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跨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國產動畫電影逐漸崛起,成為中國展示自身文化和國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在傳遞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和中國審美觀念以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電影《長安三萬里》作為一部文化意蘊豐厚的歷史題材電影,其字幕翻譯對中國元素的表達更是影響電影文化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本文從生態翻譯理論視角出發,以三維轉換方法論為指導,分析電影字幕翻譯的傳播效果,以期國產動畫電影能更好地走出國門。
【關鍵詞】生態翻譯理論;三維轉換;字幕翻譯;文化傳播;《長安三萬里》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47-010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7.027
一、引言
在全球化語境下,影視作品憑借其視聽結合的多重感官模式以及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了國內外龐大的觀眾群體,從各類文化媒介中脫穎而出,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載體,展現出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在文化浪潮日益激蕩的今天,中國文化不斷“走出去”,一系列帶有鮮明中國文化烙印的國產動畫電影也逐漸崛起。這些制作精良的國產動畫電影通過深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具象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將中華文化審美傾向、價值觀念甚至民族精神等呈現出來,展現出國家文化魅力,促進國家文化形象的構建和民族文化底蘊的弘揚。因此,國產動畫電影對于促進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正因為國產動畫電影深扎文化土壤的特點,影片通常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精彩故事和豐富文化無疑需要字幕翻譯架起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的橋梁才能更好地傳播。如何在簡潔有效地傳達劇情的基礎上克服文化間的差異,傳遞優秀文化內涵,并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娛樂需求,實現有效的交際,成為字幕翻譯需要思考的難題。鑒于此,本文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出發,以三維轉換方法論為指導,對電影《長安三萬里》的字幕翻譯進行簡要探析,以期為國產動畫字幕翻譯提供參考,進一步提高國產動畫電影的文化傳播效力。
二、《長安三萬里》字幕話語特征
字幕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的口語表達轉化為另一種語言簡練的書面文本形式的跨文化活動,Gottlieb稱其為“對角線翻譯”(diagonal translation)[1],這種跨語體的對角線翻譯是字幕翻譯的獨特特點。因此,字幕翻譯不同于追求信達雅和忠實度的文學翻譯,它需要在應對時空限制和語體轉變挑戰的基礎上,追求傳達情節信息、傳遞文化內涵、實現有效交際、滿足審美及娛樂需求等6c11f24299176ab89445d8a0eeee0380應用型目的。
張春柏先生認為字幕翻譯具有即時性和大眾性的特點[10]:即時性體現在字幕翻譯需要在有限的媒體傳播時空內準確地傳達源文本的信息,在影片播放過程中表現為瞬間的、不可逆的文本形式;大眾性體現在影視作品受眾廣泛,字幕翻譯的過程中需考慮跨文化交際這一根本目的,重視廣大譯文觀眾的可接受性,以實現有效的交際。字幕翻譯的即時性和大眾性要求字幕語言具備簡潔通俗的特點。
另外,電影字幕的話語特點也受影片題材、地域特色、創作背景和敘事風格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譯者多維適應和翻譯策略的選擇。
《長安三萬里》是一部歷史題材動畫電影,以唐朝為背景,從邊塞詩人高適的視角切入,一方面以現實線講述了潼關之戰及安史之亂以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景象,另一方面隨著高適與李白的友情線的刻畫回憶,勾勒出主角團等一批唐代杰出人士波瀾壯闊的起伏人生,將個人命運與歷史變遷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遼闊壯麗的大唐畫卷,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電影《長安三萬里》的字幕除了具備影視字幕通有的簡潔通俗的特點之外,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語言文白夾雜,文化負載豐富
作為以唐代為背景的歷史題材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在描繪大唐景象和講述詩人命運的過程中大量引用名賢詩文和各類成語俗語,使該電影貫穿了許多歷史典故、文化詞匯以及文化意象,整體的語言呈現文白夾雜的特點。
