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為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課標提出了許多新模式和新理念,都是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強有力的保障。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將會迎來很多的機遇和挑戰,將會變得更加開放、多元、個性化,更加適應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新課標,從新課標中汲取先進的思想和理念,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學數學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以及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及認知規律,為學生創造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有效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更好地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讓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變得以實現。
一、新課標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
(一)合理性
在新課標中,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還承載著思想與文化。數學學習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還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是傳授給學生基礎知識,而且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等核心素養。數學教學應立足學生的自身發展,而不只是注重學生的成績和分數,要從長遠的角度以超前的眼光來看待。在課程內容上,小學數學分成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板塊,小學數學教學也要圍繞課標的設置來開展層次性教學。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全面發展,使教學更具合理性。
(二)時代性
新課標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時代特征,在課程目標上提出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融合,這體現了數學時代性的特點。數學教學要實現與時俱進,并在科學思想的指導下開展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數學教學要更多依靠和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的信息化發展。
(三)生活性
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新課標多次提到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設置的“綜合與實踐”學習板塊就是為了數學教學與生活更好地聯系在一起。因此,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建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讓數學與生活之間自由融通,數學教學引進生活中的素材,利用生活組織數學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世界。
(四)系統性
新課標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全新的優化設計,在課程內容選擇、組織以及呈現上都體現了系統性的特征。教師要依托數學學科的特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學習規律,設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習內容,在不同學段都構建科學、系統的學習內容,承前啟后,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建立系統性的數學知識體系。在新課標理念下開展教學,數學教師要依托學生的學習內容和認知特征,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淺嘗輒止,讓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獲得發展。
二、新課標理念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
(一)科學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數學思維
問題是思考的基礎,也是學習的開始。由于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人類開始了學習與探索,促進了文明的更新與發展。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利用“產婆術”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其實就是利用問題來不斷啟發學生,讓學生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小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是其形成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就要考慮其思維認知水平發展的客觀規律,靈活地向學生提出各類啟發式的問題,發揮出教師提問在“激活思維、啟迪智慧、拓寬視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啟發提問的幫助下能得到有效鍛煉。
例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這部分知識時,首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我市近一周以來的氣溫變化的數據,然后將數據通過統計表、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三種形式呈現出來。其次,讓學生仔細觀察“折線統計圖”,并說一說圖中主要包括哪些信息。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發現,三種圖表所呈現出的信息一致,由此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既然內容一樣,那我們為什么還要使用折線統計圖呢?折線統計圖相比我們之前學習過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樣的好處?”通過對比,學生發現折線圖可以很好地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這是它的優勢。這樣的認知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大家有沒有在其他地方見過類似的圖呢?這些圖上的數有什么特點?”學生們積極回想、舉一反三,提到了“心電圖”等,大家發現這些圖表中的數據是相互關聯、不斷變化的。最后,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制作一張折線統計圖,大家覺得統計什么數據比較好呢?”有的學生提出統計“中午不同時間段出入食堂的學生人數”,有的提出統計“全班學生一個學期的考試成績”,教師可以在其中選取一項實際可操作的項目,組織學生共同進行一次“制作統計圖表”的學習實踐活動。
(二)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新課標下,數學教學要從學生角度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情境化教學是一種基于“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將學習者置于特定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和實踐,以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創設真實情境是情境化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其理論基礎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創設真實情境可以提供更加豐富、全面的學習體驗。學習者在現實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信息和經驗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真實情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全面、真實的學習體驗。