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方位、多角度、均衡化發展的育人目的,新課標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學工作提出新要求,學生應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建立起對客觀世界的探索精神;學會運用已知知識探索周圍事物的聯系;以高階思維方式看待問題,積極與他人合作達成共贏;在探索新事物的同時不斷反思自我、改進自我、提升自我。科學作為一門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科目之一,本身充滿了未知性與新奇性,本文旨在立足于小學生視角,激發其探索欲,在積累知識的同時推進高階思維的發展,提升其綜合素質。然而部分傳統的科學教育方式仍舊秉持著穩妥保守的理念,不求創新、不知變通,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一、深度學習的特征
(一)深度理解,遷移學習經驗
深度學習的關鍵在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通過提高理解能力,學生可以學會舉一反三,在腦海中構建出簡易的知識圖譜,并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深度理解要求學生在學習表層知識的基礎上,聯系過往的學習內容、整合所有關聯線索,深度發掘知識背后的內涵,由淺入深地吃透知識,建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基于自身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了解,學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知識改造客觀世界,實現學習經驗的有效遷移。
(二)深度參與,沉浸學習過程
深度參與強調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才最為重要,讓學生將絕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學習中去,并充分開動頭腦、活化思維,并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主動與他人進行以學習為中心的社交行為。并且,不看重結果并不意味著結果無用,而是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高度沉浸的學習方式進行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的體驗。相較于結果而言,一方面,若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學生即能感受到充足的成就感,使其能夠愈加喜愛學習、享受學習;另一方面,若結果錯誤,學生也能因自己全身心地努力過而及時調整好心態,從錯誤中反思自我、改進自我。
(三)深度認知,鍛煉學習思維
深度學習理念要求學生要有更高質量的認知體驗和更高水準的認知能力。在遇到問題、分析問題時,能夠學會運用高階思維去解構問題、加工問題。并基于深度理解,在同樣的學習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收獲更深層次的體會。通過深度認知,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拓寬視野,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用更靈活、多元的視角看待客觀世界,使學習更加高效、更加有價值。
二、基于深度學習視角開展教學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首先,能夠幫助教師革新教育理念,適應持續變革的教育新模式,緊隨時代腳步,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工作,明確深度學習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教育的意義;其次,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力求證實在小學階段即應用深度學習具有幫助作用,能夠為小學改善教學質量提供理論參考;最后,以小學科學學科為例,闡明應用深度學習理論的價值。
(二)實踐意義
文章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從教師教學意識、教學方式、創新教學理念和建立教學評價體系四個角度綜合分析了深度教學理論的可行性,并為調整小學科學科目的教學策略提供實踐性的參考。不僅如此,此種教學策略對于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解與認知能力、促進高階思維發展以及養成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習慣都具有顯著的幫助作用,具有一定的實施價值。
三、基于深度學習視角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強化深度學習意識
1.開展專業能力培訓,提升教師執教水平。
首先,學校應當重視任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定期組織任課教師進行本專業教學技巧的培訓,并結合時代要求共同探討教學新方法、新思路,使教學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提升教師的執教水平,使之能夠更適應深度學習理論教學方案。
