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模式指在自主學習情況下的合作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是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形成對知識的分析、掌握以及鞏固復習。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提出有關建議,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同時為學生提供符合標準的資料、空間和時間,保證學生可以在開放的環境下,掌握相關知識。
數學是一門和生活有關的科目,數學教學應該做好探究教學工作,讓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普及與應用,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素質愈發重視。若想幫助學生充分掌握數學知識,教師需充分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其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作用與價值。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優化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將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這種方式來完成相應的數學課堂教學目標。
一、將游戲融入數學課堂中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算是最基礎的內容,小學數學課堂應充分激發學生的計算能力。計算作為小學時期主要的數學教學內容,在設計教學時,教師需考慮到學生的天性,根據教學自身的特征設置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激發其學習興趣,明晰學習思路,同時提高其創新能力與思維。
例如,在講解“小數加法和減法”這節內容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與減法的相關知識,還了解到小數加法減法與整數的加減法的不同之處。基于此,教師可運用游戲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小數點的作用。具體可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第一,在采集各種游戲卡片的過程中,可以在卡片中寫出多種數字和小數點,讓學生真正掌握小數點的價值和作用。
第二,教師出題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運用卡片和小數點構成答案,使其理解小數點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第三,學生在游戲中對學習具有濃厚的欲望,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展開課堂教學。教學設計不僅需要結合開放與靈活性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指導學生思維,讓學生深入思考知識內容,使其充分了解相關知識內容。
二、將圖形理解運用于數學教學中
(一)培養學生圖像思維
數量關系與圖形關系是數學教學中最主要的兩個內容。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同時結合這兩方面的內容,提升學生對圖形知識和數量知識的理解能力。由于大部分數學知識都需運用圖形這個知識的內容,并且與數字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兩者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節內容的過程中,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相對匱乏,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會感到十分吃力,難以實現對數學知識內容的掌握。面對這一問題,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將各種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制作出來。并對學生展開提問:“大家了解這個圖形中的內角和外角的關系是什么?”發現大部分學生仍然不能對相關知識展開深刻認識時,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使其親自嘗試,在具體操作中了解“角”的關系,提升學生對圖形的掌握能力。
其次,由于圖形和數量之間的關系在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所以,通過引入圖形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量知識,并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內容時,若學生對角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相對匱乏,學生可能會難以理解和掌握知識。
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制作各種三角形、四邊形和多邊形。引導學生親自嘗試,讓學生了解圖形中內角和外角的關系是什么,從而提高學生對圖形的理解能力。這種親身操作和實踐的方法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直觀的方式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還可以通過將數量知識與圖形聯系起來,使其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并培養問題思維和圖像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問題思維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存在困惑的問題,思維方面會產生一定的對抗。在這種情況下,應讓學生主動去探究相關知識的內容,使其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獲得充分提升。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這個特點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數學問題,用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并通過此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使其思維能力得到切實的鍛煉,還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展開科學探究式學習,為學生今后的數學知識的掌握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這部分的數學知識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三角形的具體特征,并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都見過哪些具有三角形特征的物品?”
