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傳承工作,加快推進文物資源轉化為城市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意義。
鄭州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資源數量數不勝數,文物資源分布星羅棋布,是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的文物資源大市和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鄭州雖為文物資源大市,但距離文化強市還有一定差距,尚未具備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影響力。主要原因在于這些文物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沒能將文物資源優勢轉化為城市文化軟實力。本文引入SWOT分析法,對其文物資源利用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進行系統分析,既客觀評價其文物資源先天稟賦,又深入挖掘其利用過程中面臨的外部環境問題。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嘗試針對鄭州文物資源利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旨在將文物資源優勢轉換為城市文化軟實力,助力鄭州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
鄭州文物資源
稟賦現狀分析
鄭州文物資源豐富,為助力鄭州打造高水平的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對其文物資源稟賦及利用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必要且迫切。在此,以現代管理學的經典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對其進行綜合評價。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自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管理學教授海因茨·韋里克提出以來,被廣泛應用于商業分析領域,是一種能夠較客觀準確分析、研究某個對象現實情況的有效方法。SWOT分別代表了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其中,優勢和劣勢側重于自身天然稟賦,機遇和威脅側重于面臨的外部環境。
第一,優勢。鄭州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6個大遺址片區之一,文物資源不僅數量眾多、價值突出,而且分布密集,在黃河流域乃至全國范圍內屈指可數,這是鄭州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基本著力點。據2024年最新數據顯示,鄭州地區已有16個項目先后入選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目前全國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最多的城市。鄭州還擁有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和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兩項世界文化遺產。此外,鄭州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83處(89項),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49處,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91處,不可移動文物點近萬處。
自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鄭州便是人類理想的棲息地,東亞現代人在此棲居,李家溝文化在此發展,裴李崗文化引領農業起源。政治上,鄭州展示了中華文明從仰韶聚落到河洛古國,從夏商王國到唐宋帝國的王權發展歷程;精神文明上,“天下之中”的文化基因根植于所有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物質文明上,養蠶繅絲肇始于此,青銅文化繁榮于此,冶鐵技術曾領先世界千年。鄭州地區脈絡清晰、序列完整的文明化鏈條綿延萬年而不斷,是對中華文明孕育、創新、發展的全景展示。放眼黃河流域,文明如此集中、脈絡如此清晰、時代如此相扣、文化如此燦爛的,鄭州占有重要一席。
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市文旅及文物保護工作,這是鄭州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強有力保障。2021年1月6日中國共產黨鄭州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鄭州市委關于制定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將“文旅強”定為鄭州2035年的遠景目標之一,“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彰顯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古都魅力”成為12項核心建議之一。
鄭州區位交通優勢明顯,這是鄭州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有力助推器。作為全國第一座“米”字形高鐵城市,以鄭州為中心,“高鐵兩小時經濟圈”已覆蓋半徑500千米、人口4.08億、近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作為中國八大樞紐機場之一,“飛機2小時航空圈”覆蓋全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三,大約90%的人口,95%以上的經濟總量。縱觀整個黃河流域,其他省市的交通便捷性無出其右,這為鄭州創造了展示黃河文化的便利條件,形成了有效助推。