其次,以教學講座為例,學校可聘請教育專家蒞臨指導,圍繞深度教學的核心內容,組織教師開展學習。由于任職教師已具備基本的教學素養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其教育理念不易轉變,在前期培訓中心,應聚焦深度學習的概念,分析其最終目的,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使不了解的教師能夠意識到深度學習與其教學內容相結合的重要性,從而增強教師的理念運用意識。
2.革新教師教育理念,擺脫教學思維桎梏。
在加深對深度學習理論的理解后,教師應當秉持著提升自我、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發展的嚴謹態度對待新教育方式,并革新教育理念,積極接受新鮮事物,摒棄傳統教育方法中諸如照本宣科和看重最終成績的舊觀點,解放受桎梏的教學思維,嘗試性地應用深度學習理論檢驗自身的教育成果,判斷是否達成了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總目標。
以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水是什么樣的”為例,本文的教學的目標是要讓學生認識水、了解水的三種不同形態并能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師基于深度學習中的深度理解和深度認知兩個特征,詢問學生對水的認識,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清晰地描述“水能被飲用”“水是無色無味的”等基本屬性,但當教師進一步提問水為什么是無味的時,學生卻回答不出,教師這才意識到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掌握僅僅停留在淺層理解上,教師教什么,學生記憶什么,這與提高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的目標相差甚遠。
3.組織深度學習培訓,啟發新式教學思路。
當教師能夠正確認識并發現自己對教學的認知誤區和執教工作上的遺漏之處后,學校應及時開展更詳細、更深入的深度教學培訓活動。在進階層面,培訓的內容可圍繞具體的教學目的展開,旨在讓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結合深度學習理論探索出更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
同樣以“水是什么樣的”一課為例,教師可嘗試通過引導學生開啟高階思維模式。比如教師分別準備不銹鋼杯、玻璃杯和紙杯,將同一瓶礦泉水分別倒入三個杯中,請學生蒙住眼睛用吸管品嘗,并猜測是哪一杯里的水。部分味覺靈敏的學生能夠嘗出不銹鋼杯特有的味道,但紙杯和玻璃杯則沒有區別。“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思考后回答:“因為水沒有味道。”教師繼續提問:“那么為什么有的同學能夠嘗出不同的味道呢?”學生回答:“那是不銹鋼的味道,不是水的味道。”通過實踐的方式使文本知識具象化,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無形中給學生建立探索意識。
(二)改換科學教學方式,構建深度學習框架
1.圍繞教學目標,創設生活情境。
基于深度教學視角開展科學教育工作,不能僅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理念轉變,應有意識地通過引導、啟發等手段,幫助學生構建起深度學習的框架,促使其養成利用框架解構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教師可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來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邁出構建框架的第一步。
以二年級上冊第二課“天氣的影響”為例,教師結合當日天氣引出課堂主題,如:“同學們,今天的氣溫高達30℃,大家感覺怎么樣呢?”學生回答:“太熱了。”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有沒有同學知道晚上會不會下雨呀,為什么呢?”學生回答:“會。”理由是陰天。利用諸如此類生活化的互動問答能夠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其次,教師還可結合實踐開展教學,比如講解本課風向風力知識時,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上,準備一根拴著線的木棍和指南針,通過線飄起的方向和幅度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何為風向與風力。
2.結合情境設問,加深知識理解。
結合教材內容與課堂情境設置問題,能夠幫助教師判斷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辨別學生是否能夠靈活運用知識,達成深度理解中經驗遷移的學習效果。
以二年級上冊第三課“四季的天氣”為例,首先,按照在“天氣的影響”中創設的生活情境,教師以知識競賽的小游戲圍繞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如“什么季節風比較大?”“什么季節最寒冷?”又如“什么季節要穿短袖短褲?”“什么季節要戴手套?”將生活常識互動中巧妙融入課本內容,使學生能夠將生活經驗和過往知識聯系在一起,并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深入分析了知識背后的原因,比如冬天比較寒冷所以要戴手套。
3.建立進階層級,發展高階思維。