其中頻繁出現的成語和俗語音節優美、生動形象、妙趣橫生,展現了中國式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而各類歷史典故和文化詞匯負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于英語觀眾而言,缺乏相關文化背景往往使他們難以理解語言背后的含義,這使得電影在呈現中華文化的同時,加大了跨文化交流的難度,易造成傳播障礙和理解偏差。因此,在字幕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做好相應文化負載信息的功課,熟悉兩種語言的文化翻譯生態環境,關注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將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因素譯出,從而提高電影文化傳播的效力。
(二)詩意敘事,展現唐韻風貌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是文人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審美傾向、歷史信息和情感表達。《長安三萬里》電影中引用了超40首各類題材的唐詩,穿插于情節各處,與電影畫面結合,在推動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的同時,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展現出唐韻詩歌的獨特之美。
鑒于漢語重意合的特點以及詩歌創作受到格律、韻律、對仗等因素的影響,詩歌的邏輯規則及語法思維常使詩文出現意象疊加和語序錯位的情況,在翻譯中易造成詩歌內容難以理解、詩歌意象難以轉述、詩歌情感無法言表的困境。字幕翻譯難以像文學翻譯般注重語言的藝術表達和意境情景,而是需要以簡練的文字傳達基本的推動情節發展的內容信息,表達出一定的文化內涵,并盡力體現詩歌的音美、意美和形美。因此,在字幕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情感、韻味的基礎上,平衡好詩歌意象的傳達和譯語觀眾的可接受度,在有限的媒體傳播空間內展現唐詩之妙。
三、《長安三萬里》字幕翻譯的三維轉換
21世紀初,國內學者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生態翻譯學,他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把翻譯活動放入一個由“譯本+譯者+譯境”所構成的因果互動的翻譯生態“共同體”中[6],認為生態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生態系統的文本移植到另一種語言生態系統中去,譯者在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情況下對文本進行移植的選擇性活動[3],使得源語文本的生命在譯語生態環境中獲得“適者生存”的生命活力與“生生不息”的有機生命[6],過程中強調翻譯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譯者的中心作用。
生態翻譯學將翻譯實踐方法概括為三維轉換,是相對聚焦于源語和譯語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2]。三個維度在生態翻譯學中相互交織,互相聯動,構成了翻譯活動的多維度性質。譯者需要在靈活進行“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下盡力保持源語和譯語在語言、文化、交際生態中的“平衡”與“和諧”[2],以實現信息傳達、文化傳播和有效交際,獲得更高層次的翻譯效果。
(一)語言維層面
從語言層面來看,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對于語言形式有差別的地方,多方面、多層次地對其進行適應性選擇和轉換的過程[4]。中英文屬于不同的語系,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其句法、詞法、詞匯、修辭、語言風格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譯者需在充分了解源語文本所表達含義的基礎上,考慮譯語的翻譯生態環境,適當轉換詞匯及句子結構形式以適應譯語觀眾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從而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例1:(圣上遣我西來……)著我持節,立斬,連坐三族。(0:08:32)
(The Emperor sent me west...)I am authorised,to execute you,and punish your entire clan.
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漢英兩種語言在語法結構形式上呈現較大差異。漢語為主題突出型語言,以話題為中心,句法屬意合性;而英語為主語突出型語言,以句子的結構形式為中心,句法有形合性特征,表現為嚴密的語法結構和形式。
朝廷派遣使節向高適問話,例句出現在使節向高適交代圣來意的對話中,此番對話話輪的主題為“圣上”,例句仍處于該主題輻射范圍下的話題鏈中,根據經濟原則,承前省略了“圣上”這一主語,強調高適回話若有隱瞞或不明之處,則圣上給予持使相應的處分權力。而譯者將使令式的句子改為被動句,把承前省略的“圣上”這一主語換為“I”,將源語句子的主動語態轉化為被動語態,補足了句法形式上的主語,將依附于前文的話題鏈小句獨立為新的話題句,使得譯文簡潔明晰,讓譯語觀眾可以初步快速地了解“持節”的文化內涵,實現了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例2: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0:09:41)
Sunset's clouds color a twilit sky,Geese ride the North Wind through falling snow.
