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慶祝之余,很快歸于正常的秩序。淡定中國的北京,不自矜,因為這個稱號名至是歸,不至于喜出望外。這背后,是十幾年來北京市的努力,修建拆遷整修,多少工程的努力,換來了整潔美麗,換來歷史遺跡的煥然一新。這背后,是元明清三代王朝政治文明發展成功的必然,如果沒有元朝定都此地,沒有明朝定都此地,沒有清朝定都此地,怎么會有這些建筑的遺跡,怎么會有申遺?再往前,就要追溯到周天子分封燕、薊,那是城市的開始,然后有金遼的建設。風云際會古今來,天下大都看北京。問題是,這個地方,為什么成了數千年來中的政治經濟軍事熱點,從小國的都城,到每一個朝代的重鎮,然后到了現在的首都?
路遙在小說《平凡的世界》中寫道一層意思,陜北高原的農民,為了吃飽肚子,需要長年累月的在土地里耕作,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就是為了吃食。這是因為地理的原因,他們的祖先很早就在這里生活,所以他們就在那塊土地上勞作。相反,廣東海南等地,土地肥沃,插根筷子都能長起來,農作物生長不在話下。兩者差距很大,原因是地理環境。因此,一個地方發展的基礎就是地理環境。
北京的北部是燕山,西面是太行山,東面是大海,唯有向南是平原。整體而言,處于華北平原的沖積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大的地理環境而言,處于山之南,水之北,屬于傳統文化的吉地。問題是,這個山南水北的區域中,城市不止一個,何以北京蒸蒸日上而成為首都?
千百年來,凡是連接不同區域的地方必然會成為交通樞紐,再加上軍事因素的影響,就更具有價值,如果這個地方能具有經濟價值,無疑就會價值倍增。換個思路,交通樞紐的地方,本身人來人往,就會具有軍事價值和經濟價值,很容易成為城市。
北京向東北通往了東三省,連接了一大片價值豐厚的土地。山海關也是連接華北和東北的樞紐,但是畢竟是在社會發展,明代之后才具有的價值。準確說,是長城修建到了山海關后,山海關的軍事價值才日益凸顯。在此之前,甚至戰國時期,生產力低下,通往東北的樞紐就是北京這個地方。
北京又通往北方。燕山橫亙在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古代交通不發達,一座大山就是難以逾越的障礙。燕山山脈中有幾條通道到達北京,比如古北口和南口。山中的蜿蜒小道,可以讓騎兵通過,然后直接來到北京,然后就會是戰爭。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明長城為什么在北京的防御體系如此完備。八達嶺和居庸關距離不到二十公里,就具有完備體系的城防兩套,就是為了擋住北方的奇兵。而這樣的體系,在北京很多,至今我們看到的旅游景點,都是明朝在歷朝歷代的基礎上完善的。這也間接說明了北京對于北方防御的重要性。
北京向東,就是太行山系,西邊的人通過太行山到華北平原,歷來是從太行山穿越。其道路艱難交通不便程度,不是今天交通便利時代可以想象。古代有太行八陘,從太行山的南向北,分布著八個通道可以穿過太行山,越過后就到了華北平原。而要控制華北平原,依次有安陽、邢臺、石家莊、保定、北京,石家莊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發展起來的,安陽、邢臺、保定的軍事價值重要,但都是限定在一定范圍,唯有北京,如果把握好,能卡住華北和東北,乃至向北的關鍵。所以,北京的軍事價值是地理環境決定的。
而且,北京古代水系發達,河流遍布,能生長很多農作物,具備了大量人口居住的能力,具備了潛在的戰爭物質支援能力,所以,北京古有燕薊都城,后來是金遼發展,再到元明清定都,不論城址或者宮殿群地址變化,成為首都的特征越發明了。
當然,如果我們把海洋考慮進來,用現代的眼光看,北京有不足,但是,首都的選擇是歷史形成的,起作用的主要是當時的眼光和標準,一旦選定,就相對穩定。
從歷史的軌跡看,黃河入海口的泥沙在不斷堆積,入??谝恢本徛南驏|推進,滄州的鐵獅子在宋朝時處于海邊發揮鎮海作用,現在呢,海已經向東退了很多,以后呢,還會繼續向東退,必然帶來渤海岸的東進,這就不僅影響北京,還影響天津河北了。只不過,陸地增加,人類活動范圍擴大,舞臺大了,北京可以發揮的影響空間更大。