通過學習者參與真實情境,在親身體驗中理解知識點,可以避免其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記憶,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數學與購物”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相關的生活情境,比如玩具商店購物:在班級中設置一個仿真的玩具商店,讓學生扮演顧客或商家進行模擬購物體驗。在購物前,給學生發放一定的“購物券”如100元或200元,讓學生自由選擇不同的商品進行購買,并記錄好每件商品的價格。然后,讓學生計算購買的商品的總價和剩余的“購物券”,并進行比較,從而深入理解數的概念和運用。或創設旅游景區計數的情境,教師可以利用學校附近的公園或景區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在數數的同時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觀察公園內樹木的密集程度,并對不同區域的樹木數量進行比較;也可讓學生尋找各種生物,并記錄下它們的數量,進行比較和歸納。這樣設計的真實情境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數字的理解,還能增強他們的探索欲望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借助信息技術,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創設合理的信息化學習環境,這樣可以更好地拓寬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廣泛應用于生產和生活,提高了產業效率,便捷了人們的生活。21世紀以來,我國的信息技術獲得迅速發展,逐漸進入到教育中,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教學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具體、生動,也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學習數學知識。因此,在新課標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并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效結合起來。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與平移”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這節課目標是讓學生增進對軸對稱圖形和圖形平移特征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發展自身的空間觀念。首先,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呈現生活中的一些軸對稱圖形,比如北京故宮、紐約雙子塔、印度泰姬陵等建筑的平面圖形,讓學生來觀察軸對稱建筑,找到它們的中心軸,并且讓學生總結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這樣一來,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其次,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這一工具來讓學生理解“平移”這一現象,學生就會很輕易地理解平移的本質:物體沿著直線運動。教師還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利用電子繪圖工具來繪制軸對稱圖形,并且畫出他們的對稱軸,用不同顏色來進行標注。此外,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設置微課視頻,來突破一些教學中的重難點,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錄制一個5到8分鐘的微課,讓學生在課余的時間進行觀看,學生通過反復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點。
(四)實施生活教學,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在新課標理念下,數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密切聯系,數學脫離了生活,將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也必須依托生活,讓學生能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數學的思維來看待世界的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較少,教師更多依賴教材,圍繞教材中的例題開展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數學原理,然而教材中的知識無法做到及時更新,這限制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吸收新課標中關于生活化教學的思想,科學開展和實施生活教學,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教師在進行“百分數”教學時,考慮到學生先前對于“百分數”這個概念并不熟悉和了解,教師可以將“評選月度作業之星”的校園生活內容引入進來,設計趣味性的數學問題。班級按照不同課程,教師統計學生完成評價為“優”的作業數量、并由高到低每月評選三名“作業之星”;請上個月的“數學作業之星”學生談了談自己的學習體會,這有效激活了學生的已有認知。隨后提出問題并展示資料(如表1所示):老師現在要在三個班的“作業之星”第一名里選出最優的“作業達人”,大家看看我應該怎么選呢?
在這樣的實際情境之中,學生結合數據開始思考比較的方法;教師結合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評價為‘優’的次數”與“完成數學作業的次數”之間的比率,大家發現將表示比率的分數進行通分、再比較大小最為便捷;教師這時順勢提出“百分數”的概念,請大家把分數的分母用100來進行表示,學生對于百分數的定義也就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數感和運算能力。
(五)改革評價機制,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在新課標中,評價機制的改革是一個重點問題,其中明確提出要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評價機制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一個科學、合理和全面的評價機制可以促進高效課堂的建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引導教師運用正確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以科學的教學目標為導向,實施科學的評價模式。但在傳統的評價機制下,學生的考試成績更加重要,教師的教學也十分功利,通常會采取題海戰術的模式,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無從發展。教師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評價機制,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建立符合學生發展的評價標準、評價內容以及評價方式。
例如,在評價主體上,教師應擴大評價的主體。評價不單單是教師自己的事情,教師應學會下放權力,讓學生、家長甚至社會參與學生的評價。尤其是學生自主評價,這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審視自己的不足。在評價內容上,教師要改變過去陳舊、傳統的模式,圍繞核心素養進行評價,并且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以及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比如在學習“統計與概率”知識的時候,不僅要考察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還要考察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綜合對學生進行打分。在評價方式上,注重科學性以及全面性,教師可以通過建立電子檔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給每一個學生都建立獨一無二的學習檔案,不僅可以儲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成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指路明燈,讓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建設變得更加容易。數學是小學的基礎性學科,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因此,小學數學的教學十分重要,它能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和人生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數學還是其他理科學科的基礎,數學工具也被應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與時俱進,深入學習新課標的各項內容,汲取新課標的思想營養,在實踐中不斷開拓創新,努力建設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