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教學評價理念與方法發生較大變化。其中,形成性評價發揮著重要作用,其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促進教學創新。基于此,本文簡述了形成性評價的概念,以“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課為例,針對性提出了堅持以生為本、制定科學的評價目標,搭建評價體系、綜合考量多種因素,拓展評價主體、引進多樣評價方式等策略,堅持以生為本,打造高質量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當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不能再固守終結性評價,而應將評價融入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以此掌握教學情況與學生的學習需求,利用形成性評價反饋,靈活地指導學生學習,從而促進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從“向學生傳授知識”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
一、形成性評價概述
形成性評價是與終結性評價相對的一種教學評價法,指的是針對學生學習表現、學習成績、學習情感與態度等進行評價,也是持續觀察、記錄與反思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發展性評價,它能鼓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調控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能力等。相較于傳統評價法,形成性評價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師生互動,能為師生提供充足的信息用以改善教學。
二、形成性評價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堅持以生為本,制定科學的評價目標
當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想打造高質、高效的課堂,應正確引進與實施形成性評價法,并堅持科學目標導向。高中思想政治教師不僅應深入了解自身的教學能力與學生學情,而且應針對性制定教學方案、調整教學方法,以滿足新時代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各項要求。對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把握目標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引領作用,其既能明確體現教學內容與要求,又能有效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評價目標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分析課程標準、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評價目標時,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利用科學目標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驅動學生全面綜合發展,讓學生能明確“學什么”“怎么學”“怎么學得好”三方面內容。
例如,“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3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的第7課7.2。此課基于第7課“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的文化本質與功能等原理概述,簡單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特征、當代價值等,同時提出了創造轉化與創新發展的相關要求,重點是弘揚與培養民族精神等方面。此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特征與當代價值,教學目標是學生能理解與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與特征、學生能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領域的成就、學生能形成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學生能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等。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了解教學目標后,應重點分析學生的學情: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多數高中生已經掌握了社會發展歷史、政治制度等基礎思政知識,也掌握了科學分析等學習法,能站在科學的立場上、結合已有的知識探析社會現象,并逐漸形成辯證思維,為此課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高中生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與學習基礎等差異較大,仍需促進感性認知轉化為理性認知,如表1所示。
(二)搭建評價體系,綜合考量多種因素
要想真正了解與判斷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具備完善的評價體系。這包含明確的評價目標與主體、科學嚴謹的評價標準與高效的評價反饋機制,幫助教師及時了解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情況。形成性評價指向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教師評價需要具有及時性、靈活性等特征。對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時,應先綜合考慮教學目標與內容、學生學習需求與現實情況等因素,明確教師、學生、家長等評價主體。針對核心素養培養、思政教學環節及內容、教學與評價目標等,設計科學的評價標準。教師還應廣泛搜集學生的學習數據,結合評價結果改善教學方案或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先分析與拆解具有綜合性的形成性評價目標,將其融入任務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多項環節,在以生為本教學理念指導下,設計更加詳細的評價標準。“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課主要分為2個課時,第1課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與特征”與第2課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第1課時主要采取情境教學法與問題導向法,以教師理論傳授與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面向評價目標各維度的1類或2類目標,由此教師設計了“學生能了解中國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學生能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背景”“學生能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學生能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
第2課時主要采取小組合作法與任務探究法,以學生合作探究與綜合實踐為主,面向評價目標各維度的2類或3類目標,由此教師設計了“學生能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學生能在交流中正確、清晰地表達自身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想法”“學生能積極參加小組合作并針對任務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建議”等。教學結束后,教師應廣泛搜集各形式的評價結果,針對評價結果分析教學進度與情況、學生學習態度與參與性等,以此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案。
(三)拓展評價主體,引進多樣評價方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形成性評價的地位日益提升,評價理念不斷革新與優化。相較于傳統評價法,形成性評價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感受與需求,要求教師將學生納入評價范疇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同時,教師還應在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導向下,引進多種評價方式,針對教學環節與活動的特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學習需求等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確保評價結果科學精準。對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先向學生科普“形成性評價”,讓學生認識到形成性評價對促進學生持續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在課前為學生詳細講解形成性評價目標、過程與方法等,讓學生了解形成性評價的標準及其權重,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自我評價意識,并主動接受教師、同學或組員的評價。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還應結合教學目標與內容等,選擇合適的形成性評價方法,如課堂觀察、學習行為記錄、口頭提問、作品展示、調查問卷、同伴反饋等,將其合理分配到各教學活動,以此實現全程評價與靈活調控的目標。
例如,進行“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1課時與第2課時教學時,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根據各課時的教學活動選擇合適的形成性評價主體與方法。
第1課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與特征——形成感性認知
課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為學生播放關于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紀錄片,營造輕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教師可以設置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興趣:
問1: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背景與發展歷程是什么?
問2:發展歷史中,你還知道其他民族的文化嗎?
問3:觀看《敦煌文化的形成》后,你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因素都有什么?
問4:觀看《敦煌文化的形成》后,你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與特征是什么?
此課時以教師理論傳授與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進行形成性評價時應保留教師的評價主體身份,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評價與自我評價。高中思想政治教師主要采取課堂觀察與口頭提問法,學生主要針對自身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與知識掌握情況等進行評價。
第2課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形成理性認知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各項任務及綜合實踐活動,進一步掌握與運用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各項知識。
任務1:觀看《只此青綠》與《臥冰求鯉》視頻后,請同學們思考,我們是否要全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如果想要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我們應怎么做?
任務2:觀看《論語的價值》,請每組選擇一句論語,說出其對國家建設、社會發展與個人成長的促進作用。
任務3:請各組分析“中華文化應走向何處”這一議題,并選擇合適的觀點進行課堂辯論。
此課時以學生合作探究與綜合實踐為主,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進行形成性評價時,應引進組員這一評論主體,采取作品展示與同伴反饋等評價方法,確保學生能接收到更加全面、精準的評價。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可將第1課時與第2課時教學的形成性評價總結為量表,如表2所示。
三、結語
綜上,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形成性評價應注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教師需要針對課程標準、學情等制定科學的評價目標與指標,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參與評價,引進更加多元的評價方式,探尋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體驗的教學模式,以此實現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