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黃河文化體系不僅涵蓋了古代的農耕生活、工藝技藝,還承載著許多歷史故事和傳統價值觀。黃河流域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隨著黃河文化重視度的提高和旅游業的發展,黃河流域的文化傳承和文旅項目逐漸受到更多關注。為探討公眾對黃河文化的認知與情感態度,通過采集新浪微博平臺上與黃河文化相關的文本數據,采用情感分析和共詞網絡分析等方法,揭示公眾對黃河文化的關注熱點和情感傾向。本研究成果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動黃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實證支持,并為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了參考依據。
黃河流域文化資源與政策調查
目前,有關黃河流域的文化資源與政策的調查,如表1所示。新浪微博作為信息傳播和公眾討論的重要平臺,在信息分發和輿論傳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研究黃河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文本數據。現有文獻對文化認同的研究多為探索性研究,本研究旨在利用新浪微博數據,通過文本可視化、情感分析和共詞網絡來直觀地展示公眾對黃河文化的關注熱點和情感傾向。
黃河文化的文本數據采集
新浪微博平臺是中國較大的社交媒體之一,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和豐富的文本內容,且用戶活躍度高,涵蓋了廣泛的社會階層和地域,能夠較好地代表公眾對黃河文化的看法。在新浪微博網頁端檢索時,檢索字段包括但不限于“黃河”“黃河文化”“黃河文明”等。
黃河文化的文本數據預處理
數據清洗。在對黃河文化的文本數據預處理中,所采集到的數據文本中,由于網頁文本本身的不規范性,會導致采集到的文本數據中包含大量的無效信息,如果在后續的分析中引入無意義的習語和文本,則會影響分析的效率和準確性。過濾規則如下:將繁體字轉化為簡體字;刪除文本中的網頁鏈接、標點符號以及特殊符號后的內容;去停用詞,刪除“啊”“呀”等語氣助詞,“很”“非?!钡雀痹~,“還”“可是”等連接詞;刪除文本中的表情符號;無效評論、噪聲的去除,網絡評論所涉及的主題可能與挖掘的目標主題不一致。
文本分詞。因為中文沒有詞與詞之間空格的特點,采用不正確的切分會導致歧義。有效分詞的目的是在最大程度保留文本特征的情況下,將連續的文本切分成有意義的詞語單元,以便能夠為后續的分析工具所理解。本文通過搜索引擎模式進行文本分詞并統計詞頻與文本頻率。表2中為示例詞匯,其中詞頻指的是該詞匯在總文本數據中出現的次數,而文檔頻率指的是該詞匯在多少條文本中出現過。
情感分析。情感分析作為文本挖掘領域中的重要方法,能夠有效地捕捉和量化公眾對特定話題的情感傾向,為理解社會情感提供關鍵性洞察。在本研究中,通過對與黃河文化相關的新浪微博文本數據進行情感分析,揭示了公眾對這一文化現象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認同。結果顯示,正向情感高達88.52%,黃河文化在公眾認知中具有極為積極的形象。這一現象與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的象征意義密切相關,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壯麗的自然風光激發了公眾的自豪感與歸屬感。同時,2.62%的中性情感反映了一部分公眾對黃河文化持有客觀或中立態度,這或許與個體對黃河文化的認知深度、個人經歷的差異以及對其文化價值的不同理解有關。負向情感占8.86%,可能與個別文旅負面事件或環境問題等相關聯。
詞云圖。詞云圖是一種直觀展示文本數據中關鍵詞頻率和重要性的視覺工具,能夠有效地揭示文本集中的主要主題。因此,利用微博文本數據的分詞結果進行TF-IDF關鍵詞分析,用高值關鍵詞繪制出反映黃河文化特點的詞云圖,以直觀地展示公眾討論的熱點話題,如圖1所示。詞云圖用以評估一個字詞對于一個文件集或一個語料庫中的其中一份文件的重要程度。字詞的重要性隨著它在文件中出現的次數成正比增加,但同時會隨著它在語料庫中出現的頻率成反比下降。
共詞網絡分析。共詞網絡分析作為一種揭示詞匯關聯和主題群組的有效方法,可以輔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黃河文化網絡文本的復雜性和多維性。網絡圖中的節點代表文本中出現的關鍵詞,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這些關鍵詞在文本中的共現關系,連線的粗細反映了共現頻率的高低?!拔幕z產”“中華文明”“民族”等節點的中心性較高,表明這些概念在黃河文化中占據核心地位,揭示了黃河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民族特色。另外,出現了均屬于黃河流域的“蘭州”“鄭州”“西安”“山東”,并且都與高頻節點“游客”鏈接,反映了黃河流域的人們比較關心黃河文化,而以上幾個城市在文化傳承、關注度和文旅推廣次數更高?!熬G水青山”“生態環境”“濕地”等節點的存在,以及它們與“和諧社會”“綠色”等詞匯的緊密聯系,反映了人們對黃河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耙魳窌薄霸姇薄拔幕搲钡裙濣c的連接,展示了黃河文化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來保護傳承弘揚和傳播,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整體來說,黃河文化的共詞網絡圖揭示了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地域多樣性、生態和諧性、創新與傳承的融合以及文化活動的豐富性。
本研究基于對新浪微博平臺上黃河文化相關文本數據的分析,揭示了公眾對這一文化遺產的關注重點和情感態度。公眾普遍對黃河文化持有積極的情感,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公眾對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尤為關注,尤其是文化旅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此外,黃河流域的蘭州、鄭州等城市在文化傳承和文旅推廣方面表現突出,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促進了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公眾對黃河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也十分強烈,表明文化與生態并重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舉辦黃河文化相關的各類文化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公眾的認知,還可以促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本研究為理解公眾對黃河文化的認知和情感態度提供了實證依據,未來,可進一步探討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推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從而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本文選自:2023年度河南省重點研發與推廣專項(軟科學)項目 (編號:232400410146) 。
(作者單位"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2.國網安陽供電公司;3.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