北京如同一件藝術品,前人加工創作形成了自己的作品,后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加工創作,遇到了環境變化,大家再根據時代需要調整創作方案。無數代人的努力,終于讓北京從最初小國區域中心,成長為王朝的中心,直至成為今天的國都。
北京之所以成為北京,歷史深厚是一個原因。我們平時談到中國歷史,眼光會多放在中原地帶,其實,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多個地方都曾存在文明,只不過受到當時挖掘條件和認識水平限制,這些文明不曾被發現,還有不少仍然沒有發現。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些文明在交流交往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而北京,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在舊石器時代,北京有“北京人”“新洞人”“田園洞人”和“山頂洞人”。新時期時代,北京也發現了大量的遺跡,早的有9000年前的“東湖林人,還有8000年前到5000年前范圍內的大量遺跡。說明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這里地力肥沃,適合生存,今天生產力水平更高了,可以承載的人口必然更多,環境更好了。
隨著時間推移,燕和薊成為北京這塊土地的主角。開始是,黃帝的后裔薊,從涿鹿地區發展而來,在北京平原上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初年,文王姬昌的庶子奭分封于此,在今天北京的琉璃河建立了燕國的都城。之后,燕國發展迅速,實力巨大,薊國漸弱,史書無記載最后不知所蹤,于是燕國都城就成了北京城的起源。
之后,多少朝代多少變遷,盡管都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從蓮花池移到了北海附近,盡管都城宮殿有所擴張變化,盡管管理北京的行政機構名稱有所變化,盡管位置東移西移南移北移,但是北京這個地域上,演繹出了精彩紛呈的都城演進篇。
秦朝時,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北京是廣陽郡的政治中心,也就是郡治所在。
秦末時期,戰亂紛起,燕國舊勢力曾經復辟,以北京為都。
西漢時期,盧綰為燕王,今天的北京在那時為薊,是封國都城。
王莽時期,把廣陽封國改為廣有郡,薊城是郡治所在。
三國曹魏時期,薊城仍然是當時封國的都城,或者當時郡的郡治。
從晉到隋朝,北京是幽州的政治中心,即郡治所在。
唐朝時,薊城變成了幽州城,先后有幽州總管府、幽州大總管府,在今天的北京地界上,成為幽州節度使、范陽節度使辦公地。
五代十國時期,后梁和后唐的政治軍事經濟重心還是薊城,北京仍然是那個時代的重鎮。隨后,有幾件標志性的事件值得回憶。石敬瑭身為河東節度使,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938年,北京成了遼的陪都,時稱南京。
后來,大約在1122到1125年,北宋從金手中買回了當時的南京,成為燕山府的府治。然而,金錢買不來和平,金人1125年重新占領燕山府,設立了燕京析津府,在金海陵王手中,遷都燕京,北京正式成了金朝的首都。
元朝時期,北京先是成吉思汗大臣木華黎統治漢地的駐地。后來,忽必烈在燕京建立都城,1272年正式遷都。然后,就有了明清兩朝的首都所在。
在這個過程中,薊城、燕都、幽州城、燕京、南京、中毒、大度、都、北平、北京、京師,北京的名稱不斷變化,但是地理位置變化不大,基本都在蓮花池東一帶。最大的變化是蒙古人建設新城時,原來金的都城破壞嚴重,于是在金中都北郊不遠,選取了金離宮萬寧宮為中心開始建設。
明清兩朝,在元大都基礎上,擴建宮殿,形成了今天巍巍壯觀的北京城。我們看到的中軸線,從永定門到中古樓,是數千年歷史發展的結果。
幾千年的歷史變遷,給北京帶來了很多影響,隨著時間推移,一些影響風吹日曬逐漸淡去,那些沉淀下來的,深深影響了北京的氛圍。
無論是燕趙時代的區域中心,還是元明清時期的全國政治中心,北京一直是政治中心。中心必然帶來官僚體系的集中。圍繞體系的文化、經濟、軍事等體系,也會聚集到北京。這就會讓一大批不同體系眾多優秀分子聚集北京,再經過改朝換代,進來的多出去的少,久而久之,人口的素質就越來越高。