此句將日暮黃昏、大雪紛飛、北風呼嘯、大雁南飛等意象進行簡單地疊加,無一動詞連貫,而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動態景象,寓情于景,體現別離心緒,這體現出漢語句法意合的特點。但如果直譯,難免使譯語觀眾摸不著頭腦,且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因此,譯文增加了“color”和“ride through”兩個動詞,刻畫出畫面的動態感,使得詩句在譯語的生態環境中得以生存,營造出完整的意象,有利于譯語觀眾對詩句中含蓄的情感產生共鳴。譯者在翻譯古詩時,不能像漢語一樣堆疊詩歌意象,而是需要仔細推敲,理解并用譯語重構表達詩歌的意境,傳達出詩人的情感[7],結合譯語的翻譯生態環境重構信息,在語言形式上做出最佳的適應性選擇。
例3: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0:32:28)
Dusk sets in,where is my home?Mist and waves,a melancholy scene.
此句大意為:時至黃昏,夕陽西下,何處是我的家鄉?煙霧渺渺籠罩江面,不由得使人憂愁。詩人通過描繪登樓所見凄涼之景,抒發思鄉之愁。“日暮鄉關何處是”即“日暮何處是鄉關”,此詩采用古代漢語慣用的語法表達,將賓語“鄉關”前置,對應到現代語境中,呈現出一種詞序的錯位,譯者在翻譯時,在古代漢語和現在漢語的文化生態翻譯環境中進行了正確地識別和適應,并將其轉換為譯語觀眾的習慣性表達,便于觀眾的理解。
(二)文化維層面
在文化維方面,譯者需要在翻譯過程當中注重語言文化內涵的解讀、傳遞與闡釋,在保持信息準確的前提下,傳達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以便目標受眾理解源語中的文化特色[5]。這可能涉及某些特定習語、文化負載詞、歷史典故、詩韻文化等的翻譯,需要譯者對兩種語言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著眼于不同生態文化的異同,以源語文化為基底,在譯語生態文化環境中尋找相似的文化意象,進行適當地補償轉換,從而克服文化制約,實現兩種語言文化生態的平衡,以期在目標文化中引起相似的文化共鳴,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
除了盡力實現兩種語言的文化生態的平衡之外,在字幕翻譯情景之下,譯者還應該兼顧以下兩種平衡:一是異質文化的輸入量與觀眾可接受度的平衡;二是字幕時間空間的限制性和負載文化的豐富性之間的平衡。本著兩平衡的原則,譯者需要對原文進行適當地轉換和取舍,避免從譯語生態的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才能在簡潔通俗地傳達文化內涵的同時保證譯文的可讀性,盡可能讓譯語受眾最大程度地理解該影視作品,實現有效的跨文化傳播。因此,在滿足譯語觀眾“期待視野”、傳達中華文化內涵的同時,譯者還應留意觀眾對于跨文化翻譯的可接受性,克服字幕翻譯即時性和空間局限性的挑戰,必要時進行一定的取舍,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傳達文化因素,確保文化傳播的效果。
例4:大鵬不為燕雀之居。(1:22:58)
A Great Eagle can't fit in a finch's nest!
“大鵬”指中國神話傳說中最大的鳥,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文化意象,自由偉岸,胸懷大志,最早出現于莊子的《逍遙游》中:“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李白的詩賦中也常常借大鵬以自況,他一生都追求大鵬之境,渴望終有一日展露才能,扶搖直上,因此,“大鵬”這一文化意象的理解和傳達對于觀眾理解李白的形象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譯者將“大鵬”譯為“the Great Eagle”,在西方人的文化生態環境中,雄鷹象征著力量、智慧、洞察力甚至權力,與大鵬的象征形象具有相似之處,借助西方人崇拜的雄鷹類比大鵬,雖缺少了一些偉岸和自由的意象,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陌生的概念具象化,幫助譯語觀眾理解并感受李白的凌云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
例5:直破漠北,封狼居胥。(0:11:42)
flying the banner beyond the Great Desert.
