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學科是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需求下設置的學科,兼具著培養學生的運動鍛煉意識和運動鍛煉習慣的重要職責。運動本身對人情緒的舒緩和精神的放松賦予了體育更多的價值,即調節學生因高強度學習而導致的消極心理與負面情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校和教師對體育的認知比較片面,所以體育教學普遍存在著知識碎片化和實踐單一化的問題。這種以碎片化知識為載體,通過單一實踐模式開展的教學活動無法體現體育真實的價值,也無法促進體育育人任務的達成。本文主要圍繞新課標下初中體育的大單元教學展開,介紹了新課標對初中體育教學的要求,說明了初中體育實施大單元教學的意義,探究了新課標下初中體育大單元教學的開展價值。
一、新課標對初中體育教學的要求
新課標是在既有課標的基礎上,融合新時代的教育需求修訂的新的課程標準。它對教學的要求不僅能反映新時代的發展需要,而且能促進新時代需求人才的養成。在對內容、標準的設定和對方法、目標的規劃上,新課標參考了學科的特質和需要。對初中體育而言,新課標對教學提出了要圍繞核心素養設計教學活動、要注重學科內容的整合與重構,以及要建構一體化的教學實踐體系的要求,將課堂教學指向了系統化、整體化和綜合化的實踐方向。
(一)圍繞核心素養設計教學活動
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以育人為主線的新課標中最核心的概念。不同學科有著不同指向的核心素養,不同階段的同一學科也有著不同標準的核心素養,所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核心素養是教學設計的核心,能夠助推教學實踐的定位和導向。從這一角度出發,新課標對初中體育教學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可以概括為“圍繞核心素養設計教學活動”,具體的指向就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
(二)注重學科內容的整合與重構
體育學科是基礎教育中特有的實踐學科,也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指向最明確、特征最鮮明的一門實踐學科,堅定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培養學生運動意識、運動能力的大方向不變。從小學到中學的教學內容也都在三個大范圍內,一是走、跑、跳的基礎運動,二是各種球類運動,三是注重身體協調性和靈活性的體操與武術。不同類型的運動雖然有著不同的開展形式,但也并非全無關聯,所以新課標也向初中體育提出了整合與重構學科內容的要求。
(三)建構一體化的教學實踐體系
完整的體育教學活動大致包含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學”,第二個環節是“練”,第三個環節是“賽”。學生需要先從教師處學習運動知識和動作技巧,然后在教師的帶領或看護下練習自己學到的動作技巧和運動技能,最后再將學到的技巧和技能都串聯起來,綜合應用到練習賽或友誼賽中。能從頭到尾地完成一次比賽就是學生掌握某一項運動的標志。因此,強調學生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的新課標也提出了建構一體化的教學實踐體系的要求。
二、初中體育實施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學生身體在初中開始快速發育到相對成熟階段,這對體育教學的開展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學生身體將要發育成熟的階段,學生的各項體能指標和運動指標也將持續攀升,這意味著學生的身體可以接受更高強度和更多形式的運動,也意味著體育教師可以拓寬教學視野,通過開展系統教學和實踐來提升學生的運動素養。基于這一背景,初中體育實施大單元教學的意義就有了四種體現,第一指向認知建構,第二指向技能學習,第三指向學、練、賽融合,第四指向課程育人。
(一)能助力學生建構更完整的運動認知
傳統體育教學中最大的誤區就是對認知教學不夠重視,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都是直接從動作技巧的教授開始的,很少有教師會在教給學生動作技巧前先為學生建立對這項運動的完整認知,這一誤區的產生是對學生認知的錯誤評估,即認為課上教學的運動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運動,學生理應了解;是對運動認知重要性的錯誤評估,認為非專業的運動不必要了解更多理論。所以,初中體育實施大單元教學的意義是能助力學生建構更完整的運動認知。
(二)能助力學生更全面地掌握運動技能
