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腦出血手術患者接受基于羅伊適應理論的護理干預效果。方法 將2023年1月~2023年12月醫院收治的40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羅伊適應理論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心理韌性及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護理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韌性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試驗組護理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韌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未出現深靜脈血栓,對照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羅伊適應理論的護理模式可有效增強腦出血手術患者心理韌性,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關鍵詞:腦出血;羅伊適應理論;護理模式;神經功能;生活能力
腦出血多由長期高血壓、腦淀粉樣血管病或血管病變等原因誘發,出血部位不同,癥狀不同[1]。對存在手術指征的患者,通過手術清除腦部血腫能夠促進病情康復,但部分患者術后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語言功能障礙以及相關并發癥,嚴重影響術后康復,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保障手術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3]。羅伊適應理論是羅伊提出的針對護理目標、活動、環境、健康以及人五方面的認識,能夠促進患者對生理功能、相互依賴、角色功能及自我概念的適應,加速病情好轉[4]。本研究旨在探討腦出血手術患者接受基于羅伊適應理論的護理干預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3年1月~2023年12月醫院收治的40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0例。試驗組男12例,女8例;年齡50~84歲,平均年齡(67.02±6.2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6 h,平均時間(4.02±0.89) h;出血部位為腦葉6例,丘腦6例,基底節區8例。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52~85歲,平均年齡(68.50±7.0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6 h,平均時間(3.86±0.67) h;出血部位為腦葉5例,丘腦6例,基底節區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診斷標準[5];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了解本治療方案,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均可積極配合治療護理。排除標準:一般資料不完整;存在手術禁忌證,如大腦深部出血、腦干出血等;生命體征不穩定或無自主呼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向其說明腦出血產生原因、手術過程與注意事項;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居住環境,保持通風;保證患者獲得充足睡眠與休息,避免腦力與體力勞動過度;叮囑患者保持規律作息與飲食、積極服藥;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囑其保持健康心態面對治療,避免情緒激動;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囑其進行適當有氧運動,并加強語言或肢體康復訓練,持續干預至患者出院。
1.2.2 試驗組給予基于羅伊適應理論的護理干預
(1)評估:與患者進行交流,充分了解其心理狀態、對康復的信心以及治療依從性,分析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原因,評估患者手術情況、術后肢體活動情況、疾病認知水平、家庭角色扮演適應情況等。
(2)診斷:基于評估結果明確診斷。生理功能:術后患者可能會因為飲食不規律、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深靜脈血栓、便秘、再出血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自我概念:對生活失去希望,缺乏疾病、手術相關知識,適應生活能力降低。角色功能:因并發癥或不良反應的發生導致無法對自身認可,難以適應當前角色。相互依賴:社交能力下降,完全無法自主進行活動,依賴性增強。
(3)確定措施:向患者講述并發癥前期出現的癥狀,并告知其預防措施與解決辦法,早期進行術后康復活動。營養干預: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保證營養均衡,鼓勵其多攝入新鮮瓜果蔬菜等,保證每餐定時定量食用。康復鍛煉:對肢體活動障礙者,鼓勵其早日下床活動,可先從被動訓練開始,逐步過渡到主動練習;對發音困難者,指導其練習發音,可先從音節詞匯進行指導,而后逐步發展為詞語、句子等。心理干預:每日與患者保持密切聯系,主動詢問患者身體狀態,疏導患者負性情緒,囑家屬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與支持,促進其積極配合治療,及早回歸正常生活,適應社會。持續干預至患者出院。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評估,包括意識水平、面癱、上肢運動等內容,總分42分,分值越高低對應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2)比較兩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7]評估,包括行動能力、個人衛生、上廁所等內容,總分100分,分值越高低對應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3)比較兩組心理韌性:采用心理韌性量表(CD-RISC)[8]評估,包括力量、堅韌與樂觀指標,總分100分,分值越高對應的心理韌性越強。(4)比較兩組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NIHSS評分和ADL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護理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心理韌性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CD-RIS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CD-RISC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未出現深靜脈血栓,對照組出現4例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44,P<0.05)。
3討論
腦出血主要是指機體腦動脈破裂造成周圍組織發生局限性出血的一類疾病,常見原因有高血壓、頭部創傷、血液病或血管異常等,不及時治療會誘發不良結局。手術可有效緩解患者腦部出血癥狀,促進病情好轉.但部分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不高,難以配合術后康復鍛煉,導致恢復效果欠佳。基于羅伊適應理論護理模式是由美國護理學家羅伊提出的一種護理模式,通過評估、診斷、確定并實施目標等步驟,幫助患者更快/更好地適應生活與疾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進而改善機體健康狀態,加速病情好轉[9]。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韌性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試驗組護理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韌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未出現深靜脈血栓,對照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羅伊適應模式不僅關注患者生理狀態,還關注其心理狀態與社會支持情況,通過對患者生理與心理評估,了解其現有疾病與心理狀態,找到存在的適應性問題,并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強化患者對疾病與術后康復的正確認識,避免術后康復過程中存在的無效反應,使其積極面對生活和疾病,適應角色轉變,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積極配合治療,促進病情好轉,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10~11]。另外,通過溝通交流,強化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為康復提供良好的條件,進一步增強患者心理韌性,使其從認知、態度、行為、心理等維度正確認識疾病,提高適應性效果,及早下床活動,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12]。
綜上所述,基于羅伊適應理論的護理模式可有效增強腦出血手術患者心理韌性,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查繼輝,羅麗珍,康宏達,等.隴南市腦出血流行病學調查與臨床特點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5):753-755.
[2]王鑫,范警華,徐玉鑾,等.山東省滕州市2013—2021年腦出血發病率變化趨勢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23,56(7):770-779.
[3]白雨翡,齊艷麗.集束化護理模式對腦出血手術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22,28(2):306-307.
[4]劉雨晴.羅伊適應模式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應激及神經心理指標的影響[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21,28(11):69-72.
[5]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9,52(12):994-1005.
[6]邱雁飛.分層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術后康復及負面情緒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3,32(18):2606-2609,2613.
[7]張瑞.腦出血術后康復中應用羅伊適應理論模式聯合運動康復指導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22,19(3):99-103.
[8]宋利芳,李玉雪.集束化護理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23,26(1):104-108.
[9]王達純,劉素.基于羅伊適應理論護理模式對腦出血患者術后DVT發生率、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恢復的影響[J].現代醫學,2019,47(6):714-719.
[10]白薇,童菲菲.羅伊適應理論結合運動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及DVT發生率、Barthel評分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3):539-542.
[11]查世慧,張微.手術壓瘡防護評估記錄單在腦出血患者術中護理的應用[J].中國病案,2023,24(10):107-110.
[12]謝惠柳,蘇淑婷,香秋霞,等.羅伊適應理論下的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術后DVT預防以及神經功能、生活能力影響研究[J].婦幼護理,2023,3(17):4163-4165.