“封狼居胥”常用來指建立顯赫武功,此處借用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歸的典故表達高適父親對高適繼承祖志、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殷切期望。另外,此歷史典故還涉及古代封禪祭祀的禮儀文化,意象豐厚。這里譯者采用意譯的方式,將此典故簡單處理為“在大漠邊際高舉旗幟”,把設壇祭天、標記領土的文化內涵轉換為現代語境下的“旗幟飛揚”,貼合譯語的生態文化環境,使得字面意思易于理解,傳達出情節所必需的信息。雖然意譯和省譯的處理省略了霍去病、狼居胥山等歷史要素,削弱了文化內涵傳遞的豐富程度,但譯語簡潔通俗,照顧到了譯語觀眾的可接受度,沒有給觀眾帶來過多的理解障礙和觀影負擔。
(三)交際維層面
正如許鈞先生所說,“翻譯是以符號轉換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的一項跨文化交際活動”[8],最終的目的在于跨越文化差異的阻礙實現成功的交際。生態翻譯學中的交際維強調翻譯需實現交際的意圖和目的,完整傳遞源文本所表達的信息,爭取讓譯語受眾產生與源語受眾相似的閱讀感受,實現有效傳播。這要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除了需要留意語言維和文化維的差異,“進行必要的語言信息轉換和文化內涵傳遞之外,還要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4],一方面要明確作者的交際意圖,另一方面要重視譯語受眾的交際需求,結合兩個方面對源語的生態翻譯環境做出選擇性適應,把側重點放在交際意圖傳達的信息,并結合譯語的生態翻譯環境進行適應性選擇,謀求生態翻譯環境的平衡,以期源語中的交際意圖能在譯語中得以體現。
例6:父親不事經營,兩袖清風。(0:13:05)
Father managed his affairs poorly.We had nothing.
“兩袖清風”是一個成語,出自元代陳基的《次韻吳江道中》,文化內涵豐富,意思是衣袖中除了清風之外,別無所有,常用來比喻做官廉潔,沒有財富的積累。
電影此處交代高適父親懷才不遇,只能擔任邊遠小郡縣的長史,為官清廉,且不善經營梁園產業,導致家中清貧,重點強調高適家族到這一代時家境敗落的情況。譯者將“兩袖清風”簡單處理為“We had nothing”,并與前文“manage affairs poorly”相配合,直白地說明高適家道中落、清貧如洗的情況,交代高適北上進京闖蕩的背景和動因,點明源語文本的交際意圖。這樣意譯的處理方法雖少了一些典故韻味和高適父親為官清廉的涵義,但該信息在整個電影敘事中作用微末,可忽略不計,如果直譯可能會使觀眾摸不著頭腦。此處將重點的交際意圖成功傳達,且不會給譯語觀眾造成理解障礙,是在交際維適應轉換下的成功翻譯。
例7: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0:32:13)
The trees of Hanyang,the sparkling stream.On Parrot isle,grasses lush and green.
此句描寫詩人登高遠眺后眼波流轉看到的近處景象,意為“漢陽晴川閣的綠樹清晰可辨,鸚鵡洲的水草繁茂生長”,描繪出黃鶴樓近景的色彩繽紛;另外,“歷歷”“萋萋”兩個疊音詞,使得此句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有音樂美。前文詩人還在敘述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的飄渺未知,此處急轉描繪草樹歷歷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賦予詩文起伏動態的同時,自然引出后文殷切思鄉的愁緒。
此句看似簡單地寫景,實則意蘊豐厚,富有極高地藝術審美價值。譯者在翻譯此句時將兩個疊音詞處理為“stream”和“lush and green”,保留了生動形象的畫面美,使譯語觀眾能輕松地理解此句重點在于描繪近景之象,寓情于景色,為下文抒情做出鋪墊,雖然譯文字幕一定程度上缺乏音樂之美,但觀眾可通過臺詞聲源的聽覺體驗得以補償。這樣的處理方式抓住了源語文本交際意圖的重點,勾勒出完整的近景,結合電影試聽畫面,給予譯語觀眾和源語觀眾相似的閱讀體驗,有利于譯語觀眾更好地理解詩文,體會詩文之妙。
例8: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1:55:25)
At the table of Prince Chen of old,wine flowed like water.