新課標導向下的體育教學需要同時完成多項任務,包括培養學生運動意識、養成學生運動習慣和提升學生運動能力,而意識的培養需要興趣來催發,習慣的培養需要持續重復的積累,能力的培養則需要專門的學習和練習,學習和練習的內容是與具體運動對應的各項技能,過往淺嘗輒止的教學沒能達到理想效果的關鍵就在于此。所以,初中體育實施大單元教學能助力學生全面掌握運動技能,立足大單元的系統探究和學習能深化學生對運動技能的理解。
(三)能助力學、練、賽三者的有機融合
大單元教學是一個有著系統性和整體性特征的教學模式,系統性和整體性也是大單元教學最基本的特性,課程大單元承載著更完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教師需要以整合后更完整的知識單元為載體,從了解開始,逐步引導學生完成對某項運動的動作技巧、戰術配合、比賽規則等內容的學習、理解和掌握,而對技巧、技能和戰術,從學到練再到賽的過程就構成了一個教學閉環,能被全部納入大單元中。所以,初中體育實施大單元教學也能助力學、練、賽的有機融合。
(四)能助力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性體現
初中體育的核心素養有著三種表現,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其中運動能力指向對運動技巧的認識和掌握,健康行為指向對身體素質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的保持,體育品德指向團隊意識、堅韌精神、堅持信念等優良品質的生成,這三種核心素養也展現了體育學科的育人方向,即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健康的維系和思想的升華。站在這一視角下看,大單元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就突顯出了獨特的價值,即能助力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三、新課標下初中體育大單元教學的開展策略
開展大單元教學是新課標對課程教學提出的一個建議,在圍繞核心素養搭建,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強調學生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的教學實踐體系下,教師需要從踐行新課標的要求出發,以新課標為參考規劃教學模式,也以新課標為依據開展教學實踐。大單元教學最基本的特征是系統性、整體性、整合性和實踐性,最基本的構成包括主題、目標、任務、情境等內容,立足整體視角逐步定位教學內容、方向和方式是有效開展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新課標下開展大單元教學時,初中體育教師要先圍繞既定的主題來整合運動知識和技能,再立足育人的追求來規劃教學目標與方向,之后著眼學生的偏好來架設情境與環境,參考過程的反饋來設計有梯度的驅動任務和教學活動。
(一)圍繞既定的主題整合運動知識與技能
大單元教學在體育課堂上的引入能更好地整合教學內容,包括與某些運動項目直接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而一個運動主題下知識的關聯與技能的整合,也能助力學生對該運動的認知建構。所以從教會學生進行更多種運動方法的角度出發,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活動時,就要圍繞既定的主題來整合運動知識與技能。
以“中長跑”為例,中長跑是田徑運動項目的一種,也是對“跑”這項基本運動技能的延伸,在所有跑步類的運動項目中,距離超過800米且路徑上不設置阻礙的跑步項目就屬于中長跑。從人體所需的運動素質和鍛煉身體機能的角度出發,中長跑也是“耐力向”運動中的一種類型,在鍛煉學生耐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體能和磨煉學生的意志。在以“中長跑”為主題的大單元教學規劃中,教師要從運動消耗和運動鍛煉的兩個角度出發,架構課程大單元中的理論知識模塊,包括中長跑能鍛煉到人體的哪些功能、人體哪些器官的發育不完全會影響中長跑成績,以及進行中長跑時要如何評估身體情況和保護身體健康,再從動作要求和提升技巧的兩個角度出發,架構課程大單元中的運動技能模塊,包括起跑技巧、呼吸技巧、跑步姿勢、體力分配和加速降速等內容,以教會學生跑得更輕松、持久。
(二)立足育人的追求規劃教學目標與方向
育人是教育的本質,新課標中就以核心素養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參照,將課堂教學的實踐引向了育人的本質。所以在新課標導向下的初中體育課堂上,教師對大單元教學活動的設計也要立足育人的追求,從育人的角度出發,合理設定教學環節和教學邏輯,同時科學規劃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向,以保障體育課程育人價值能充分體現。