清朝以前,中原地帶的農耕文化政權,經常和燕山以北的游牧民族政權發生戰爭,從秦始皇時代,到清朝的剿滅噶爾丹,都是這個范疇里的故事??梢哉f,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這兩個大的集團,總是在燕山到太行山的大同一帶發生軍事斗爭,打仗、和解,然后是互市,交換物資。在這其中,不論怎么打,不論是和親還是最后的講和,最后都是少數民族的一部分進入北京,自身融入中原農耕文明,再就是改朝換代,徹底融入。北方如此,西域的少數民族,西南的少數民族,也是如此。各民族在北京都有融合,在這里融合的徹底,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樣板。時間長了,人民會發現,在邊疆的少數民族和在京城的少數民族不一樣,京城的融入更深,或者說,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行程中,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發揮的作用更為明顯。
當然,還有經商的隊伍,怎么會能在京城沒有一席之地呢?各省的商人一直在北京有所活動,有所收益。山西票號、浙商、廣東十三行等,不同地域的商人群體,運來物資,贏得利潤,滿足人們的需求,自己也發財。盡管不是所有商人都發財,但是,北京人口眾多,官宦群體需求多,需求廣,就給商人帶來商機,讓商人整體上收獲滿滿。資金流、信息流,還有文化,都在京城匯集,相得益彰。
政治中心,必然會帶來文化的繁榮。無論是科舉選拔的優秀人才,還是民間的優秀人士,他們自身承載著文化,在北京交游,開闊眼界,也在更大范圍傳播自己的學問,在北京形成了文化高地。不僅高雅文化,通俗文化也是如此。清朝時期,四大徽班進京,加上朝廷上層人士的雅好,形成了京劇。不僅京劇,各種文化形式,在北京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讓地方的文化在北京得到推廣,也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有的干脆就直接形成了新的品種。
歷史賦予北京的無數養分,成就了北京,猶如一口醬肉鍋里的老湯,不斷蒸發,不斷增加新成分,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回味悠長香味四溢的氛圍。這就是北京的特點,也是歷史演進帶來的積極效應。概括總結一下,北京的發展,小起于土地肥沃適宜人口聚集成為小邑之都,大起于山南水北交通要地控邊強國乃成國都。到如今,沿著歷史慣性,北京享用前人的成果,面臨新的任務,在繼續努力。
每個人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城市如人,其性格就是人文精神。從童年、少年,經過青年到中年,性格基本定型,城市的發展呈現出的人文精神也相對固定。
七八公里的中軸線,秩序壯美,古今貫通,井然有序,建筑的外形深入人心,建筑的精神同樣深入人心。秩序壯美的中軸線,從永定門開始,經過天壇、先農壇,再到正陽門、天安門、故宮,然后到最高點景山,分散開是德勝門、地安門,收尾的是鐘鼓樓。眼光再開闊一些,向北就是奧運系列,地理上也是中軸線。向南到了大興機場,也是在此線上,多少年以后也可以申遺。高低起伏,左右分開,每一個建筑都有合適的位置,依據就是功能大小,合理排列,體現的是安守本位,這是一種秩序。一以貫之的是中國社會中的差序格局,每一個以自己為原點,向著外圍分別是子女父母等關系,天然的是逐次遞減的格局,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根本。北京的建筑反映了這種精神。北京是幾百年的王朝所在地,自然吸收了這種傳統文化的精髓,并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清末民初,旗人禮多說的是一種傳承,實質是秩序。如今在北京,這種隱然的秩序格局處處都是。
遼闊的舞臺廣譜的對接。北京匯聚精英, 不排外,平臺大,有足夠的空間,什么人都可以活下去,宛如一個萬能充電寶,什么方式也可以活,什么能耐都可以有作為。作為首都,各路精英都來到北京,繁衍后代。各種能人,也會想辦法到了京城打下一片天地,有不少就干脆留下來了。時間長了,能人越來越多,精英自然就多。見多識廣,各種情況都會匯集到北京,又讓這些本身就見多識廣的人增長了水平。