此句出自李白《將進酒》,化用陳王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一句,意為“陳王曹植當年設宴平樂觀,喝著名貴的酒縱情任意地歡樂”。寫這首詩時,李白正值仕途遇挫之際,“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決定皈依道門,登壇受箓,行出世之道。當時詩人與友人登高飲宴,借酒興詩,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一腔不合時宜。在這首詩里,李白借酒消愁,感嘆人生易老,壯志難酬,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憂憤深廣又勸慰自己灑脫自由、及時行樂的心情。此詩是李白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最能體現李白的個性,將《長安三萬里》電影敘事推向高潮,是塑造李白形象的關鍵所在,其字幕翻譯的重要性和難度不言而喻。
譯者此處將詩句簡單處理為“昔時陳王設宴,酒像水一般狂飲”,與許淵沖版翻譯“The Prince of Poets feasted in his palace at will,Drank wine at ten thousand a cask and laughed his fill”[9]對比,缺少了“平樂觀”“十千”與“歡謔”的意象。詩人借用陳王設宴平樂觀這一典故,一是為前文“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舉例;二是為把自己與陳王進行比較:陳王曹植身懷利器、才高八斗,卻有志難展,被貶為王,終生郁郁不得志,唯有飲酒作樂,借酒消愁。李白與曹植懷有相似的際遇和情感,感嘆之余又表現出凄涼的灑脫,只好狂飲消愁;“十千”是指陳王喝的酒十千錢一斗,形容酒的名貴,與前文“千金散盡還復來”和后文“主人何為言少錢”“五花馬、千金裘”相呼應,體現李白視金錢如糞土、及時行樂的人生觀念;“歡謔”一詞又是對于人壽幾何、及時行樂的強調。筆者認為這三個意象都是體現李白個性、抒發詩人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信念的重要因素,此處使用減譯的翻譯方式只傳達了一部分字面意思,未能傳達源語文本的交際意圖,缺失的內涵略多,觀眾在短時間內較難抓取詩文的抒發意圖,在交際維度的適應性選擇和選擇性適應都表現不佳,有待調整完善。
四、結語
字幕翻譯是國產動畫電影國際化的重要途徑,在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的過程中,字幕翻譯對于突破語言障礙、彌合文化差異、實現文化傳播和共鳴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態翻譯理論對于字幕翻譯具有指導意義,譯者在字幕翻譯的過程中,應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等方面進行多維度地綜合權衡,平衡兩種語言的翻譯生態環境,在字幕翻譯的時空限制下不斷調整適應轉換的策略,使得源語的語言形式和風格、文化內涵和交際意圖在譯語翻譯生態環境中獲得持續的生機,從而提高字幕翻譯的傳播效力,助力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播。
參考文獻:
[1]Gottlieb Henrik.Subtitling:Diagonal Translation[J]. 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1994,(01):101-122.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詮釋與建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32(02):5-9+95.
[5]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6): 11-15+92.
[6]胡庚申.文本移植的生命存續——“生生之謂譯”的生態翻譯學新解[J].中國翻譯,2020,41(05):5-12+190.
[7]孟靜.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唐詩英譯——以電影《長安三萬里》中的唐詩英譯為例[J].今古文創,2024, (03):95-97.
[8]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
[9]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106-110.
[10]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J].中國翻譯,1998,(2):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