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燒窯上草木灰的落痕;木雕作品中化堅硬為柔韌的巧工,鑄鐵、玻璃、樹脂等材料的鍛造,水墨揮灑間的暈染……在“青藍之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繪畫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中,盡賞如岱青海藍般壯闊的作品。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董占軍在序言中寫道,從歷山路東倉至千佛山北麓,自北大山下延伸至西海岸新區,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跨城五十一載春秋歲月,足跡遍布齊魯大地,不斷追尋藝術的光輝歷程與夢想。溯源追根,固本培元,探索出一條融合創新中國美術教育、藝術與設計的特色辦學之路。后繼學子承前啟后,穩健前行于藝術耕耘之路……無數精品力作亦在時代呼聲中誕生。
此次展覽在青島雕塑館共展出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125位師生的136余件/組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知名老藝術家、國家級高層次藝術人才、中青年才俊以及杰出校友,作品涵蓋雕塑、中國畫、油畫、水彩、壁畫以及綜合材料繪畫、工藝美術等多種藝術類型。
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家們心血的結晶,蘊含著他們對藝術、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獨特感悟。
商長虹的作品《灼灼其華》以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為題材,在語言的表現上采用客觀主體化的手法,來張揚一種人性的存在和生命的活力,表達了天地合一,萬物同生的本原觀念。
渠敬浩的作品《崢嶸歲月》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為歷史背景,選擇了背囊、草鞋、軍號作為物像載體,并運用寫實的藝術手法進行塑造,營造了矚物思人、緬懷先烈的氛圍。
王德興、李寧的柴燒陶作品《圓夢》結合了中國傳統戲劇中的亮相造型和當代航天員造型,運用民間傳統柴燒的燒造工藝,釉色自然落灰而成,用藝術致敬航天精神。
李慶利的作品《魚傳尺素》,用香樟木雕刻而成,魚干、牛皮紙、麻繩造型均雕刻而成,惟妙惟肖,旨在回望古人將文字刻置于魚形木楔上,以此來傳遞和交流信息的古時候。
齊敬峰的國畫作品《絲路新輝煌》,展現了高鐵、丹霞地貌之上的絲綢之路,畫面以紅色為主色調,輔以藍綠色為對比色,于統一中尋求色彩的變化,
這些優秀作品如岱青海藍般壯闊,融匯了山的磅礴與海的浩瀚。它們以海納百川的氣魄、絢麗多彩的畫風呈現在觀眾面前。“青藍之夢”不僅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從山巔眺望大海、奔赴大海的雄心與夢想的寫照,更是學院逐步將這一夢想變為現實的見證。青島基地在黃海之濱屹立,書寫著學院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