
針對部分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空間不足的問題,除了開辟更多的活動場所,教師還可以結合情境教學法,創設不同的情境活動空間,營造非遺主題活動氛圍,拓展幼兒認知事物的視角,使幼兒能夠從多個角度認知非遺文化。
第一,教師可以在園所內創設情境空間,有效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意識,鼓勵幼兒對非遺文化進行創意表達。例如,在與漆扇相關的非遺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內選擇合適的區域設置“小小博物館”,在館內擺放不同圖案、不同色彩和不同尺寸的漆扇,一字排開向館外逐步延伸,形成優美的漆扇長廊,并增設表演區、游覽區、交流區等。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區域,充分感受漆扇的獨特魅力。例如,在表演區,幼兒可以手持心儀的漆扇,結合配套的服裝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漆扇的特色。
第二,教師可以適當拓展非遺主題活動的傳播交流渠道,豐富幼兒對社會事物和非遺文化的認知,如與幼兒園周邊的社區、企業等進行聯動,構建“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非遺主題活動情境空間,增強幼兒對非遺文化的沉浸式體驗[4]。其中,在“請進來”方面,幼兒園可以在開展非遺主題活動期間,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入園所向幼兒講解非遺文化。在“走出去”方面,教師可以將各類非遺體驗活動向幼兒的日常生活延伸,讓幼兒在主題活動結束后,向家人展示學習到的非遺文化,這有助于幼兒加深對非遺文化的印象。
(三)注重跨領域非遺教學
針對部分幼兒園存在的非遺主題活動內容不豐富的問題,在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園可以結合幼兒的實際認知能力和社會經驗、文化背景等,采用跨領域教學的方法,豐富非遺主題活動內容。
第一,主題活動可以與美術領域融合,引導學生進行創意手工,雕刻不同的人物、生活物品等。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鼓勵幼兒自主選擇喜歡的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創造木雕藝術品。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不同的木雕技法相結合,制作不同的手工藝品。通常情況下,不同地區的木雕技法存在差異。例如,福建莆田主要采用透雕技法,并結合圓雕和浮雕等技法,而廣東潮州等地區的木雕主要采用凸雕與凹雕等技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不同的技法相結合設計藝術品。
第二,教師可以將木雕主題活動與音樂、戲曲等結合,將不同歷史時期木雕匠人的故事和木雕的主要技法等編撰成不同的歌謠或戲曲作品展演。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不斷豐富歌詞內容和戲曲劇本內容,并對舞美、燈光、音效等進行優化設置。在布置舞臺的過程中,如果幼兒遇到困難,教師就及時予以幫助。幼兒在優化舞臺布置的過程中,能夠對劇本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并提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融合五大領域課程
幼兒園課程包含語言、藝術、社會、健康、科學五大領域課程,對幼兒的學習和成長產生直接影響。在現象教學視域下,教師可以將非遺文化與五大領域課程充分融合,優化非遺主題活動的成效。
第一,在語言領域,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不同的語言活動,敘述不同的非遺文化故事和非遺傳承人的故事,通過創設情境、觀察想象、猜測討論、交流歸納等環節,使幼兒對非遺文化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等產生更加清晰的認知和了解,同時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刺繡非遺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講解蹙金繡的故事。在古代,蹙金繡將黃金作為繡線,在衣料上大面積使用,通常只有少量顯貴階層和宮廷人物才可以使用這種工藝。
第二,在社會領域,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非遺主題活動中開展民間游戲,向幼兒滲透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能夠認識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對我國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等產生清晰的認知。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問題,讓幼兒在課后思考,鞏固學習成效[5]。例如,在扎染非遺文化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感受不同地區扎染的差異,之后向幼兒提出不同的問題,包括不同民族扎染制品使用了什么原材料,有怎樣的特色等。
第三,在健康領域,教師在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期間可以引導幼兒進行不同的體育游戲,在幫助幼兒鞏固非遺文化知識的同時,強身健體。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接力跑和傳聲筒游戲,游戲規則是:教師告訴一名幼兒某種非遺文化的名字,之后該幼兒手持接力棒跑向下一名幼兒,傳遞該名字。以此類推,直至最后一名幼兒,讓其說出聽到的信息。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認識到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優化實施的價值,結合常見的問題,采取合適的措施,從開展多元化非遺主題實踐活動、營造非遺主題活動情境空間、注重跨領域非遺教學、融合五大領域課程等方面,優化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保證幼兒園教學工作順利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馬學玲,羅玉蓉.幼兒園“傳家小鎮”非遺區域活動融合創設實施研究:評《幼兒園非遺課程設計與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18):65.
[2]施月平,許圣賢.現象教學視域下幼兒園非遺主題活動的優化實施:以非遺“木偶昆曲”主題活動為例[J].新課程研究,2023(34):104-106.
[3]季倩雯.非遺文化資源在幼兒園活動中的傳承與發展[J].求知導刊,2023(5):113-115.
[4]冀虹宇.幼兒園“‘非遺’入園”的探索與實施:以“郭杜林晉式月餅”“非遺”項目主題活動實踐為例[J].山西教育(幼教),2022(2):24-25.
[5]錢紫吉.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融入非遺文化探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2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