第二,劣勢。鄭州承載了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厚重歷史,但這一階段缺乏文獻記錄和展示載體。長久以來,大眾對于中華5000年歷史的了解多來源于史書,而史書記載的前提是有成熟的文字系統。鄭州地區距今10萬年的織機洞遺址,1萬年前后的李家溝遺址,8000年左右的裴李崗遺址,5000~6000年前后的仰韶時代大河村遺址、雙槐樹遺址,4000年前后的夏代王城崗遺址,3600余年前的鄭州商城遺址等,很少甚至基本沒有文獻記載,依仗現代考古發現才得以重見天日。
鄭州文物資源總量、已定級的文保單位數量,均位于黃河流域乃至全國前列,但遺址類文保單位占比較重。以國保單位而言,83處國保單位中古遺址就有38處,占比46%,幾近半數;省保單位和市保單位的情況也大抵如此,遺址類文物點占據半壁江山。然而,大遺址文物資源普遍具有觀賞性不高、文化內涵難體現、保護成果不具體、不能用于城市建設、與社會聯系不緊密等問題,缺乏可視化展示鄭州地區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明孕育、創新、發展的全過程的條件,人們僅能通過有限的遺物、遺跡了解其作為“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的厚重歷史。
鄭州雖具有文物資源優勢,但對于黃河文化相關文物資源的持續性研究利用不足。不少重要文物遺存或全新考古發現,由于缺乏適當的宣傳展示方式,一旦完成保護級別的確立或考古工作的結束,又變成了默默埋藏在山野間或沉睡在地下的一處處冷冰冰的遺址,難以實現“活”起來的目標。客觀來講,目前鄭州尚缺乏拿得出手的、影響力強的、研究成果持續且豐富的、開發利用成功的、宣傳到位的爆款黃河文化IP。
文物宣傳展示不足,民眾對鄭州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文化品牌認同感不強。以八大古都為例,提到北京,人們可以在故宮感受明清王朝氣象;提到南京,人們會想到它作為明朝故都的盛景;提到西安,人們會想到它作為秦漢隋唐帝國的榮光;提到洛陽,人們會想到它作為漢唐東都的繁華;提到開封,人們能透過清明上河圖靜觀北宋汴京的街道;提到杭州,人們能通過陸游等人的詩歌感受南宋偏居一隅的悲涼;安陽殷墟雖甚少文獻記載,但甲骨文的發現早被寫入歷史教材,更是建立了殷墟博物苑,后續又持續投入擴大遺址保護范圍,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逐漸被人們熟知;而鄭州商城地處鄭州城市中心,受限于城市界面和經濟發展需求,一直未建立完整的遺址保護區,直到2021年才建成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2022年9月正式全面開放。鄭州文物資源集中展示宣傳不足,公眾的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認同感不強。
第三,機遇。黨中央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和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2024年9月25日,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在鄭州市調研博物館建設、文物保護利用等工作時,強調要全面提高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研究闡釋、展示利用水平,加快推進沿黃大遺址公園走廊建設,講好黃河故事、中國故事。這都為鄭州立足自身文物資源優勢,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提供了重要機遇。
河南確定強省會戰略,對鄭州文物文化事業發展給予重點扶持和傾斜。2021年12月27日,在河南省委宣傳部舉辦的“奮進新征程,中原更出彩”第六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實施鄭州都市圈“晉位升級”工程,新納入洛陽、平頂山、漯河、濟源4座城市,由原來的“1+4”拓展為“1+8”,推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全面提升承載力、輻射力、帶動力。2022年3月29日,省委書記樓陽生到鄭州專題調研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強調“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鄭州是重中之重”“要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全景式展示河南文化河南歷史”。在此背景下,鄭州集全省之力,加強對黃河文化的保護研究、宣傳展示、利用傳承等工作,為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注入更強大的動力。
文物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博物館熱席卷全國,廣大市民的文化休閑需求空前高漲。2021年,《唐宮夜宴》成功出圈,河南博物院迅速推出唐宮夜宴盲盒,博物館盲盒經濟被點燃,后續的考古盲盒等相關文創產品熱銷全國,文物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同時,博物館熱席卷全國,廣大市民的文化休閑需求高漲。以2022年9月1—4日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為例,4天展期內吸引了10萬余市民參觀,其中不少都是從外地專程趕來。由此可見,鄭州并非缺乏文物或文化需求,相反,只要有適當的宣傳、展示形式,疊加豐厚的文化資源,鄭州必然可將黃河文化產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加以打造。
第四,威脅。在全國文物熱的背景之下,沿黃各省市之間文化品牌、文創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以“黃帝故里”這一文化品牌為例,有研究者引述《史記》“黃帝崩,葬橋山”的記載,認為陜西黃陵縣才是“黃帝故里”,這對新鄭黃帝故里城市品牌造成某種程度上的沖擊。文創產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以博物館盲盒為例,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新疆博物館等諸多博物館都推出了自己的系列盲盒,而絲巾、手賬本、臺歷、帆布包、冰箱貼等更是司空見慣,公眾難免存在審美疲勞。