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黃河中下游的河南擁有豐富多彩且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些民俗文化承載著河南人民的歷史記憶、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是區域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然而,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進程中,民俗文化面臨著諸多挑戰,傳承與創新民俗文化迫在眉睫。本文以河南地方志為依托,深入挖掘和利用其中的民俗文化資源,從不同方面探索民俗文化的傳承創新路徑。
科技賦能
構建數字化傳承創新體系
建立全方位民俗文化數字資源庫
組織專業團隊深入河南各地,對河南地方志中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地毯式收集,包括常見的民俗活動、民間藝術表演及散落在民間的古老習俗、瀕臨失傳的手工藝制作細節等。按照民俗類型、地域分布或歷史時期等多個維度對素材分類整理,確保數字資源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利用圖像識別、音頻處理和視頻剪輯技術優化素材。對模糊的老照片進行高清修復,增強圖像清晰度;對民間音樂和歌謠進行降噪處理,提高音頻質量;對民俗活動視頻進行剪輯和標注,突出關鍵環節和文化內涵。
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開發智能化的檢索與推薦功能。用戶通過輸入關鍵詞、選擇民俗類型或指定地域范圍等方式,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民俗文化資源。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收藏記錄和搜索偏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民俗文化推薦。比如,用戶輸入“河南春節民俗”,系統能夠智能推薦河南不同地區的春節習俗、慶?;顒雍蛡鹘y美食等相關資源,并按照相關性和熱度進行排序。
打造沉浸式民俗文化數字體驗平臺
利用 VR (虛擬現實)技術創建逼真的虛擬民俗文化場景。打造虛擬傳統村落場景,用戶漫步其中,參觀古老的民居建筑,了解其建筑風格和居住習俗;進入虛擬元宵節慶典現場,與虛擬角色一起賞花燈、猜燈謎,參與舞龍舞獅表演等,身臨其境地感受河南民俗文化魅力。借助AR(增強現實)技術,將民俗文化元素融入現實環境中。在民俗博物館展覽中,通過 AR技術,用戶用手機掃描展品,即可呈現出與之相關的動態演示、歷史故事與文化解讀。
設計開發互動式民俗文化游戲。制作一款以河南民間故事為背景的角色扮演游戲,通過任務和挑戰,用戶在游戲中可以體驗傳統手工藝制作、參與歲時節日活動、學習禮儀民俗。
加強民俗文化數字傳播與推廣
創建官方賬號,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強大的傳播力,定期發布河南民俗文化的精彩內容。在微博上發起“黃河民俗風情”話題活動,鼓勵用戶分享經歷和照片,形成話題熱度,吸引更多人參與討論。與知名網絡平臺合作,推出河南民俗文化系列紀錄片,制作民俗音樂和歌謠專輯,開設民俗文化專欄,通過多平臺協同推廣,擴大河南民俗文化傳播范圍。
開發以河南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數字文化產品,如電子書、手機壁紙和表情包等。這些產品便捷而富有趣味性,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傳播民俗文化。開發河南民俗文化旅游應用程序,用戶可以在其中規劃民俗文化旅游線路,預訂民俗文化體驗活動,與其他游客交流分享心得。
產業融合
推動民俗文化多元化發展
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深入挖掘河南各地的民俗文化特色,精心設計民俗文化主題旅游線路。推出“黃河民俗文化之旅”,串聯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景點,如蘊含宗教信仰和雕刻藝術的洛陽龍門石窟、展示宋代市井生活的開封清明上河園、體現武術文化的登封少林寺等,讓游客在旅途中全面感受黃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對現有旅游景區進行民俗文化升級改造,在景區內增加民俗文化展示區、體驗區和表演區。如獲嘉同盟小鎮內恢復傳統的手工作坊——面粉鋪、豆腐坊等,讓游客親身體驗傳統手工藝制作過程。
設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紀念品。結合河南的傳統手工藝和文化元素,如開封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洛陽唐三彩等,開發出實用又具有紀念意義的旅游商品。根據游客需求和興趣,定制專屬民俗文化旅游體驗:為攝影愛好者安排民俗文化攝影之旅,邀請專業攝影師指導他們拍攝民俗風情照片;為美食愛好者提供民俗美食體驗之旅,帶領他們品嘗地道的黃河流域美食,學習其制作方法;為文化研究愛好者組織民俗文化深度考察之旅,安排專家學者講解交流。
與文創產業協同創新
以河南民俗文化為主題,舉辦創意設計大賽,吸引設計師參與,激發創意靈感。如以豫劇臉譜為靈感設計時尚的服裝飾品、以河南傳統建筑為原型設計創意家居用品、以民間故事為題材設計兒童玩具等都是新穎獨特的文化創意。
利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具有創新性的民俗文化文創項目。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精美的民俗文化雕塑模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民俗文化智能玩具、互動裝置,結合新材料研發具有特殊功能的民俗文化產品,如具有防水防曬功能的傳統剪紙藝術裝飾品等。
與特色農業、手工藝產業聯動發展
結合河南的農耕文化民俗,發展民俗文化特色農業。推廣種植具有地方特色的農作物,如新鄭大棗、中牟大蒜、溫縣鐵棍山藥等。舉辦大棗采摘節,推出山藥美食制作體驗活動。全面普查和整理河南傳統手工藝,建立手工藝數據庫。記錄手工藝的種類、制作工藝、傳承譜系、分布區域等信息,為手工藝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數據。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傳統手工藝的扶持力度,設立傳統手工藝發展專項資金,培育民俗手工藝品牌。
人才培養
夯實民俗文化傳承創新根基
完善民俗文化教育體系
高校開設民俗文化相關專業,如民俗學、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民間藝術等。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學生到民俗文化博物館、非遺傳承基地實習,參與民俗文化的調研、整理和保護工作;開設民俗文化田野調查課程,讓學生深入其中,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強高校與民俗文化機構、企業的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共同開展民俗文化研究、產品開發和人才培養。