以“足球”為例,足球是球類項目中的人氣項目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很多愛好者,足球比賽也是運動賽事中關注度相當高的一類賽事,幾乎每個學校的操場中都規劃了至少一個足球場。足球也是體育課上最常規的一項教學內容,但傳統的足球教學只停留在最基本的“會”的階段。在新課標的育人導向下,“教會”學生踢足球不再是足球教學的重點,教學生如何“踢好”足球才是,這種轉變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為了開發學生在足球方面的運動潛能,尋找和培養足球的儲備人才;第二,為了綜合提升學生的運動素養與能力,完成對學生的整體塑造。所以,教師需要為“足球”主題下的大單元教學設定指向育人的具體目標,包括“在教、學、練中幫助學生掌握頭頂球、運球過人、搶截球等基本技術”和“借練習賽或游戲賽來教給學生足球的簡單戰術配合,并幫助學生掌握戰術和形成配合”,用具體的目標來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學習。
(三)著眼學生的偏好架設運動情境與環境
無論是為培養學生興趣還是為教給學生技能,一個更“熱烈”,或者說與運動本身更適配,更容易激發學生運動積極性的氛圍都能提供不容忽視的重要助力。在大單元教學中,情境和環境是營造氛圍的關鍵之一,教師需要通過氛圍的營造來提升學生運動的沉浸感。在新課標下的初中體育課堂上,教師需要著眼學生的偏好來架設運動情境與環境。
以“籃球”為例。籃球同足球一樣,也是一項團隊運動,趣味性強,又能鍛煉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深受教師、學生和大眾的喜愛。籃球也是一項講究技術和戰術的運動,不是所有人都能上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打好籃球。對那些不太擅長籃球的學生而言,課上的練習成了一種變相的“展示”,展示的還是他們沒有掌握的技能,導致這些學生很難沉浸到教學活動中,也很難真正掌握籃球。對此,初中體育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時,要以學生的偏好為依據和參考,結合學生對運動的慣性認識和常規認知來架設運動情境,像是比賽。在比賽情境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輪換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隊員、教練和裁判。學生在扮演隊員的階段需要學習的主要是技巧和技能,在扮演教練時需要學習的主要是戰術和分配,在扮演裁判時需要學習的是計分規則。
(四)參考過程的反饋設置梯度任務與活動
體育課上的大單元教學活動包含了學、練、賽的三個環節,也覆蓋了學生從了解運動項目和學習基本動作,到在比賽活動中綜合應用所學技術、戰術來贏得比賽的完整過程,使學、練、賽的三個環節形成閉環,進而達到“教會”學生運動的目的。但對學、練、賽閉環的循序推進而言,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的過程性反饋來設計有梯度的教學任務與活動。
以“排球”為例。相對其他球類運動,排球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不高,會打排球和能打好排球的普通人也相對較少,排球比賽中對戰術和配合的要求也更高一些。基于此,在以“排球”為主題的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參考學生在學、練、賽的不同環節給出的反饋,分別設計有梯度的初級、中級和高級任務。例如在“學”的環節,教師可以設置任務“學習排球中正面上手發球、正面屈體扣球技術的動作要領和完成標準”;在“練”的環節,教師可以設置任務“先以個人為單位練習學到的動作要領,直到動作達到標準,再以小組為單位練習如何有來有回的發球和接球”;在“賽”的環節,教師可以設置任務“在練習賽中靈活運用學到的技術來得分,同時練習‘中一二’的進攻戰術配合,直到能靈活運用這一戰術得分”。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對初中體育教學提出了將核心素養融入課堂教學實踐、整合與重構學科內容,以及建構一體化教學實踐體系的要求。基于這些要求向教師提出了開展大單元教學的建議,以助力學生建構認知、學習技能,同時助力學、練、賽的融合和體現課程的育人價值。結合大單元教學的本質和特質來看,科學規劃大單元教學活動,能促進學生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對大單元教學的合理開展也更利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學任務的達成。所以,在新課標下的初中體育課堂上,教師要從定位主題和整合教學內容開始,逐步完成對教學目標的規劃、教學情境的架設和驅動任務的設置,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對體育技能的學習,養成學生的運動意識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