因此,想在黃河文化品牌和文創產品上占據一席之地,還需從深挖文化內涵、研究消費者心理著眼,才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中原因其地理位置、文化淵源、精神品格等方面條件,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黃河文化的四大核心文化片區之一,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質,無不在中原文化片區得以充分體現,這也是中原之所以成為一體化進程完成后的歷史主舞臺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文化片區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所具備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們要重視目前存在的無中心論或消解中原概念的傾向,持續加大對以鄭州為核心的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片區的研究力度,牢牢把握其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學術影響力。
綜上所述,鄭州的文物資源總體上優勢與劣勢兼具,機遇與威脅并存。因此,要發揮優勢、規避劣勢、抓住機遇、應對威脅,將鄭州的文物資源優勢轉化為城市文化軟實力,助力鄭州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
鄭州打造黃河文化
主地標城市的建議
持續發掘文物資源內涵,筑牢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學術話語權
當前,沿黃各省市對于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建設都投入較大熱情,鄭州學界要深入發掘鄭州獨特的文物資源內涵,進行持續研究,筑牢學術話語權。一是政府組織專家學者選取鄭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黃河文化,成立研究室,進行專題性、持續性的深入研究。二是研究成果要應發盡發、快發頻發,同時要提升對古籍整理研究和編輯出版的能力,策劃出版關于講述鄭州黃河文化資源的系列叢書。三是成立文物資源數據庫,為學術交流和鄭州黃河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翔實的資料與渠道。四是搭建文化交流平臺,持續開展黃河文化月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開展系列講座等,增進國內國際對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廣泛共識。
依托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打造沿黃精品文旅線路
當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大勢所趨。要抓住文物熱、博物館熱、民眾文化休閑需求空前旺盛的機遇期,大力推進文旅文創融合發展,圍繞黃河文化帶及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環嵩山文化旅游帶和中心城區文化板塊建設沿線豐富的文物資源,持續打造精品文旅線路。一是依托黃河文化旅游帶的自然風光開發精品觀光旅游路線。二是依托裴李崗遺址、大河村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西山古城、登封王城崗遺址、鄭州商城遺址等開發精品中華文明探源路線。三是依托黃帝故里、炎黃二帝、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等資源開發精品尋根路線。四是依托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等開展鐵文化、陶器文化、天文學等科技文明展示路線。
加快大型遺址公園和博物館之城建設,塑造鄭州黃河文化展示新地標
據2024年最新數據顯示,鄭州市域內博物館總數已達114家,但國字頭博物館尚較為缺乏,難以形成對全國的輻射和影響力。因此,鄭州必須依托獨特的文物文化資源加快推進中華文明主題樂園、北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雙槐樹考古遺址公園、黃河文化博物館、中國古代冶鐵博物館等一批大型遺址公園和國字頭博物館建設,依托自身豐富的博物館資源打造博物館之城,形成鄭州黃河文化展示新地標。
鼓勵跨界創新,打造爆款文化IP
針對文物資源宣傳不足、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的文化品牌認同感不強的現狀,要鼓勵跨界創新,打造爆款鄭州黃河文化IP。2021年,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火遍全國,帶動了以盲盒為代表的周邊文化產業發展。其火爆一方面得益于形式創新,現代科技賦能文物文化產業發展,讓唐俑化身為翩翩起舞的“唐宮小姐姐”,讓千年文物“活”了起來,“火”了起來;另一方面得益于文藝工作者和文物工作者跨界交流,從文物中尋找創作靈感。因此,要鼓勵文藝工作者和文物工作者深入交流,跨界合作,不斷創新,科技賦能,打造專屬于鄭州的爆款黃河文化IP。
提升文博單位的現代治理水平,形成城市展示的優質窗口
文旅熱浪潮之下,各地游客的到來也考驗著城市管理水平。淄博燒烤的火爆不僅得益于其獨特的燒烤文化,更得益于淄博市政府高水平城市治理能力下淄博人民所展現的善良心地、包容情懷和真誠品質。作為免費開放單位,鄭州市各文博單位不僅是展示古都鄭州厚重歷史積淀的窗口,更是展示魅力鄭州現代管理水平的舞臺,要進一步提升講解接待、策展布展水平,讓觀眾有更好的參觀體驗,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形象展示的優質窗口。
總之,鄭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鄭州的一處處文物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最高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向世人宣示中華文明在鄭州奠基、成長、延續,黃河文化在鄭州繁榮、發展、傳承的全過程。鄭州從文物大市發展為文化強市,文物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軟實力,應搶抓難得機遇、深挖自身優勢資源,創新宣展形式,最大程度地滿足公眾文化需求,將這片南依嵩山、北臨黃河的文化重地打造成為有口皆碑的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
(作者單位 鄭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