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又稱扁牘、牌額,是一種懸于門額上,刻寫了文字的牌匾。在中國的古建筑——無論是亭、臺、樓、閣,還是軒、榭、廊、舫之中,匾額都是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們在建筑物中占據了顯要的位置,被譽為古代建筑的“眼睛”。匾額最早出現于先秦時期,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與發展,已經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歷史上甚至曾出現過“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匾額不僅是建筑外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思想和情感、廣博的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載體。在這方小小的匾額中,既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也寄托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匾額的種類繁多,其形制與建筑的結構有著重要的聯系。不同形制的匾額與建筑相搭配,能夠呈現出豐富的視覺層次。從現存的實物來看,匾額的形制可根據形狀分為豎匾、橫匾,以及異形匾。
◆ 豎匾
豎匾,為早期匾額的主要形式,其形狀為長方形,也有近于正方形的,題字從上而下,一般多用于宮殿、廟宇、祠堂、寺院等房檐高大的殿堂。由于早期大型建筑中支撐屋檐的斗拱結構復雜、規模宏大,門楣與屋檐之間的空間較為寬闊,因此多采用豎匾,起到使建筑場所的視覺效果更加莊嚴、肅穆的作用。如曲阜孔府的“圣府”匾、孔廟的“大成殿”匾以及頤和園的“排云門”匾,無一不恢宏大氣,展現出歷史的厚重感。

◆ 橫匾
宋代以后,隨著建筑風格的演變,斗拱的尺寸逐漸縮小,屋檐與門楣之間的距離也隨之縮短,這使得在匾額上不得不選擇橫匾形式,以適應建筑的美學要求。橫匾為明清時期的主流形制,也是用途最廣、存世最多的一種匾額。例如昆明大觀樓、揚州個園、頤和園的景福閣和玉瀾堂等,均使用橫匾,在視覺上起到了一種拓寬視野的效果。


◆ 異形匾
另外,在歷史上,隨著建筑、地勢、景物的不同及人們審美的變化,匾額的形狀也呈現出多元樣貌,在單純的橫式、豎式之外,衍生出手卷額、秋葉匾、冊頁匾、虛白匾等多種形制的異形匾。這些異形匾造型優美、樣式雅致,多用于亭榭、書齋等建筑,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睞。關于這些異形匾的具體形狀,清代李漁的《閑情偶記·聯匾第四》中有明確的記載:手卷額“與尋常匾式無異,止增圓木二條,綴于額之兩旁,若軸心然”;冊頁匾“用方板四塊,尺寸相同,其后以木綰之”,其形制如同舒展開的一本冊頁;秋葉匾一般較小,但極為精細,紅葉題詩是流傳千古的佳事,制作成紅葉形狀的匾額,也別有意趣,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美的追求。

標識建筑的名稱與性質是匾額的基本功能,宗祠家廟匾、府第堂號匾、商鋪招牌匾體現的便是匾額的這一功能。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形形色色的商鋪匾額令人印象深刻,如“趙太丞家”中藥鋪、“王家羅錦匹帛鋪”綢緞店、“劉家上色沉檀揀香”香藥鋪等,諸多行業俱有名色,一目了然。
匾額也具有旌表賀頌的功能。承擔這一功能時,匾額就成了一種公共的榮譽象征,蘊含深遠的教化意義。例如,許多地方豎有表彰牌坊,記錄著那些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賢良事跡。這種傳統的嘉獎機制不僅促進了社會美德的傳承,還營造了一種鼓勵人們追求善行、共謀發展的文化氛圍。而掛在書齋的匾額,通常是主人用以自勉、寄懷、明志和修身的載體,它們或體現主人高潔的情懷,或表達主人崇高的志趣。如“毓秀軒”“勝蘭齋”“惟吾德馨”“廉讓居”等。
由此可見,匾額在標示建筑名稱外,往往還體現出不同時代的道德倫理觀念和民俗風尚,其內容無論是表彰、勵志,還是祝福、寄情,都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這就是匾額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
適用話題:審美意趣、民俗風尚、藝術與教化、精神追求

(編輯:王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