其次,引導學生分析三角形與其他圖形之間的差異性,讓學生經過交流得出討論結果。讓學生明確三角形的邊數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展開更深層次的教學,使其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為后續知識講解做鋪墊,并在牢固的知識基礎上不斷進階學習。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問題思維,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數學自主探究意識與能力。
三、讓學生合作學習增強探究能力
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可以積極地應用合作學習模式,以此來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性,讓自主學習變得更加全面,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當然,也可以通過交換各自的想法來學習借鑒他人的優點來補齊自身的短板,實現共同進步。通過此種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切實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溝通交流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還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從而通過學習,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處于小學中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因此在三、四年級時期展開合作學習能夠更好地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學素養。
例如:在講解“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過程中,學生由于以前學習過加減乘除的內容,因此,在掌握這節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加減乘除混合在一起之后的運算策略,同時讓學生了解括號的作用。具體內容可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探究:
教師在教學中展示相關題目,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搶答。如教師給出幾種題目,知道答案的學生可以到黑板前寫出答題過程。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引發學生的探究欲,并且還可以引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回答速度。
由于每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其理解能力和基礎能力有一定的區別,教師在課堂上需要思考學生的具體狀況,如科學分配小組,展開分層教學,通過相互合作保證每位學生可以獲得進步。通過解決學生不同的問題,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
總之,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應用合作學習模式,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性,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通過交流與合作,學生不僅能夠借鑒他人的優點、補齊自身的短板,實現共同進步,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溝通能力,并提升其綜合素養,以達到更好的教學目標。
四、以探索式教學優化教學情境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展開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營造符合相關教學內容的學習情境,并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親切性與趣味性,充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可以充分鼓勵學生通過自身的能力去探索發現,分析數學問題,以此來加強自身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切實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比如教師可以以教室內的時鐘為例,組織一個趣味性的小型競賽活動,讓學生通過辨認時間來決出勝負,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切實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并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有以下方法實現:
(一)利用距離問題設計情境
例如:在講解“相向運動”的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設計出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同時提出以下問題:“小蝸牛與小烏龜同時從家中出發,小蝸牛家與小烏龜家的距離已知是18米,小蝸牛每分鐘前進2米、小烏龜每分鐘前進4米,問多長時間后小蝸牛與小烏龜能夠碰面?”學生們紛紛開始討論,并在小組的范圍內進行交換意見。最終得出解法:“小烏龜與小蝸牛每分鐘前進6米,18÷6=3(分鐘),因此小蝸牛與小烏龜在三分鐘后能在陸上相遇。”
教師在學生紛紛說出正確答案時,還可以將問題進行升級,如:“小老鼠和小鳥同時從家中出發,已知小老鼠每分鐘走30米,小鳥每分鐘飛行50米,五分鐘后他們同時到達寵物樂園,求小老鼠與小鳥的家距離多少米?”在學生進行討論后,尋找解題的竅門,并利用上一個問題的解法進行反向思考。用30+50=80,得出小老鼠與小鳥每分鐘走80米,然后用時五分鐘達到寵物樂園就可以用80×5=400,那么就得出最終的答案,兩家之間的距離是400米。
(二)根據四則運算設計情境
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放暑假的小明在閱讀一本課外書,這本課外書有420頁,小明計劃前6天每天看20頁,然后每天看60頁,那么問小明看完這本書一共需要多少天?”學生看到這個問題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暑假生活,可以讓學生代入自己的暑假作業規劃解決問題,以此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終得出答案:“小明前六天每天看20頁,那就是6×20=120頁,這本書共420頁,那就是420-120=300。已知六天后每天看60頁,那么再用300÷60=5(天)最后用5+6=11(天)求得小明看完這本課外書一共需要11天。”通過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學生可以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以自主探索教學來提升課堂的互動性
(一)強化師生交流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程度,提升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保證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出相應的問題來提升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數學知識的探索之中,并利用學生自身的能力來解決問題,從而充分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并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例如:在開展“運算律”這部分數學概念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明確運算的優先性,讓學生明白“先算乘除,后算加減”。其次,展開逐步延伸教學,在同級別數學運算的過程中,遵循從左到右的計算方法。最后,在數學計算的過程中遇到括號是要先優先計算括號內的算式。
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向學生闡述“圓”的定義以及特點,并分析“圓”各個部分的名稱以及表示方法。讓學生能夠熟練表示“圓”的各個部分。在此過程中教師提出與“圓”相應問題,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充分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問題解答。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作為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應該注重與學生的互動,通過提出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探索,利用他們自身的能力解決問題。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還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預留充足時間
在自主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充分明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交給學生進行主導,自己則做好一個引導者。給學生預留一個足夠的時間,在和諧輕松的學習環境下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同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獲得相應的學習成果,這對于課堂上所開展的自主探究教學質量形成了足夠的保障性。
比如在教學“小數的乘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設計相應的問題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分析研究:“同學們,現在超市中橘子的價格為每千克12.58元,如果我想買3千克的橘子,那么怎么計算更加方便且高效呢?”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通過頭腦風暴紛紛得出了相應的答案。最終得出了1258×3,然后將小數點向前移動兩位,這樣計算更加直觀高效。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的思維能夠被充分激發,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并且讓學生的精神注意力保持在課堂上。
六、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探究形式展開數學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時,體會到學習知識的快樂和有效性。并且,數學教學應該在不斷健全、分析、探究中,參考學生具體情況,把學生熟知的、喜歡的形式結合起來,運用游戲和數形結合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究活動,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數學探究素養。在學生具有充足的熱情以后,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探究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