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古籍數字化”。202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提出:“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籍是記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少數民族古籍作為中國古籍重要組成部分,生動記錄了各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因此,推進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是新時期保護好、利用好古籍的有效方式。
一、智慧圖書館建設框架下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的背景
近年來,智慧圖書館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高度自動化圖書管理,創新了圖書管理模式。古籍作為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之一,數字化建設是保護與傳承珍貴古籍的重要手段。將少數民族古籍數據資源作為數字人文的組成部分,運用智慧圖書館賦能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管理,促進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管理的迭代升級是大勢所趨。
(一)智慧圖書館的內涵
筆者認為,智慧圖書館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建設智慧化資源。傳統圖書館主要是以館藏圖書為主要資源,圖書、期刊和報紙是主要的館藏內容和存儲介質。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呈幾何級數增長,圖書、期刊和報紙對信息資源的承載能力面臨著很大的考驗,圖書館對圖書、期刊和報紙的購買、存儲和管理遠遠跟不上讀者的需求,館藏文獻資源總體上處于稀缺狀態。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電子化、智能化的信息存儲、傳播模式更能夠為人們廣泛接受。因此,打造智慧圖書館就要改變紙質文獻為主的存儲模式,將中外文電子書刊、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等資源有效整合,依托圖書館紙電資源系統,運用大數據分析,及時、準確、科學地調整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策略,提高圖書館選書建庫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這就是智慧化資源建設。依托智慧化資源建設打造的智慧化圖書館將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的服務模式為廣大讀者搭建數字化閱讀平臺,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服務。二是打造智慧化服務。圖書館利用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可視化展示技術,可以隨時了解掌握讀者需求規律和變化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使圖書館的服務最大限度滿足讀者的學習、查閱需求。
由此可見,首先智慧圖書館應兼具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特點,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為知識的互聯和共享創造有利條件。其次,智慧圖書館建設運用智能技術管理圖書館,將圖書的借閱和管理功能集中于智慧管理平臺,打造更為高效、便捷的圖書管理模式。再次,智慧圖書館的操作和使用應更為便捷,讀者和管理人員通過智慧化設備了解相關信息,在智慧化和自主化的圖書管理系統中了解圖書信息,極大地減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凸顯智慧圖書館的便利性。
因此,智慧圖書館框架下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就是把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科技手段、先進數智技術、智能設備設施綜合運用于少數民族古籍原生性保護、再生性保護、傳承性保護等各類保護體系中,以智慧數據為驅動,實現少數民族古籍全過程保護,以及在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思想、技術、流程、手段上的創新和轉型;以資源整合為路徑,實現多模態少數民族古籍所蘊含的知識、思想、文化、精神、價值的深入挖掘;以傳承活化為目標,實現少數民族古籍內容、價值與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的有效結合,推進少數民族古籍的活化傳承利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二)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的意義
智慧圖書館建設框架下,實現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對智慧圖書館建設意義深遠。一是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需要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智能書架建設、云計算等多種高新科技,以此來拓寬讀者獲取少數民族古籍資源的途徑,增強讀者閱讀興趣,豐富讀者閱讀體驗,從而提高少數民族古籍資源利用率。二是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等智能圖書推薦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向讀者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在功能體驗設計方面,還可以為讀者提供專屬圖書界面,人性化地滿足讀者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
二、智慧圖書館建設框架下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少數民族古籍是中國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蘊含了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審美和精神理念。近年來,中國在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整理和數字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如西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近年來完成了大量古籍文獻的普查登記和數字化工作。2019年,完成了近6000函古籍文獻普查登記數據整理歸檔,建設完成了近6TB藏文古籍文獻數字化數據庫。西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通過多年努力,已完成167函24126葉,總量5.94TB的館藏珍貴藏文古籍文獻數字化數據庫建設,使得這些珍貴古籍文獻能夠更好地被保護和利用。拉薩市檔案館計劃對130卷古藏文檔案進行數字化和修裱工作。截至目前,西藏已普查登記18000余函古籍文獻;291函古籍成功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纂出版《雪域寶典》等數十本系列藏文古籍普查保護成果叢書;累計修復近3000葉瀕危古籍文獻。然而,在智慧圖書館建設框架下,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仍然存在著問題。
(一)對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認識不深
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起步稍晚,從發展水平上看,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僅實現了古籍資源閱覽的計算機化和網絡化,忽視了對古籍數字化的動態創新發展。在進行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時,對智慧圖書館建設中古籍數字化建設的認識不夠深入,不了解前沿的建設理念,將智慧圖書館建設理念融入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的認識還有待加強。
(二)少數民族古籍數字修復技術精細度不夠
