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養作為構筑健康大廈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食物中那些分門別類的營養成分,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每一餐、每一口的選擇與平衡。當前,食品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對健康的承諾與守護。
為倡導科學飲食、提升公眾營養健康意識,11月23日,以“營養‘食’刻守護 健康安心相伴”為主題的專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在太原市舉辦。活動邀請營養專家、醫學專家、食品專家共同探討營養科學、食品安全等相關話題,給予公眾專業科學的健康知識普及與醫療指導,幫助公眾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健康成為人生旅途中最堅實的后盾。

生物發酵技術在功能食品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根據相關研究顯示,采用微生物工程發酵技術生產的發酵食品具有多種優點,可以提升食品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第一,部分微生物可合成維生素B,而后者為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食物經過發酵后維生素B含量會明顯增加,比如常見的酸奶、牛奶等。第二,發酵技術可使微生物分泌植物酸梅物質,可將豆類食品中的植酸以及其他礦物質轉化成生物活性形式,提高鉻、鋅、鐵及鈣等微量元素的保留率和利用率。第三,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可增強食物蛋白質的可吸收消化率,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第四,發酵技術能使微生物中的活性因子最大限度地分解出來,使食物吸收率進一步提高。第五,普通食品在經過微生物發酵后益生菌的含量會明顯增加,而后者可抑制人體有害菌的生成,改善腸道功能。第六,部分微生物發酵食品還具有抗癌、抗衰老、降血壓等功效,如酸奶、醋等。綜上所述,生物發酵技術與功能食品的關系密切,不僅在功能食品的研發和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還能夠顯著提升食品的營養價值和功能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健康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人們的飲食觀念也由過去的吃飽變為吃得健康,健康飲食成為社會重要話題之一。微生物發酵工程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原有的營養成分、改變口感,還增加了食物的保健功效,不僅使現代飲食更加豐富,而且對人們的身體健康起到積極作用。
微生物發酵技術對于食品加工具有重大價值,通過對面制品、豆制品、乳制品等各類食品進行發酵處理,能夠得到更具有風味和營養價值的食品。而微生物發酵技術的實際應用,既需要考慮微生物發酵技術本身的特點,探討其與不同類別食品之間相互作用的原理,了解微生物發酵中分解代謝產生的各類成分,也需要注意微生物發酵效果的分析,了解食品在發酵后風味口感的變化,分析其中的營養和保健功能等。微生物發酵技術的應用將為食品的研究開發與加工制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技術支持,有利于推動食品行業發展。

國內企業在HPV、肺炎球菌、帶狀皰疹等熱門疫苗品種的布局方面已經相當活躍。我們的疫苗希望能夠提供對人的全生命周期保護,從胎兒一直到老人,這是理想的狀態,但是這個理想的實現并非那么容易。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新型疫苗已經從傳染病拓展到非傳染病,例如,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從預防性疫苗拓展到治療性疫苗。
整體來看,全球疫苗市場高度集中,呈典型的大品種驅動特點。10家疫苗制造商供應了全球75%的疫苗,并占據了全球疫苗價值的85%。而默沙東、輝瑞、葛蘭素史克、賽諾菲4家企業包攬了全球十大暢銷疫苗。
過去,我國疫苗產品上市明顯晚于美國,但如今我國疫苗研發技術水平和國際領先水平差距逐步縮小,部分產品已經實現了進口替代,也逐步涌現出戊肝、EV71等國際領先產品。疫苗行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市場需求的變化、國際競爭的壓力以及政策影響。然而,隨著國內接種意識的提高和國家對疫苗產業的支持,國產疫苗行業有望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找到新的成長點。總體來看,國產疫苗行業雖然在價格競爭中面臨挑戰,但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行業有望實現新的增長。

生命早期1000天指的是孕期270天和寶寶出生后的前兩年,共計1000天。在這一階段,人體各組織器官形成、發育并逐漸成熟。生命最初的這1000天,相比人的一生大約30000天時間雖短,但對整個人生影響很大,其影響甚至會延續到下一代。生命早期1000天是嬰幼兒體格發育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時期發育落后,即使后期再去追趕,也可能事倍功半。
生命早期階段的營養和喂養,對兒童體格生長發育、腦功能和認知發育,以及免疫功能平衡發展、過敏性疾病風險、對感染性疾病抵抗力等均具有重要影響。在大腦發育關鍵期,如果缺乏能量、蛋白質、鐵、鋅、維生素A、DHA等營養物質,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影響智力發育。嬰兒時期出現缺鐵性貧血,不僅會導致智力發育落后,還會影響成年后的智力,缺乏維生素A,會使免疫功能下降。
我國《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中,明確提出開展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將生命早期的營養關注提升為國策,從生命的源頭開始預防和控制新生兒成年后的疾病。嬰幼兒常見的營養性疾病包括: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維生素D缺乏型佝僂病、兒童單純性肥胖,這些疾病發病年齡多見于生命早期1000天,是影響兒童健康的危險因素。近期危害表現為體格和智力發育遲緩,患病率增加和生活質量下降;元氣危害表現為成年后智力發育滯后,學習和工作能力下降,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風險增加。可見生命最初幾年營養的供給,對于其改善終身健康、營養和生活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6月齡內嬰兒處于生命早期1000天機遇窗口期的第二階段,營養作為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對其生長發育和后續健康持續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母乳中適宜的營養水平既能提供充足而適宜的能量,又能避免過度喂養,使嬰兒獲得最佳的、健康的生長速率。因此,對6月齡內的嬰兒應給予純母乳喂養。

代謝性疾病就是人體的新陳代謝出現了問題,導致營養進入到人體之后,不能進行正常的排泄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癥狀。常見的代謝疾病有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痛風等,這些疾病往往都有相互的聯系,當人的營養出現過剩時,就會導致體內很多物質不能正常的排出,從而引起肥胖,在肥胖的基礎上,就會出現血脂的異常,同時還會出現胰島素抵抗,從而引起二型糖尿病,出現血糖的異常,同時有些患者還伴有尿酸的排泄障礙,就會導致痛風、高尿酸血癥。
限食療法作為一種傳統的健康養生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通過限制食物的攝取量來達到健康保健和疾病預防的目的。目前,限食療法收到了很多科學和研究的支持。根據2019年英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一項研究,通過限食方法成功減重15公斤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70%獲得了糖尿病的緩解。此外,限食療法還被研究發現能夠降低肥胖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病變的風險,減少老齡化相關疾病的發生,從而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具體的限食療法形式多種多樣,根據熱量限制的程度不同可分為極低熱量限食與普通限食。根據限食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短期限食、長期限食(多在3~6個月以上)、間斷限食;根據限食的頻率可以分為隔日限食、“5+2”限食、限食進餐(每天進食時間固定在8小時以內,其余16小時不吃東西);根據限制營養素的不同可以分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低脂飲食或低蛋白飲食。
限食療法尤其是生酮飲食、極低熱量限食等方案,實施過程中有許多注意事項,如正在使用降糖、降壓藥物等,限食期間均需要調整。想嘗試限食的朋友們,必須接受營養師或專業醫師的指導,不可在家自行操作實施,以免發生嚴重的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