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研究,源自對民間游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這標志著我們在幼兒生命教育領域邁出了嶄新的一步。然而,這種傳承并非簡單的復制與延續,而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與創新。北京市大興區第九幼兒園致力于通過多姿多彩的活動,讓幼兒體驗、感知、欣賞和領悟生命,從而萌發他們的生命意識,幫助他們獲得積極、樂觀、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
探索生命教育的本質與目標。第一,幼兒生命發展問題分析。在進行生命教育的研究之前,我們進行了數據檢索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盡管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幼兒的生命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例如,在體質健康方面,幼兒的爆發力、耐力等指標令人擔憂;在生命意識方面,幼兒對生死的認識模糊,對生命的整體理解也有限。
第二,生命教育的現狀與需求分析。一些家長在生命教育方面存在誤區,他們往往關注生活的表面現象而非生命的本質,忽視了激發幼兒內在生命力的重要性。此外,有些教師容易忽略幼兒的實際生活和興趣,導致教育形式單一且缺乏自主性。
第三,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實踐。生命教育的目標是尊重、珍視、理解和保護生命,培養幼兒對生命的智慧和應對能力。我們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生命教育的路徑,并將其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以此提升生命的整體質量。通過梳理文件,我們提煉了幼兒生命自我認知的目標,并按年齡階段細化了教育內容,以輔助教師更好地觀察和指導幼兒的學習和發展。
將生命體驗的內容具象化。如何讓“生命教育”變得可觸摸、可感受、可操作?我們依托園所環境,挖掘民間游戲資源,從多方面開展了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的活動。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方式,對幼兒進行生命意識熏陶和生存能力的培養,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感悟并珍惜生命。
體驗一:室內外民間游戲。我們系統搜集并篩選了各類民間游戲,并對其進行了改編與創新,打造出貼合幼兒實際情況的民間游戲資源庫。在運用民間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游戲的目標、規則及玩法,深入挖掘其中的生命教育內容并預設相應的指導策略。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幼兒在游戲中保持專注,以完成挑戰并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應密切關注幼兒的狀態,一旦發現他們出現畏難情緒,便及時給予引導,從而提升他們的抗挫折能力。
體驗二:主題活動。我們對涉及相同內容的集體教育活動進行整合,構建一系列主題活動,使幼兒能深入體驗和領悟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的精髓。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幼兒,我們提出相應的教育重點。比如:在中班階段,生命教育應注重可變化、可生長的元素;在大班階段,生命教育應注重與幼兒的對話和互動。
在探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生命教育始終貫穿于五大領域的教學活動中。為此,我們結合傳統節日和節氣,策劃了一系列主題活動。例如,利用傳統兒歌、繪本等教育資源,并根據節氣的變化,適時調整保健知識的教授內容。為了讓幼兒能全面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還融入了民間工藝、茶藝等欣賞環節,以引導幼兒提升對生命的認知能力與價值判斷力。
體驗三:生活活動。例如,當幼兒面臨“如何克服挑食,尤其是蔬菜”的挑戰時,教師應敏銳地識別這一情境,并通過集體智慧和經驗分享,有效整合不同視角和能力,促進幼兒以多樣化的方式探索生命問題。
體驗四:環境規劃與設計。如何開展預設的生命教育主題活動,并創設一個能夠引發和支持幼兒對生命主題產生好奇和深入探索的環境?我們通過巧妙的環境設計,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生命教育,引導幼兒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生命的過程,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體驗五:協同育人模式。為彌補生命教育在人文關懷等方面的不足,我們可以構建家庭教育的基礎支撐、幼兒園教育的系統布局和社區資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這一機制將對幼兒實施有效的生命教育,提供系列化、持續化的指導,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