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多存在古籍酸化、老化、破損等問題,在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少數民族古籍修復過程中,對少數民族古籍的數字化文本識別工作總體上還較為粗糙,如在數字化掃描處理古籍,將其轉化為數字圖像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圖像的去污和糾偏,不能精確還原古籍內容,在圖像處理的顏色校正過程中,對色彩和對比度的精準調適不足。由此可見,利用智能化修復保護技術輔助古籍修復工作,仍然是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的短板。
(三)少數民族古籍數據資源標準化建設不足
當前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建設在書目錄入、數據存儲規范、平臺接口等方面存在數據信息不一致的現象,特別是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中的斷句、標點、分詞、異體字等處理造成影響。此外,數據資源的匯總和聚集不夠規范,使少數民族古籍數字資源的信息難以整合,資源跨平臺、跨數據庫整合出版難以實現,古籍數據資源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影響了我國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的進程。
(四)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人才投入不足
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專業性較強,需要多種知識和能力的融合,十分考驗圖書管理者的跨學科知識運用能力。目前,古籍數字化建設的專業人才較少,諸多圖書管理員僅具備專業的圖書管理知識,對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智能化技術以及虛擬仿真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有限,不能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管理圖書館,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
三、智慧圖書館建設框架下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的優化策略
(一)重視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發展
少數民族古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實現對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是保護少數民族古籍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可以讓各族群眾通過數字資源了解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不斷深化對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的認識,與時俱進更新數字化技術,將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融入智慧圖書館整體建設中,不斷優化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水平。在此過程中,要不斷學習和了解智慧圖書館建設理念,為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如加強對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專題培訓,提高圖書館管理人員的認識,使之能夠了解古籍數字化建設的前沿動態,盡快更新圖書館建設的思路,從而優化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路徑。
(二)利用VR技術加強少數民族古籍修復與沉浸式體驗
VR技術即虛擬現實技術。通過VR技術對古籍中的場景和物品進行3D建模,創建虛擬環境,可以實現古籍修復的可視化,更加高效做好古籍修復。在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中,利用VR修復技術,在掃描、圖像處理、交互設計中,獲取少數民族古籍高清圖像,對圖像進行去污、糾偏、色彩校正,以便更好地恢復其原貌。同時,還可以利用VR技術還原少數民族古籍場景,創新展覽的形式和解說、互動方式,提升修復效率,增強讀者沉浸式體驗感和互動感,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少數民族文化。
此外,對于新增的少數民族古籍,圖書館可以利用VR技術進行盤點,記錄古籍的名稱、作者、版本等,修復人員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古籍的狀況,提高修復質量。
(三)加強少數民族古籍資源管理
一是要建立全面的少數民族古籍資源數據庫。在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管理過程中,對少數民族古籍中的文字、圖像等通過統一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實現其數據存儲、檢索和共享,提高數據的完整性。二是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通過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來進一步明確古籍分類、標注、編碼的標準,提高古籍數據的準確性,使不同來源的少數民族古籍數據資源能夠有效整合,實現古籍數據的價值提升,為智慧圖書館建設中數據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礎。
(四)強化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
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需要人才的支持,圖書館應采取人才“引培共舉”的方式,聚合具備智慧圖書館建設的人才,發揮其智力保障作用,促進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和發展。一是要做好對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人才的引進。圖書館應加強與高校合作,通過建立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相關實習基地、開展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合作項目、參與高校校園招聘等方式引進相關人才。還可以積極參與圖書館行業活動,擇優引進具備智慧化技術和圖書館管理復合型人才。二是加強對圖書館現有人才的培訓力度,關注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管理人員的持續發展,為現有人才提供學習和培訓機會,使之盡快補齊智慧化圖書館建設的短板,提高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的工作水平。
總而言之,各級圖書館應最大化發揮智慧圖書館建設的作用,結合當地圖書館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情況,從數字化建設意識、修復技術、標準化管理以及人才培育等方面,多措并舉,不斷探索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的優化策略,只有這樣,(下轉第75頁)(上接第70頁)才能智慧賦能,使古籍成為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從而促進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N].光明日報,2021-04-13(01).
[2]歐陽劍.數智時代古籍數字出版中的價值再造[J].出版科學,2023,31(04):17-25.
[3]胡騫.融合出版背景下古籍知識服務平臺的內容生產與轉向[J].出版發行研究,2023,(09):44-49.
[4]雷玨瑩,王曉光.數字人文視域下古籍出版的內容價值增值[J].科技與出版,2023,(03):105-109.
[5]陳力.數字人文視域下的古籍數字化與古典知識庫建設問題[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8(02):36-46.
[6]潘俊.面向數字人文的人物分布式語義表示研究——基于CBDB數據庫和古籍文獻[J].圖書館雜志,2020,39(08):94-102.
[7]王秋云.我國古籍數字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21,(24):9-14.
[8]蘇祺,胡韌奮,諸雨辰,等.古籍數字化關鍵技術評述[J].數字人文研究,2021,1(03):83-88.
[9]雷玨瑩,侯西龍,王曉光.數智時代古籍數字化再造的邏輯與進路[J].數字人文研究,2022,2(02):46-56.
[10]李秀東,大數據驅動下圖書館智慧化發展探究[J].柴達木開發研究,2021(01):42-44.
(作者簡介:李秀東,女,供職于中共青海省委黨校圖書館。職稱: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