將民俗文化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編寫適合中小學生的民俗文化教材,涵蓋河南的傳統節日、民間藝術和生活習俗等內容。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和傳承民俗文化。開展民俗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民俗文化專家、藝人到學校舉辦講座、表演和培訓活動。在學校舉辦民俗文化節,組織學生參與民俗文化表演、手工藝制作、傳統美食烹飪等活動,增強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
強化民俗文化傳承人培育
制定科學合理的民俗文化傳承人認定標準和程序。全面普查和評估河南民俗文化傳承人,根據其技藝水平、傳承能力、社會影響等因素,認定各級傳承人。政府給予傳承人資金補貼,提供展示平臺,舉辦傳承人技藝展示會、專場演出等,提高其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打破傳統的師徒傳承模式,探索多元化的培養方式。在傳承人的傳習所里,采用集中授課、個別輔導、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傳承效率。組織傳承人參加培訓班、研修班,學習現代文化知識、管理理念和創新方法,開闊傳承人的視野。鼓勵傳承人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線上教學、直播展示等活動,擴大傳承范圍。
提升民俗文化從業者素質
以河南民俗文化為主題,針對民俗文化旅游從業人員,開展旅游服務技能培訓。舉辦導游大賽,要求導游在比賽中準確生動地講解河南民俗文化景點,展示良好的服務態度和專業素養。組織旅游從業人員參加民俗文化講座和培訓課程,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內涵,提高服務質量。為民俗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提供創意設計、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邀請國內外知名設計師舉辦創意設計工作坊,分享設計經驗和創新理念;開展市場營銷培訓課程,幫助從業者了解市場需求、掌握營銷策略和品牌推廣方法,提高民俗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舉辦黃河文化民俗產業發展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傳承人等共同探討民俗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問題和對策。舉辦民俗文化創意產品展銷會,展示優秀創意產品,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與貿易往來。建立民俗文化從業者聯盟或協會,加強行業自律,規范行業行為,提升河南民俗文化產業的整體形象和影響力。
政策保障
優化民俗文化傳承創新環境
加強政策支持與規劃引導
政府出臺專門針對民俗文化傳承創新的政策法規,明確民俗文化的保護范圍、傳承主體、創新機制和保障措施等。制定河南民俗文化保護條例,制定對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包括對物質文化遺產,如古老建筑、文物古跡等的修繕和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等的傳承和發展;明確民俗文化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建立民俗文化創新激勵機制,對在民俗文化創新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設立民俗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民俗文化項目的開發、扶持民俗文化企業和傳承人、舉辦民俗文化活動和完善民俗文化基礎設施等。
結合河南實際情況,編制民俗文化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應明確民俗文化發展的總體目標、階段性任務、重點項目和實施步驟等。在未來5年內,可打造若干個民俗文化特色小鎮,建設一批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培育一批知名民俗文化品牌;確定民俗文化與旅游、文創、農業等產業融合發展的具體路徑和項目布局,引導民俗文化產業有序發展。
加強政策監督與評估
建立民俗文化政策監督評估機制,對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定期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設定全面科學的指標體系。從短期來看,需關注河南民俗文化活動開展的頻次、參與人數的變化,以此衡量政策對民俗文化推廣的效果。從中期來看,評估河南民俗文化產業的經濟收益增長情況,包括民俗文化產品銷售額、民俗旅游收入等,同時考察民俗文化傳承人的生活保障水平是否得到改善。長期而言,要考量河南民俗文化在民眾中的認同感和傳承意愿是否增強,是否有更多年輕一代愿意投身民俗文化事業,以及民俗文化在地區文化影響力中的比重變化。
建立多渠道的反饋機制
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地方志辦公室等可設立專門的線上線下反饋渠道。開設官方網站的反饋板塊、設立專門的反饋郵箱、開通反饋熱線電話等。民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對河南民俗文化的傳承創新工作提出建議、意見或反饋問題,相關部門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這些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工作方向和策略,保障政策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有效地推動民俗文化傳承創新發展。
河南地方志中的民俗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基因,是民族歷史的見證,是推動河南發展的文化軟實力。新時代背景下,要立足河南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積極推動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河南經濟、文化發展,并為民族文化復興書寫中原出彩篇章。
本文選自: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黃河文化視域下河南地方志民俗文化傳承創新路徑研究”(編號:24B870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 中原科技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