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英文學術期刊《動物分類學報》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他們宣布在南海800米至1000米水深區域發現并確認了一種全新的海洋生物——擬幽靈蛸。該物種因與俗稱“吸血鬼烏賊”的幽靈蛸近似而得名。
幽靈蛸是一種深海生物,外表與烏賊相似,幽靈蛸的直系祖先生活的時代可以追溯到1億多年前,因此幽靈蛸也被譽為海洋中的“活化石”。2016年9月,中國科學家在海南島東南海區800米至1000米深處海域首次采集到擬幽靈蛸的標本,其形狀與幽靈蛸相似,但是又存在差異,具體表現在其尾部形態、下角質顎形狀、發光器位置等方面。這些形態上的差異共同構成了區分兩個物種的關鍵特征。經過反復驗證和深入研究,科學家們確信,擬幽靈蛸是一個全新的物種。而作為幽靈蛸目中已知的第二個現存物種,擬幽靈蛸的發現是一個重大突破,不僅為科學家深入研究幽靈蛸目的生態適應和進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也豐富了我們對深海生物多樣性的認知。

適用話題 生物多樣性、探索精神、適應與進化
1.探索未知之境
縱觀古今,不難發現,人類的進步史,也是人類的探索史。人類正是在探索中不斷突破自身的局限,拓展原有的認知,進而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文明。人類對于海洋的探索從未止步,擬幽靈蛸的發現,讓我們對幽靈蛸目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深海生態系統。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探索之路也會越走越寬,我們將進一步揭開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紗。
2.適應環境,自我更新
幽靈蛸這一物種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侏羅紀或白堊紀,但直至今日我們仍能在深海中發現其蹤跡。它們生活的中深層水域,被稱為“最小含氧層”,氧氣含量極低。擬幽靈蛸的生存環境也同樣惡劣。從上億年前到今日,這兩種生物能夠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下持續地繁衍生息,顯示出強大的適應能力與生命韌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同為幽靈蛸目,它們不斷適應環境,保持自我更新,展現出在運動方式、捕食方式、發光方面的不同適應策略,讓人驚嘆不已。
(編輯:王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