寬容豁達各取所需的精神。南來北往,古今大事,川流不息。每一輩人見過了,看開了,自然就豁達了。這就是生活,萬事萬物都有生存的原因,只有理解了,隨緣而為,才是高層次的思維。北京人見得多,就很豁達。什剎海的小巷子里,有不少人力三輪車,能帶著游客一家一家說過去,哪個達官貴人的發家史,倒霉事,教訓等,讓游客在不到兩個小時受到一場深刻的人生教育,佩服車夫的學問。豈不知,這就是車夫的生存之道,就是靠著這個生活,論起生活品質,不一定就比游客高。為什么,游客還有錢有閑來京城玩,車夫能有錢有閑去外地玩嗎?經歷過了,寬容就成了一種必然。寬容是對別人的態度,對自己呢?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北京的平臺大世面廣,人人都從中得到共鳴有所收益。當然,這個過程,有努力,有無奈,有雄起,主線是奮斗,最終都是一畝三分地的需求,找到定位,體現價值,就活出了滋味。在北京,既有提籠架鳥的公園大爺,也有揮汗如雨跑步的中青年,既有焦圈豆汁,也有牛排奶茶。不論如何,只要能得到滿足,實現價值有口飯吃,就是好地方。
城市發展的歷史中,政治和市場是兩個很重要的因素。有的城市因為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繁榮,這樣的例子多在國外。有的城市,因為政治原因,帶來繁榮。這是理論的邏輯分析,在實際中,這兩種因素總是相互交織,不可能完全分開,無非哪一種發揮的作用多一些。北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最大的影響因素是政治。燕薊金遼的時候不說,就從元朝后開始,定都所在,決定了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影響決定了文化發展,也間接帶動經濟的發展。這才有了北京幾百年以來的發展,把元朝以前的成果發揚光大,直到今天的泱泱國都。
如今,北京的人口越來越多,就開始瘦身,疏解非首都功能,遷出一部分產業,人隨業走,自然減少部分人口,卸掉一些北京發展的包袱,北京才能更成為首都。準確地說,是圍繞首都的定位改了,保留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原來的經濟中心取消了。然后又有了非首都功能疏解,有了北京市相關部門的搬遷。對于這個思路,人們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北京正在改變,交通雖然還不理想,但是比以前好了,環境在變好,擁擠程度似有改變。這就好比人到中年,會發福,需要制定鍛煉計劃,甚至包括節食,才能保持身材和活力。城市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也需要控制產業規模,控制人口,方能保持活力。
當然,說到北京發展,離不開河北和天津。燕山以南,渤海以西,太行以東,能真正帶動這塊土地發展的,只有北京。北京是國都,必然承擔著全國發展的謀劃執行責任,也應該承擔起引領周邊發展的重任。說到底,這是一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問題。首都功能的調整,北京成為京津冀地區華北平原的龍頭,在智力、人才等方面占有絕對優勢,既可以靠相關產業增加京津冀地區的活力,也可以成為人才智力輸出的倉庫。天津可以繼續在制造、海洋運輸等方面。河北應該在為北京天津發展的必須產業上,在配套方面成為助力,比如吃穿日常生活用的,勞動力,還有相關產業的配套方面,比如現代高端農業、職業技術培訓等。
北京成為首都,有千年發展的基礎,也有政治因素的所用。在未來的發展中,政治因素還是北京的重要一極。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的實踐,讓我們再次考量北京的定位和發展空間。如果中國發展可以帶動亞洲的發展,北京就成為亞洲的中心。如果亞洲的發展,可以帶動歐洲的穩定繁榮,那么北京就成為亞歐大陸的中心。如果北京可以黏合北美和南美洲融入世界秩序,形成更加和平穩定繁榮的秩序,那么北京的作用更大。那么,非洲呢?北京已經在非洲的繁榮穩定中發揮作用了,中非合作論壇的作用越來越大。
中軸線,7.5公里的長度,用了三千年才形成,成為中國的中心象征。假以時日,這個中軸線,也可以成為人類文明的中軸線,方不負北京之稱謂也!
(作者系中央機關公務員,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