設置問題除了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外,還能通過調整問題難易程度推動學生的思維逐步進階發展。將一個完整的知識解構、分級,引導學生以小單元形式逐個完成目標,在成就感的驅使下提升高階思維能力。
以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空氣”教學為例,利用高階思維培養方法開展教學,將整個單元規劃成一個學習模塊,第一課“空氣會占據空間嗎”定為初級,學生完成教學目標后迅速開展下一個階段,即第二課“空氣有質量嗎”定為中級,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不斷聯想初級內容,使其意識到二者之間具有進階關系,最后以同樣的方法開展第三課“熱空氣和冷空氣”。學生能在關聯問題時初步構建起知識圖譜,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隨著問題的困難程度不斷推進思維、發展思維。
(三)巧用項目學習理念,推進合作學習發展
1.圍繞教材發掘項目議題,促成小組合作。
教師應當加深對教材的熟悉與理解程度,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結合教材內容發掘出有探索價值的議題開展學習項目,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共同討論學習,相互配合、相互進步。
以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力與運動”一課為例,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都有力在發揮作用,教師即可開展項目學習法,讓學生四人一組自由尋找伙伴,以“生活中還有哪些力?”為題,探討十五分鐘后進行匯報。
2.布置項目進階討論任務,鼓勵實踐探究。
項目學習理念在促進學生深度理解與深度學習理論方面是一致的,都包含利用進階設問促進學生深化思維、深入思考的環節。一是圍繞一個知識點不斷衍生出新的知識,讓學生能夠以教材為中心脈絡,向四周不斷發散;二是構建起一個知識網,指引著學生從“背誦知識點”轉變為“理解知識點”,再到“運用知識點。”
同樣以“力與運動”為例,在小組討論結束,學生完成第一階段的討論匯報后,教師可將“生活中的力”這一項目議題深化,再發掘出進階討論點,比如“生活中有哪些‘借力’行為?”上一個項目的討論學習重點是要講述身邊常見的力,大多是自然形成的,如葉子浮在水面上等,但本項目的討論重點則放在了人們主動去‘借力’‘用力’,如利用尖頭輪船減少阻力等。在進階討論任務中,讓學生能夠將相對抽象的概念以具象化的方式理解到位,完成“理解”和“運用”的轉化。
3.提供項目成果分享平臺,增強認知體驗。
教師應鼓勵學生公開分享自己的項目討論成果,一是將自己的討論過程匯總,理清學習思路,整理所學知識點,在加深理解的同時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二是要培養學生的分享習慣,弘揚無私科學精神,促成同學之間共同進步的局面,同時也能在分享中提升彼此的認知水平與認知體驗。
在“力與運動”的討論項目全部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分享會,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將多次討論的結果匯總成一份學習報告,按照先后順序報告本組探討的主題、內容、結果以及體會,再認真聆聽他人的匯報,對比同一討論話題下彼此之間的差異和差距,秉承著進取精神取其精華,完善自我,增強提升認知的體驗感。
(四)開展多元教學評價,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1.主體多元,反思自我認知水平。
以項目討論為例,首先是學生評價,首先,在討論結束后由學生對不同組的匯報情況進行評價,來自同齡人的認可更能鼓舞學生士氣,而同齡人的反對則能激起其好勝心與不服輸的精神,促成良性競爭,促使學生奮勇拼搏;其次,是教師評價,教師結合學生評價內容給出更為客觀的評語,指出項目討論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幫助學生改進,使其討論能夠更具科學性和專業性,養成嚴謹的探索態度。
2.內容多元,反思自我學習情況。
利用單元小測的方式評價學生的近期學習情況,評估知識點掌握與應用程度,判斷深度學習效果,成績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此外,還可以利用互評會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教師組織互評會,每名學生都要分別講述自己心中“最好的榜樣”“最努力的人”以及“最需要提升的人”,當學生被選為后者,就會在自尊心的驅動下下意識進入反思狀態,反復審視自我的表現,自查、自評、自我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理念應更多地關注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進步,立足學生全面發展視角,著眼于培養其對知識點的深度掌握和高階思維的開發,同時也主張通過評價與反思來提高自我認知,促使小學生完成自我進階。首先,開展深度學習教學,教師應先革新教育理念、提升自我專業素養;其次,通過創設情境與設問的方式幫學生構建深度學習框架,再結合項目學習理論,以議題的形式促成小組合作學習;最后,教師還可建立多元教學評價體系,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完成自我在認識理解和思維方面的進階,落實核心素養理念,提高綜合素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